情感暴力如何傷害我們的身體和大腦?

新京報 發佈 2024-04-25T10:45:18.064762+00:00

當家人對你情感勒索,當伴侶試圖對你進行情感操控,當同事刻意忽略你的存在,當朋友成了能量吸血鬼,吸光了你的正面能量……小心,你正受到「情感暴力」的精神虐待!研究表明,情感暴力以多種方式影響身體,所有器官都可被影響到。

當家人對你情感勒索,當伴侶試圖對你進行情感操控,當同事刻意忽略你的存在,當朋友成了能量吸血鬼,吸光了你的正面能量……小心,你正受到「情感暴力」的精神虐待!

研究表明,情感暴力以多種方式影響身體,所有器官都可被影響到。另外,傷害和侮辱還會損害免疫系統,讓人更易感到疼痛,傷口癒合也會被干擾,結果是長期處在壓力之下的人更易感染。不過,最重要的還是非致病原引起的炎症攻擊各個器官。情感虐待還會造成大腦的改變,尤其會導致負責處理感受和經歷的部分發育不良,受影響者難以面對改變和突然的壓力。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容易被壓力攻擊到的地方,心臟、胃、後背最常被影響,損害機制各種各樣。下文經出版社授權摘編自《情感暴力》。

《情感暴力》,(德)維爾納·巴騰斯著,聯合讀創/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2年11月。

精神暴力如何讓身體生病

情感暴力不僅會產生顯著的心理後果,還會導致明顯的身體症狀,其表現方式多種多樣,出現時間也各不相同,但都長期未被醫學重視。同時,研究已經表明,心理負擔、虐待及其他創傷經歷會在身體上留下哪些印記,更多的發現也在不斷加入進來。再三經歷傷害、忽視的人,其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會在某時變得永久性敏感,總是處在高壓之下,身體一直發出警示信號。

在大腦下丘腦、垂體的控制迴路下,信息物質被釋放出來,又刺激腎上腺產生更多的可的松、腎上腺素等應激激素。這種體內的「持續火力」讓人易患多種疾病,會削弱多個器官,加速動脈的硬化和鈣化。另外,一直被傷害會降低疼痛閾值,影響免疫力。經歷創傷之後,多處炎症水平上升,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心臟病和癌症風險增加。在這些疾病的發展中,炎症過程和信息物質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心理變弱,抵抗力也變弱

情感暴力對身體來說就意味著純粹的壓力,而且不僅是暫時的,更是長期的。持續的高壓力水平會導致慢性炎症多發,不需要有外部致病因素。這種炎症反應在科學上被稱為「上調」,可導致白細胞介素-6等炎症信息物質的濃度持續上升。身體在此時做好準備,隨時進行戰鬥,但實際上卻沒有病毒、細菌等外來入侵物,於是就把自身當成了攻擊目標。細胞和器官受到進攻,功能被影響,也會更快老化。

研究發現,在齊奧塞斯庫統治時期臭名昭著的羅馬尼亞孤兒院中經歷封閉童年的人,一生都更易感染。就算他們早已逃離強制的社會封鎖,在少年時期找到了友好的家庭,進入有保護的環境,遠離了童年早期受折磨的地方,他們在幾十年之後對各種疾病和感染還是抵抗力更差。身體不僅一直敏感,還一直脆弱。

柏林夏里特醫院的心理醫生薩賓娜·奧斯特說:「在很小的孩子身上就可以觀察到,如果他們被忽視、很早就與父母分開很長時間或經歷了其他形式的情感虐待,那他們就更易生病,死亡率也會升高,認知發育和情感發育都會更緩慢,HPA軸持續被激活會損害海馬體。」

《82年生的金智英》劇照。

大腦也受害

海馬體正是中樞神經系統中對感受處理最重要的構造,屬於邊緣系統,此系統又被稱為「情感腦」。感受在這裡被「處理」,對他人行為的反應也從這裡發出。如果幼齡孩子受到情感虐待,海馬體相較同齡人會更小,其功能也會大受影響。如果孩子很早就受到傷害和侮辱,其理解、分類、表達感受的能力一輩子都會發育不足。

機體對恐懼刺激和不愉快情況的反應因此會更加極端,對感受的微調也更加困難。另外,身體感到的疼痛也更加劇烈。很小的挑釁和挑逗都會引起大的發作,因為心理承受力不佳,而且很快就會耗盡。奧斯特說:「處理疼痛和處理情感的生理系統有大到驚人的重疊。」 因此,排擠和中傷不僅會造成心理不適,還會造成身體疼痛。

不過,人對排斥和由此帶來的壓力作何反應也取決於各種遺傳因素。任何特徵的GG基因型能通過大腦及腎上腺控制應激激素可的松的分泌,如果有這種基因型,那童年早期遭受創傷導致青春期或成年後患抑鬱症或其他心理障礙的風險就更大。而基因中的AT變異似乎能在某種程度上防止過快失衡,共情能力和社會應對能力也就能得到更好發展。

後續的心理治療也能幫助減輕海馬體中因壓力而產生的損害,或至少緩和最嚴重的後果。兒科醫生布里施說:「經過一周數小時的強化治療,相應的大腦結構又能恢復原樣。」一個令人安心的信息是,大腦和神經系統的其他部分有驚人的再生能力,就算成年以後也可以改變,這被稱為可塑性。不過,傷害越嚴重,持續時間越長,幫助來得越遲,恢復的道路就越艱難、越漫長。

受過專業心理治療訓練的醫生已經找到了很好的說法,向經歷不愉快事件多年後依然備受折磨的人傳達安全和信任:「我們只是大器晚成而已。」《擁有幸福的童年,永遠都不嫌晚》這樣的書也表明傷害並不一定會留下無法磨滅的深刻傷痕。精神病學家本·菲爾曼以許多例子指出,苦難的童年之後依然可以擁有幸福美滿的生活。不需要美化沉重的過去也可以實現,而且成功率之高令人驚奇。儘管生命的開頭並不順利,許多人還是能感受到什麼能幫助自己,什麼讓自己強大,自己擁有哪些心理自愈能力。

《困在心緒里的兒子》劇照。

傷害和侮辱如何損傷心臟及其他器官

「我都要犯病了!」當生活壓力太大,不是一帆風順而是逆流而上時,我們多麼迅速就會在不經意間說出這樣的話。科學家最近越來越多地發現這句話真是非常真實,心理問題不僅能很快引起恐懼和抑鬱,還能導致身體的不適。心理疾病和身體疾病緊密相連,許多病症都能歸結到情感暴力,其病理生理學機制、細胞機制、分子機制也越來越多地被揭開。令人高興的是,這早已不只是心理學的專屬領域,所謂的「硬科學」也開始關心這些課題。

2017年12月在達拉斯召開的世界最大心血管專家會議——「美國心臟協會」大會上,醫生們闡述了少年時期遭受虐待、欺凌和情感暴力會如何提高成年後心肌梗死或腦卒中的概率。心血管系統及器官系統發生其他疾病的風險也會升高。醫生們指出了不良經歷造成日後疾病的各種機制。身體之所以會更加脆弱,是因為經歷過嚴重心理壓力的青少年更容易養成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他們更不注重營養,更少活動,更不顧後果,於是更容易出現超重、高血壓、糖尿病。這種不健康的「三組合」被認為是血管及其他臟器過早出現損傷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又可導致許多其他疾病,比如冠狀動脈鈣化、心肌梗死、腦卒中以及血管問題。於是「化悲憤為食慾」就太幼稚了,這話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心理遭受壓力之後對食物的過度渴望會變得不健康,經常演變為對心理痛苦的有害補償,形成不健康行為和患病的惡性循環。

童年遭受的虐待和負面體驗也會直接導致成年以後高血壓。相比沒經受過虐待的女孩,經受過虐待的女孩中患高血壓者多43%。敵意和情感暴力究竟如何損害心血管系統以及新陳代謝還未有詳細說明,首先可能是機體承受的高度壓力在起作用。也就是說,對不愉快體驗的反應既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它會激發細胞炎症和應激激素,於是對血管壁、組織和器官產生持續的攻擊。

另外,慢性壓力或反覆出現的極端壓力高峰,比如經受暴怒或嚴重侮辱後會出現的那種,會影響免疫功能、新陳代謝、神經系統建立以及內分泌平衡。如果傷害出現得很早,程度又很嚴重,甚至可能阻礙兒童的發育。

參與分析的亞特蘭大埃默里大學流行病學家莎基拉·蘇利亞說:「悲劇的是遭受這些創傷的首先是兒童。我們在這裡說的是遭受過身體虐待及性虐待的少年兒童,或經常目睹暴力的少年兒童。就算經歷已經停止,其負面後果也不會消失,而是會持續許多年。」對情感暴力的受害者也有類似的發現。

因此,「第一預防」和「第二預防」都是最重要的目標。蘇利亞表示:「理想情況下我們要杜絕此類事件發生,如果確實發生了,我們就要想辦法儘量降低對健康的不利和長期損害。」

心理學中的「逆境」一詞(英語adversity)通常表示敵對狀況及其他負面體驗,包括一切能威脅孩童身體及心理安全或破壞其家庭、社會結構的東西,不僅有情感虐待、身體虐待、性虐待、忽視、欺凌、家庭暴力,還有父母的分開或去世。如果父母有毒癮,或者孩子生活在高犯罪率、多無家可歸者、歧視泛濫、十分貧窮的區域,或出身社會低階層,那他們患病的統計概率也會提高。

如果將這一廣義的「逆境」定義用於情感暴力,那麼在美國和歐洲等發達工業國家和地區也有將近60%的人在童年有過負面經歷。一半以上的人遭受過深刻的心理衝擊。在苦於戰亂、饑荒、逃難的地區,比例自然還要高得多。

不過,受過情感暴力的人並不一定舉止異常,他們的心理壓力、身體疾病也不一定一眼就能看出。有時缺陷只會在生活艱難等高度壓力和極端情況下才會表現出來。身體和心理的症狀會疊加:如果受過情感暴力的人在工作上遇到困難,那他很容易覺得自己要被炒魷魚了,於是背痛或心臟不適。或者一和伴侶吵架就覺得要被拋棄,於是總感覺頭暈。一位有經驗的醫生稱之為「側風穩定性缺失」:缺陷和損傷只在日子難過、境遇不順時才顯現出來。

當然,不是所有在逆境中長大、受過情感暴力的孩子都會血管過早狹窄、新陳代謝失常。有一系列生理和環境的保護機制,包括文化和社會的保護機制,來降低風險,避免發病。要更好地預防,保護孩子不受早期暴力經歷長期後果的傷害,就要加強這些機制。

現在,能讓醫生儘早識別出高危病人的指導和建議還很少,這方面的研究尚需大大加強。到目前為止被認知的只是情感暴力和所導致長期健康後果之間的諸多簡單關聯。不過,不少剛剛開始的探索已經展現出這個問題在實際中是多麼重要、影響到多少人。對於不明原因的身體症狀,也要考慮可能是情感暴力導致的。

《春潮》劇照。

心啊,你還需要什麼?

大家老早就會說「心碎」,但科學家直到相對近期才發現心確實可以碎。1990年,日本醫生第一次描述了心理壓力、恐懼、悲傷、衝突對心臟可以有多麼大的影響。在超聲及其他影像手段的幫助下,他們發現,一些病人的心臟經常會出現奇怪的狹窄和收縮。因為其形狀讓他們想起了日本傳統的捕章魚器,所以他們將這種病命名為「蛸壺綜合徵」,也就是更出名的「心碎綜合徵」。

患者感到胸痛,有壓迫感,喘不上氣,心臟泵血減弱。心電圖有明顯改變,所以醫生一開始經常認為是心肌梗死,通常只有在心導管檢查時才能看出區別:冠狀動脈竟然都是擴張的,這與心肌梗死不同。致病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心肌毛細血管暫時性收縮,這可導致供血減少甚至危及生命的泵血衰竭。住院幾日之後症狀又幾乎完全消失了,病人也肯定不是在裝病。

「心碎綜合徵」


她從父母那裡從來沒聽到過什麼好話,沒有表揚,沒有親近,沒有鼓勵。她只記得自己被訓斥,好一點也是被告誡。爸爸經常對她說:「你什麼都做不好,還不如死了算了。」她從很小的時候就要在家努力幹活、幫忙,以為都是理所當然的,從來不要求什麼感謝。


這已經是許多年前的事了,但在重症監護病房待了幾天後,67歲的她又想了起來。現在她進了復健醫院,因為「醫生說心臟沒事,健康得很。」


她因為疑似心臟病發住院,胸痛、氣短、在院子裡突然暈倒,似乎都是證明。救護車很快就來了,到了醫院醫生也馬上施治。檢查結果表明她的冠狀動脈沒有狹窄,心肌供血充足。她回憶道:「醫生說就是壓力太大了,突然就發作了。」

對「心碎綜合徵」的了解也有一個有趣的擴展。蘇黎世及德國的醫生表示,不僅負面壓力會致病,在某些極少見情況下,正面壓力也可影響心臟。他們還為此起了一個上口的名字:「開心綜合徵」。研究作者、蘇黎世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專家耶萊娜·加德里說:「可能生活中的高興與悲傷都有相似的情感及身體作用。治療心臟不適的病人時醫生要考慮到這一點。」

醫生分析了歐洲範圍內1700名疑似患有「心碎綜合徵」的病人,其中485人的唯一致病原因是心理因素,95%的參與者曾有過負面經歷,僅4%只有正面經歷。到目前為止,醫生主要從病例報告判斷此病(如果能判斷出的話),此項研究是目前最大型的。令人驚訝的是,兩組病人的臨床發現、檢查結果都很相似,不管是少數的「開心綜合徵」還是多數的「心碎綜合徵」。

心臟專家克里斯蒂安·滕普林說:「我們認為『心碎綜合徵』其實是一種經典的循環反饋。心理及生理刺激都參與,心臟和大腦都涉及,最後悲傷和美好的經歷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走的是同樣的感受處理路徑。」

患者中女性占多數,她們似乎更易被突發情感影響,其中一小部分並無深刻的負面經歷,而是報告近期曾有過令人高興的事,於是研究者得以排除其他,將狂喜作為心臟不適的唯一解釋。

有時候就是高興過了頭:子女結婚的喜悅、與50年未見的同學重逢、當上奶奶外婆的開心、喜歡的球隊屢戰屢敗終於贏了一場的興奮。研究的參與者還報告了離職驚喜派對、過生日、求職面試成功、核磁檢查未發現任何問題的輕鬆。這樣壓倒性的經歷不僅會導致大幅的情緒起落,有時還會在身體上留下印記。情感的力量真的可以「扼殺」一個人的心。在這裡不應說是情感暴力,而是情感過度。

陪護親屬:因憂而病

「心碎」抑或「高興過頭」引起的心臟問題只是暫時的特別狀況。心臟功能則體現出長期的負面感受給人帶來哪些損害健康的後果。伴侶關係、家庭關係中的「協同」(有時卻正是「不協同」),對心臟及其他各個器官都有驚人強大的作用,以致於身體各個部分都會受到影響。

醫學的創新和進步也能體現這一點。2018年,美國心臟病專家研究了移植人工心臟對病人及其最親密家屬有何影響。研究表明,安裝了左心室輔助裝置(LVAD)的病人有明顯好轉,但由於他們需要陪護者的大量關心和支持,所以導致陪護者很有壓力,這反倒會影響到陪護者的心臟健康,對親人健康的擔憂會加劇壓力。

擔憂和不安等負面感受會反映在身體上。研究表明,如果陪護親屬受到的壓力太大,那他們的免疫力會大受影響。免疫力降低表現得很具體:相比無需進行陪護的同齡人,陪護者更難以抵抗人類皰疹病毒。於是,常年照顧家中痴呆患者的人,其皮膚表面傷癒合更慢也就不奇怪了。

面對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氏病、某些腫瘤、多發性硬化症等進行性慢性病,陪護者清楚地知道病人的狀況會越來越糟糕,而且沒有治癒的方法。感覺親人的認知能力、身體功能日漸下降是一種特別沉重的精神壓力。

許多因素會讓陪護者的健康受到影響。改善無望讓人更容易抑鬱,與他人的接觸、社會活動、工作事宜通常都會被削減,因為陪護要占用大量時間和注意力。這些都會削弱免疫力,讓身體狀況變糟。

《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劇照。

壓力如何傷害身體

壓力首先事關神經系統,但長期的壓力會影響整個機體。醫生們很清楚,如果一個人一直處在壓力之下,無法處理自己對自己的攻擊,那心臟就會較早出現問題,血管就會更快變窄,以致於幾乎每個器官都受到影響。但尚不清楚為何有時是免疫系統、疼痛感知被影響,有時是背部、胃、心臟被影響。科學家最近才指出長期壓力如何在大腦的指揮下擴展至全身,並影響各個器官,尤其是心臟和血管。

哈佛醫生艾哈邁德·塔瓦科爾為此帶領團隊研究了將近300名中年人。承受高壓的被調查者,其大腦深處杏仁核的神經活動增加了,他們的血管也更加硬化,通過的血流更少。杏仁核是「情感大腦」的一部分,害怕、氣憤等感受在這裡被處理。在壓力之下,它似乎會立刻向骨髓和身體其他部分發送信號,產生更多的白細胞和其他炎症物質。

這樣,身體就會長期處在炎症的狀態,而無需細菌感染,也就是無需外部病原體進入機體。醫生所說的「炎症」就是身體中無處不在、持續進行的一種攻擊過程,可損害任何組織,尤其是動脈血管壁,使之變硬變厚。由動脈硬化、鈣化造成的血管過早狹窄以及隨之而來的心絞痛、心肌梗死、腦卒中都是容易發生的後果。

但壓力引發的慢性炎症不僅危害血管,如果持續一段時間,完全可能危害到身體的所有組織和器官。一些特定的信息物質,即所謂的「炎症介質」,就會在整個機體中拉響警報。如果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C-反應蛋白的值升高,那就說明炎症反應及對應免疫反應都在加劇。這些物質不僅自己有攻擊作用,它們還刺激別的抗體和免疫細胞,讓其將身體當做要毀滅的目標。

這是各種信息物質、細胞、免疫反應的共同作用,它本可保護身體不受外界侵害,而且十分管用。應激激素分泌增加,免疫細胞被激活,大量免疫細胞橫掃全身,具有攻擊力的物質也幫助它們作鬥爭。這個組織嚴密的防禦行動十分有力,也能很快增加「兵力」,只是在壓力引起炎症時會把火力對準自身。

壓力如何讓人生病


如果心理壓力不斷增加,或一而再地心病發作,對身體也有後果:信息物質和炎症細胞會被激活,激素水平改變,疼痛閾值下降。每個人都有自己容易被心理攻擊傷害到的薄弱之處,比如,應激激素和炎症介質可攻擊胃,減弱胃壁對酸的防護,剛開始只是反酸,後來會變成反流,最後症狀加重,可導致潰瘍。


還有人是血管最先被殃及,應激激素和炎症導致血管壁變硬,彈性降低,無法適應血壓和血流的變化,鈣化也會出現,血液逐漸無法通過,最終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心肌梗死、腦卒中。


不過慢性疼痛也經常是由壓力引起的,畢竟,骨頭也是一種活組織,不停地在合成和分解,會受到應激激素和炎症的攻擊,再加上疼痛閾值降低,肌張力升高,這就會造成持續的疼痛,比如背痛就經常不是身體問題,而是由職場上的精神壓力造成的。如果人長期感覺有壓力又被忽視,那感到疼痛的可能性就特別大。苦惱於工作中沒有成就也不被領導和同事重視,即所謂的「滿足感危機」,是原先健康無病的人患上慢性腰痛的最主要原因。

通過對大腦和身體其他部位的掃描,研究者證明,杏仁核活動度升高也和炎症物質濃度升高相關。臨床經驗也多次表明,如果杏仁核一直發出警報,開動火力,受試者的血管就會受到更嚴重的影響,心肌梗死的風險也升高了近60%。

塔瓦科爾說:「和心血管疾病的其他風險因素一樣,慢性壓力也應在常規問診中被關注,治療也應有針對性。如果精神壓力能得到有針對性的釋放,不僅能讓人感覺良好,還對身體健康有實在的作用。」

在早先的研究中,英國的醫生就已經搜集了世界各地的大量數據,並以此指出心理壓力和負面感受會提高心肌梗死或腦卒中的風險,其效果幾乎和抽菸一樣,甚至更甚於著名的傳統風險因素「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工作、家庭、伴侶關係中的壓力和不悅造成的負擔導致心肌梗死的風險係數高至2.67,與眾所周知的風險因素抽菸(係數為2.87)相差並不遠,甚至還高於糖尿病(係數為2.37)和高血壓(係數為1.91)。

萊頓大學的伊爾澤·博特說:「近十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飽受日常壓力之苦,不管是因為工作量增加、工作不穩定還是生活沒有保障。」她還向醫生同行呼籲道:「我們在日常行醫中應更多地考慮到這一點。」畢竟有許多證據表明壓力能強烈地影響到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心。

作者/維爾納·巴騰斯

摘編/李永博

導語校對/盧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