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風雲—楚國:戰國七雄國土最大,楚國為何沒有擺脫亡國命運?

nw歷史瞬間 發佈 2024-04-25T13:25:48.404226+00:00

戰國七雄中楚國國土面積最大,最強盛時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兔逢新春][發]

戰國七雄中楚國國土面積最大,最強盛時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

最有可能與秦國一較高下的就是楚國,然而它卻依然沒有擺脫亡國的命運,究其原因為何?讓我們跟隨歷史長河一探究竟。

楚國的發展與強盛

西周初期,楚國的先祖曾效力於周王室,公元前11世紀,楚人的首領熊繹被周天子冊封為子爵,居丹陽,楚人自此立國。

熊氏既非王室血脈,也不是功臣,子爵也是一個低等的爵位,所以楚人一直被中原諸侯鄙視,被視為蠻夷,在岐陽會盟上,熊繹只能與鮮卑首領一起"守燎",甚至沒有資格參加諸侯盟會。

中原的歧視,激起了楚人的逆反心理,楚人棄中原文明於不顧,自行發展,一路"篳路藍縷",辛勤開發,到了春秋時期,在楚國第十七代君王熊通的帶領下,楚國迅速發展壯大。

熊通不滿自己爵小,以其先祖鬻熊子事文王 ,通過漢陽諸姬向周天子討要更高級的爵位。遭拒後在前704年自稱為王(後諡武),史稱"楚武王"。

楚武王稱王,開諸侯僭號稱王之先河,踐踏禮制,震驚天下,中原諸侯更加鄙視楚國,但當時周王室衰微,對楚國也無可奈何。

楚國也走上了一條不同的道路,此後為擴充領域,楚國與其他諸侯國經常發生戰事,數百年間,楚國滅國四十五,橫跨江淮,勢力覆蓋整個南中國,楚莊王時,更是稱霸中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楚國滅亡之根—貴族之殤

楚國的擴展方式不同於中原各國,每滅一國,國君盟約稱臣,成為楚國貴族,封土自治,貴族自治,成為楚國傳統。

這種傳統模式下,楚國內耗嚴重,貴族與楚王貌合神離,即使是楚王直接管轄的領土,豪門大族也是此起彼伏,侵蝕著楚國的精氣,為楚國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等到進入戰國時期,北方的魏國因率先變法而強盛,對楚國造成巨大威脅。

公元前391年,魏軍大敗楚國守軍,攻破榆關城,占領楚國大梁城,大敵當前,楚國身居高位的貴族,卻以自家利益為重,不願出力,不思改變,楚悼王一籌莫展。

隨著時間推移,各國競相改革成功,競爭更加激烈。這時的爭奪與春秋時期的爭奪已明顯不同,過去旨在立威定霸;現在則是攻城掠地,吞併他國,具有新的封建兼併戰爭性質。

楚悼王十五年(前387年),魏武侯主動幫助齊田和謀求諸侯,齊與三晉結怨暫時得到消解。此後,魏、秦爭奪進一步激烈,趙徙都邯鄲,韓則全力攻打宋、鄭,嚴重地威脅著楚國。

內憂外患之下,楚悼王不得不尋找出路,以擺脫困境。這時一個人的出現解了楚悼王的燃眉之急,他就是吳起。

楚國最後的機會—吳起

吳起早年學儒術於曾申門下,後棄儒學兵。最初在魯國時,受命指揮魯軍大敗齊國。之後前往魏國,得到魏文侯重用。他指揮魏軍屢次擊敗秦國,占領河西之地,為首任西河郡守,同時改革兵制,創建魏武卒,"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 。後因魏武侯猜疑而轉投楚國。

吳起投奔楚國後,楚悼王先是任命吳起為宛城太守,一年後升任令尹,為安撫吳起之心,楚悼王將自己的甲冑和先王佩劍一併贈予吳起,以示決心。

在楚悼王的大力支持下,擔任令尹後的吳起在楚國國內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具體措施有:

1、制定法律並將其公布於眾,使官民都明白知曉。

2、凡封君的貴族,已傳三代的取消爵祿;停止對疏遠貴族的按例供給,將國內貴族充實到地廣人稀的偏遠之處。

3、淘汰並裁減無關緊要的官員,削減官吏俸祿,將節約的財富用於強兵。

4、糾正楚國官場損公肥私、讒害忠良的不良風氣,使楚國群臣不顧個人榮辱一心為國家效力。

5、統一楚國風俗,禁止私人請託

6、改"兩版垣"為四版築城法,建設楚國國都郢(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

吳起的變法與商鞅變法,有異曲同工之意,皆是樹立國家信用,顛覆傳統,削弱貴族的權力和財富,防止階層固化,整頓官場風氣,打通底層人民上升通道,從而減少內耗,集中力量富國強兵。

經過大刀闊斧的改革,吳起收繳貴族私兵,加強了中央集權,楚國國力在短時間內成功增強。

吳起在變法的同時,還率軍南征北戰,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一度大敗魏國,"馬飲於大河"。吳起兵震天下,威震諸侯。

但吳起因厲行變法而得罪守舊貴族,招致了楚國貴族的怨恨,也為自己埋下了殺身之禍。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國貴族在葬禮上趁機發動兵變想要射殺吳起,吳起拔出箭逃到楚悼王停屍的地方,機智的伏在楚悼王的屍體上,大喊:"群臣叛亂,謀害我王。"貴族們在射殺吳起的同時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屍體。

楚國的法律規定傷害國王的屍體屬於重罪,將被誅滅三族。隨後繼位楚肅王,以褻瀆先王遺體的罪名,誅殺貴族七十多家。 對以身殉國的吳起不但沒有任何的感恩和尊重,還將吳起的屍身處以車裂肢解之刑。

吳起,一介平民出身,他死後,楚國仍舊是一個貴族的國家,他在楚國的變法宣告失敗,吳起是這個貴族國度的最後機會。

商鞅雖然被車裂,但秦國的變法依然延續下來,而楚國的變法剛剛開始,就因吳起的死亡而消散,秦強楚衰,已成定局。

楚國的衰落—楚懷王的天真和單純

公元前329年,楚懷王即位,開始重用屈原等大臣,針對主要弊政進行一系列的革新,卻引來楚國貴族一致性的反對。日久,難以抵擋反對聲浪的楚懷王遂意興闌珊,變法終告失敗。

此時秦國已逐漸崛起,在吞併巴蜀後,開始東進,秦、齊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雄踞南方的楚國,西鄰秦東接齊,地位極其重要,是制約齊、秦爭雄的關鍵力量。

秦國準備對齊國發起進攻,但這時正值齊楚結盟,秦惠文王很憂慮,與張儀商量對策。

張儀自告奮勇,前往楚國遊說,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為誘餌,要楚懷王與齊國斷交 ,楚懷王不顧左徒屈原的勸告,同意了此事,然而等到楚、齊絕交後,張儀只承認獻地六里。楚懷王見受到欺詐,惱怒至極,舉兵伐秦,結果慘敗,這就是中國古代史上著名的張儀"詐楚"事件。

楚懷王十七年(前312年),楚、秦間的大戰全面展開,秦大勝,斬首八萬。又攻楚之漢中,取地六百里,仿楚制,亦設置漢中郡。楚懷王十八年(前311年),秦又攻楚,攻取了召陵,楚國無力還擊。

外強中乾的楚國被打出了原形,無奈之下,楚懷王只好派兒子熊橫到秦國做人質,結果熊橫在秦國殺人逃回楚國。

為解決兒子殺人之事,公元前299年,楚懷王不顧屈原等人反對,被秦昭襄王會盟為由騙去秦國,楚懷王的兒子和國內的貴族沒有設法去營救,而是在半年後,熊橫即位,史稱楚襄王,楚懷王感受到了楚人的背叛和秦人的欺詐,最後客死咸陽,楚國國勢迅速衰弱。

也不是所有的貴族都背叛了他,公元前287年,對楚懷王念念不忘的屈原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軍攻入楚都郢城,燒毀了楚王族的夷陵,國破家亡,流放在外的屈原聞訊投河自盡。

楚國最後的榮光

戰國時期,魏齊趙秦四個大國,先後稱雄,狹小如韓國,也強勁一時,偏遠如燕國,一度差點滅亡齊國,只有楚國在國內貴族的內耗下,似乎從來沒有真正強盛過。

貴族分治的模式下,資源、力量分散,面對強大的秦軍,楚軍一敗塗地,失去核心之地,之後楚國遷都於陳(今河南省淮陽),從此一蹶不振。

公元前227年,楚國末代君王負芻即位,秦國的統一步伐如火如荼,六國僅剩齊楚,其餘諸國均已被秦國滅亡,秦國的矛頭開始指向楚國。

在亡國滅種之前,楚國的貴族終於放下一己之私,團結在負芻身邊,合力抗秦國,然而為時已晚。

公元前225年,楚國名將項燕率領楚軍大敗秦軍20萬精銳,天下震驚,然而這短暫的勝利,已無法改變之前的錯誤,滅亡已成定局。

公元前223年,秦國舉全國之力,出軍60萬,俘虜楚君負芻,項燕扶持的熊啟也很快被俘殺,楚國滅亡。

項燕是戰國末期楚國的最後一道榮光,他在最後時刻吶喊: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也不知此時的他有沒有對楚國固有的貴族傳統感到一絲憤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