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導演劉家成:地域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支流」

澎湃新聞 發佈 2024-04-25T14:30:01.709790+00:00

《情滿四合院》《正陽門下小女人》《傻春》,一系列講述老北京胡同故事的經典電視劇,都出自北京導演劉家成之手。最近,他與老搭檔編劇王之理合作的新劇《情滿九道彎》播出,繼續講述北京一代胡同青年的人生傳奇。

《情滿四合院》《正陽門下小女人》《傻春》,一系列講述老北京胡同故事的經典電視劇,都出自北京導演劉家成之手。最近,他與老搭檔編劇王之理合作的新劇《情滿九道彎》播出,繼續講述北京一代胡同青年的人生傳奇。

現在的年輕人怎麼理解那個年代的年輕人

故事從1979年,一幫北京知青返城開始講起,主人公楊樹茂(韓東君 飾)和初戀史小娜(陳瑤 飾)、搭檔趙亞靜(种丹妮 飾)、發小姐姐葉菲(熱依扎 飾)幾十年曲折的人生經歷。過往,劉家成的很多劇用的都是行業內知名的「老戲骨」挑大樑,而這次,《情滿九道彎》卻起用了韓東君、熱依扎、陳瑤等年輕演員。劉家成直言,「最早劇本剛出來的時候,也想過中老年演員,後來一想,當時插隊年齡都十六七歲,返城的時候二十出頭,故事開篇又是講初戀,那四五十歲的演員談初戀,演員難受,觀眾難受,我也難受。」

韓東君 飾 楊樹茂

熱依扎 飾 葉菲

用年輕演員,自然要面對一個問題:當代年輕演員能否理解那個年代的年輕人?劉家成表示,演員們已經在盡最大努力還原那個時代年輕人的狀態。「第一,挑的都是這個年齡段有演技的演員,這些年輕演員演技好,悟性就強。劇本給他了,他會自己去消化和準備,消化不了的,咱們現場再多做溝通和演示,就沒問題了。有一些觀念上的東西不同,溝通不了,他們可能會在劇本里勾畫出來,然後來問我,說有點過不去,現在的年輕人會怎樣處理。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會單獨為這幾場戲來開圍讀會,我再給他們答疑解惑。」

比如感情戲,劉家成會用他自己跟愛人的故事跟年輕演員們講。「我們那一代,戀愛過程是很慢的,相識了很久才拉手,談戀愛多長才擁抱,而且我們年輕時候,通訊交通都沒有如此發達,我出去拍戲,一走就是90天,就憑著書信往來。一封書信寄出去七八天,回來又七八天,過程緩慢,但恰恰也讓你覺得值得珍惜。」

《情滿九道彎》劇照

在《情滿九道彎》中,劉家成將他成長中親身經歷的北京胡同市井人情都表現了進去。比如楊樹茂第一次去南方經商,前途未卜,葉菲的母親給他補貼了點生活費,雖然也就二三十塊錢,但楊樹茂特別感恩。幾年後他發達回鄉,不提還錢,但給葉家母女買最好的衣服,價值遠高於過去那幾十塊錢。在劉家成的認識中,這是一種老北京的「體貼」和「體面」。「老北京人就這樣,比方說你在我難時借我100塊,現在我過得好了,過年送你一手機,這手機可能價值七八千,遠高於你當時給我的錢,但我隻字不提,因為咱這份情誼不是等價交換,我更不會提『我是還你的那100塊錢』,大家都不挑明,心裡都清楚意思。」

讓人又愛又恨的楊媽媽

劇中最有意思,也最有爭議的人物,是楊樹茂的母親(薩日娜 飾),楊母身上的複雜性,遠超過過往不少國產劇里的母親形象。創作習慣上,我們小螢屏上的母親形象多半就兩種,一種是純粹無私的慈母,一種是完全不稱職的壞母親。但在楊母一角上,你能看到非常複雜的人物個性,她有自私的一面,也有關愛孩子的一面。

劉家成坦承,這樣的母親形象,「在我們影視作品中特別少,但在生活當中,特別多。」可以說,楊母是經歷過特殊年代的老一輩傳統女性,艱難歲月教會她的是生存第一,在處理兒女和自己之間的關係上,她養兒防老、長幼有序的傳統觀念也根深蒂固。而楊樹茂對母親幾乎沒有原則的忍讓,讓不少年輕觀眾無法理解。

薩日娜 飾 楊母

「對於我們那一代人,對父母是發自內心的敬畏和懼怕,他們也很重視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權威性,這是那時候的家庭觀念和親子關係,很難改變。並且,經歷過生活的艱難時期,那個時候的年輕人對父母是很感恩的。」劉家成解釋道。

「那會兒太窮了,」劉家成以自己舉例,「小時候,爸媽工資一個月加起來不到100塊錢,要養活家裡6個人。楊樹茂家還不如我家,他父母加起來工資六七十塊錢,他家8口人。你說這對父母得犧牲多少來撫養6個孩子長大成人?從那個年代經過的人,一定知道這對父母吃了多少苦,如何省吃儉用,才能把6個孩子健健康康養大成人。」

因為這份艱難,劉家成認為,他們那一代人,對父母總是特別體諒,「我小時候父母帶著逛商店,我想吃什麼,真饞了,也不會跟父母提,因為覺得不能再讓他們花錢了,一毛兩毛都不行,就是覺得他們不容易。那種感恩,敬仰,會讓你忍受很多。」楊樹茂為什麼一次次對他的媽媽服軟,就是因為他處於艱難環境中長大,他對父母有很多感恩,劉家成直言,「這個家庭關係拿到當下,那肯定是不成立的。而這組關係放到特定時代下,卻是有緣由的。」

劇中,楊母慣於從最爭氣的楊樹茂身上索要種種好處,用以貼補其他幾個不爭氣的孩子。但在觀眾們恨得牙癢時,她又理解楊樹茂出去闖蕩的不易,因此楊樹茂最困難的時候,在外面混不下去的時候,她把家底都掏出來了,給他五萬塊錢,但面上沒有一點好臉。

劉家成回憶,過去他拍完戲回到北京,去父母那裡看望,父親一準沒有好臉,「一點不歡迎的樣子,繃著個臉。」但母親卻偷著告訴他,知道兒子回來,父親一宿沒睡著,天一亮就出去,把劉家成所有愛吃的東西全給買來了。「但我一回來,他繃臉就裝著大家長,你愛來不來無所謂,對我不重要。」劉家成表示,「我們這一代的家庭關係,多多少少親子之間是有隔閡和距離的,孩子從小對家長有懼怕,家長有愛也不怎麼對孩子表達。現在的親子關係不一樣了,重視溝通,重視平等,這應該大力提倡。」

另外,劇中楊母對於楊樹茂婚姻的百般阻撓和控制,也讓不少年輕觀眾不理解。楊樹茂身邊的三位女性,葉菲是知識分子家庭、史小娜是資本家家庭、趙亞靜是普通工人家庭。三位女性,三種不同階層的人物形象和典型環境,劉家成認為,從楊母的認知來說,最初選擇趙亞靜,再正常不過了。「因為說白了,只有趙亞靜的家庭階層,可能比楊家還低,楊母心裡覺得,『我當年街道副主任的時候,你們家還得聽我的。』她始終是不自信的,希望找的兒媳婦,人家是看得起她的。」

种丹妮 飾 趙亞靜

而對於史小娜和葉菲,她始終顧及別人的出身。對於葉菲最大的排斥,楊母一方面是覺得知識分子酸文假醋,另外一點,劉家成講到了劇情中的一段設計。楊母在「文革」時參與抄過葉菲家,當時她做了一件後悔一生的事:「抄家的時候,她看到一包玻璃絲襪,蘇聯進口的,她沒見過這種襪子,沒忍住好奇,拿了幾雙回家,回家以後她又覺得這不道德,她又偷著給還回去了。其中一雙她試穿了以後,覺得還回去不合適,就留下了。這個心理壓力她兜了一輩子。」劉家成說道,「現在的人看,一雙襪子而已,那不開玩笑嗎?至於嗎?但那個年代,人們的道德標準不一樣,拿這雙襪子在他們看來是道德品質問題。而且她拿襪子的時候,她發現葉菲的父母都看見了。所以她老覺得在他們家面前抬不起頭來。」

陳瑤 飾 史小娜

而她對於史小娜與楊樹茂初戀的阻撓,背後也有根深蒂固的「門不當戶不對」思想在,更有擔心兒子婚後史小娜和她的家庭「壓自己一頭」的擔心在。史小娜和楊樹茂的愛情,受到了來自家庭的帶有封建色彩的阻撓,這一點,在不少年輕觀眾看來,也是令人困惑的:「封建」這兩個字在建國之後就應該消失了。但事實上,我們可能沒意識到,這種封建思想,尤其是封建思想在家庭中的體現,它是一代一代逐漸覺醒和消除的。劉家成認為,實際上很多「封建」的觀點思想,是隨著改革開放才開始逐漸消失,在改革開放之前,許多家庭中,「封建」的印記還是很深,「比如說什麼門當戶對啊,大家長啊,很多家庭都延續了這一套。思想的解放是一代又一代人逐漸完成的,自然消失的。」

城市和人的關係,是不變的主題

《情滿九道彎》主題是改革開放北京胡同年輕人創業的故事,改革開放這個主題在近年來的電視螢屏上並不少見,但這部劇比較創新的地方在於,它著重去表現了改革開放對於人包括人際關係的影響和改變,而非只著力於改革開放帶來的發展益處。它表現了在那個時代浪潮衝擊之下,人的浮躁,貪婪,被金錢沖昏頭腦,以及人性和人際關係的考驗,舊道德和舊經濟秩序崩塌之後,人生百態近在眼前。

「在歷史的轉折點面前,每個人都有衝擊,迷茫,錯亂,不知所措的感覺。有人拼搏向上,有人掙點小錢就忘乎所以,人性的各種面相都能看到。」楊樹茂在劇中經歷幾起幾落,每次總有人選擇離開他維護自己的利益,或是選擇拋棄他再踩上一腳,又或者也有人堅持和他站在一起。人與人關係的極速變幻,體現的是時代浪潮變革下,人們的不同選擇。「人們在改革開放衝擊下,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和他們的出身文化修養見識都有密切關聯。」劉家成這樣認為。

楊樹茂、葉菲

楊樹茂在情感上,堅定地選擇葉菲,劉家成認為,和葉菲的知識分子家庭出身關係很大,在所有人經歷金錢浪潮衝擊之下,葉菲是內核最穩定的人。面對浪潮,她的修養和學識讓她能保持淡定穩重。她能給男主提供很大的精神上的支撐,是因為她所擁有的家庭教育和學識。「另外她就喜歡畫畫,沉浸在知識跟藝術當中,有點超脫於現實。我們北京人就說這個女孩『倍兒傲』,身上有傲骨。我們從小生活在胡同里,幾乎每條胡同里,都有像葉菲這樣的女孩。第一,她的家庭始終給了她精神和物質的依靠;第二,她相信愛可以勝過一切,她有這種精神追求,而且比較想得開,有錢沒錢,我都能活,只要精神豐足我就很快樂。物質對於她來說,沒有那麼大的誘惑。」

歷數過往作品,《傻春》是一家人的情感故事。《情滿四合院》是一個院的情感故事,劉家成希望把這種對於老北京世情人情的描繪延續下來,「《情滿九道彎》之後,我會做一個簋街的故事。北京市還希望借著中軸線申遺,找我跟王之理,能不能寫一個關於北京中軸線的故事。」劉家成表示,「環境越來越大,人物就越來越多,情節也更加複雜,情感矛盾衝突更加的強烈,當然難度也越來越大。」

對於講述當代北京的故事,在劉家成的設想中,視角將比老北京的故事更加廣闊:北京不光是北京人的北京,它更是全國人民的首都。「外來的人如何在北京立足,北京人如何接納變化和外鄉人,生活習慣、價值觀念的碰撞與交融」,都是劉家成想要書寫的。他的創作始終立足於城市歷史和城市化進程,講述進程之中的人物,其不變的主題,始終是城市和人的關係。

「京味文化是一個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同時,劉家成也非常希望各地發展地域文化,培養地域文化創作人才,「我也希望滬味、川味、廣味文化都出來,被更多觀眾看到。」

「各地自然環境不同,文化不同,當地人的脾氣秉性、人生態度不同,那電視劇講述當地的故事,也該各不相同,百花齊放,現在我們的影視劇,同質化太嚴重了。」劉家成這樣認為,「中國是多民族國家,中國文化是一條大河,我們所有的民族地域文化就是支流。支流的水乾涸了,大河的水自然就乾涸了;只有支流的水滿了,大河的水才能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