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鑄魂 富民為本

中國縣域經濟報 發佈 2024-04-25T14:51:04.077520+00:00

多年前還住著土窯洞的她,以前做夢也不敢想,自己生活了半生的貧瘠的黃土高原小山村,如今美成了公園的模樣。

當清晨的第一抹朝霞灑向黨徽廣場,63歲的「紅色管家」李生蓮輕哼著信天游,開始了一天的愜意勞作。多年前還住著土窯洞的她,以前做夢也不敢想,自己生活了半生的貧瘠的黃土高原小山村,如今美成了公園的模樣。不出村就能就業,不奔波就有錢拿,讓李生蓮感覺「如今的光景咋那麼甜」。

馬坊村大禮堂(宋博 攝)

李生蓮的家鄉馬坊村,坐落在陝西省延安市寶塔區南泥灣鎮,這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誕生的地方。作為延安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南泥灣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戰勝困難,奪取勝利。如今,在延安這片熱土上,這種創業精神被廣泛的傳承和發揚。延安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科學統籌,掀開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魏延安說延安:產業有看頭 農民有勁頭

黃土高原,千溝萬壑,在這片並不肥沃的土地上,延安人民因地制宜,以務實的作風,搞產業,謀發展,實現了脫貧攻堅和生態環境保護兩場戰役的雙贏。

「果樹上山,米糧下川,坡上種草,牲畜進溝」,在延安市安塞區高橋鎮南溝村的矮化密植果園裡,延安市政府副市長魏延安用十二個字就講清楚了延安市農業產業科學布局。這位曾在陝西省果業中心任職主任多年,身兼農業推廣碩士、農藝師、三農學者、農村電商專家等頭銜的「老農人」,對延安的三農產業發展充滿信心:「延安的主導產業是蘋果,目前延安市蘋果種植面積330萬畝,約占全國蘋果種植面積的九分之一,產量430萬噸, 占全國十分之一,折合下來全國每人可以分到15顆延安蘋果,而且我們處在全國蘋果的最優蘋果產區,蘋果品質品牌都遠近馳名,許多消費者都認準了正宗的洛川蘋果。 下一步,我們的發展方向是由點到面、由面到線、由線到體——種蘋果,這是點;種蘋果,還賣蘋果,這是線;把蘋果相關的關聯產業聚集起來,成了一個集群,這是面;只有一個面還不夠,我們把配套的畜牧業、食用菌產業、生產加工服務業全部做起來,就成了一個立方體;立方體的面越多,稜角也就越多,將來我們就會發展為一個多面體的晶瑩璀璨的『鑽石』。那個時候,整個產業鏈條將會極大豐富起來,農民的收入來源會日益的多元化,整個經濟體量也會再上一層樓。」

困境中找出路: 三變打基礎 經濟搞起來

「出行難、娶媳難、幹事難」這三難,在很長的一段歲月里,深深地困擾著安塞區高橋鎮南溝村的345戶群眾。作為一個典型的拐溝村,以前的南溝村只有一條不到3米寬的通村土路,村民遇到急事,連電話都不能暢通,「通訊靠吼,交通靠走」,貧困發生率高,土地利用率低,產業基礎薄弱,是當時南溝村的狀態。

為徹底改變這一現狀,近年來,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有序推進「三變」改革,撂荒地、溝窪地、村民閒置資產,都流轉到了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合作社盤活了土地和資產,南溝村黨支部帶領村民種蘋果、種櫻桃、種果樹,建休閒垂釣園、開發沙地摩托、木屋酒店等鄉村旅遊項目,逐步形成了現代農業、鄉村旅遊、研學教育、基礎設施改造、生態建設等複合型業態,形成了戶戶有產業、人人有活乾的格局。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4653元增長到2022年的近1.95萬元。如今的南溝村,經營模式進一步創新,新媒體直播帶貨,蘋果櫻桃認養,建設村級光伏電站,引入企業發展「夜經濟」,南溝村的集體經濟和村民收入實現了連年增長。

南溝村俯瞰圖(劉剛 攝)

寶塔山下謀發展:農旅搞融合 文化助增收

農旅融合是延安市聯農帶農,推進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增長點,位於延安市寶塔區河莊坪鎮趙家岸村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趙家岸村圍繞發展鄉村旅遊產業,先後實施了環境衛生淨化、村道巷道硬化、村莊庭院綠化、節能路燈亮化、村容村貌美化、民居改造特色化和垃圾污水處理無害化「七化」工程,鋪設了生態旅遊觀光步道,村容村貌有了極大改善,為發展鄉村旅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發展農旅融合,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引企業、爭項目,聯動產業、帶動農民,圍繞發展鄉村旅遊推動鄉村振興。趙家岸村已實現2022年村集體經濟收入81.2萬元,全村人均純收入19000元。」河莊坪鎮旅遊專干申健介紹,趙家岸村擁有優質川地417畝、退耕還林地820畝,全村共148戶、397人,其中脫貧戶11戶、15人,溫室大棚64座、大弓棚36座、花卉基地大棚18座,特色民宿酒店1家、農家樂3家,垂釣園4座,村民收入以鄉村旅遊為主。搶抓鄉村振興發展機遇,趙家岸村率先將舊村山體閒置的300孔窯洞流轉到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計劃通過引入資本的方式發展民宿產業。2018年,「兀里紅謠」民宿項目落戶趙家岸村,投資4000餘萬元建成民宿集群,建成文旅服務中心、非遺文化長廊、團建拓展基地等,樹立了鄉村旅遊助推鄉村振興的優秀典範。

民俗文化展覽(任佳賢 攝)

幸福院暖民心:老人安心住 子女放心干

「這對金耳環花了1380元哩,兒子不用操心我,就敢出去打工了。他掙上錢了,我也就敢放心買咧。」在延安市宜川縣雲岩鎮辛戶村的「幸福院」里,83歲的王愛雪老人笑逐顏開。老人說,以前家裡過得窮,住的舊窯洞,一遇下大雨刷刷掉土,自己擔心、兒子揪心。為了照料自己,兒子也沒法長期出去打工,長此以往,家裡的生活越發拮据。自搬進了「幸福院」以來,自己的生活沒有了後顧之憂,兒子可以也放心地出去賺錢。如今,她的兒子在村里做抽水工,也會在當地的果庫打零工,她本人也有了養老保險,「家裡的收入上去了,感覺越活越硬朗」。

宜川縣雲岩鎮紀委書記馬永斌介紹,「幸福院」是2015年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解決危房危窯問題,針對貧困老人和留守老人推出的一種「黨支部+養老」的新模式,辛戶村篩選了因年事已高不願建、土地紅線不能建、財力拮据建不起等原因,長期居住在危房危窯之中的8戶老人。由村黨支部牽頭抓總,協調用地,利用危房改造、民政扶貧等方面資金,建設辛戶村「幸福院」,供居住在土窯洞中的8戶老人無償使用。「幸福院」為一層八套十六間磚混結構,兩間為1套,配套建設醫務室、淋浴間、公廁、活動室及硬化、亮化設施,功能較為完備。所建房屋院落及設施所有權歸村集體,8戶老人們住在一個大院中,既有利於解決集中照料的問題,使老人們住在家中養老能得到充分保障,同時,這種熱鬧的氛圍,對老人的心態也會起到積極的影響。

辛戶村的「幸福院」(馬永斌 攝)

文化鑄魂,富民為本。能夠看到,延安人民正在以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南泥灣精神為指引,積極探索著合適自己走向富裕的康莊大道,也能夠感受到,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進程中,延安市始終把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放在首位。延安,正在以實事求是的態度,緊盯民生所盼,向著農業現代化強市昂首奮進。(記者 李彥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