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春秋霸權更迭,看同一時期權力的轉移與體系,到底是怎麼演化的

唯她故事匯 發佈 2024-04-25T17:06:02.489420+00:00

在春秋前期,隨著周王朝的沒落,各諸侯國開始蠢蠢欲動,可諸侯國的力量基本保持平衡,無法互相打壓,也無法互相信任結為盟友,造成了春秋前期的一片混亂,百姓苦不堪言。

在春秋前期,隨著周王朝的沒落,各諸侯國開始蠢蠢欲動,可諸侯國的力量基本保持平衡,無法互相打壓,也無法互相信任結為盟友,造成了春秋前期的一片混亂,百姓苦不堪言。

直到齊桓公即位後,管仲對齊國進行了徹底的革新,齊國一統天下,成為戰國時期最強大的五個國家之一,戰國也緩緩拉開帷幕。

齊國稱霸後,晉國和楚國兩大霸主勢力不安現狀,躍躍欲試,也想成為霸主的一員,雙方就為了爭霸戰國時代,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被稱為「晉楚爭霸」。那春秋之後,霸權又是如何開始轉變的呢?

初始春秋雜亂無章

周王朝沒落後,最先按捺不住的是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諸侯國,其中以齊,魯,鄭,宋,衛等為主要代表,諸侯國實力旗鼓相當,所以在大體上形成了一個比較平衡的局面

彼時的齊國的疆域雖廣,國力卻不強,在爭霸中,並沒有什麼優勢。反而是魯在春秋前期起到了「諸侯之首」的領導地位。鄭國雖然起步較遲,但因為靠近王畿,地理位置優越,加上一直是周王室中人,在政治上也有很高的話語權,所以才能在戰國之初,發展成一個比較各方面都強大的國家。而宋國早在商朝以前就已經建立,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宋國的國力已經相當雄厚。

由於各諸侯國的力量都比較均衡,處於同一水平線上,再加上又沒有周王朝的約束。各諸侯國早已不甘心安於現狀,都準備開始另起爐灶,各自為政。可疆土一共只有這麼多,大家都想成為霸主,自然要侵占土地。長久以來就導致諸侯間相互征伐,紛爭不斷,先是鄭和宋衛兩國長久談判,然後是齊和魯兩國僵持不下。

而其他的諸侯小國或主動或被迫,都被牽扯進來。諸侯內部混亂狀態其實都嚴重違背了周禮所規定的範疇,違逆了周天子至高無上的地位,嚴重破壞了西周以來的宗法分封制。而周禮所維繫的西周統治秩序,遭受前所未有的衝擊,在權力更替的過渡中,闡述了春秋社會發展的趨勢。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的規模越來越大,人口也越來越少,國家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各國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不平衡。那個時候,諸侯國想的是如何富國強兵,如何控制自己的權力,如何擴大自己的勢力。為了避免被吞併,成為混戰中的強者,諸侯們都十分看重人才,招攬人才是諸侯國的重要工作。

齊國崛起一飛沖天

隨著春秋時期的加深,周王權的日漸衰落,諸侯勢力的日漸興起,成為了戰國時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因為各國諸侯的治理和內部管理方式的差異,以及他們所處的外部環境的差異,使得他們在發展過程中走出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並逐漸形成了與春秋時期大相逕庭的諸侯格局。

首先就是齊國,在齊國前兩個主君統治的時代,就已經有了「半個強國」的實力。

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之下,也開始對經濟、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改革,實行了一系列富國強兵、尊王攘夷、使諸侯聽令於齊等,以成就其大業的措施,齊國實現迅速崛起,發展成為春秋的大國、強國,乃至春秋霸主

晉國的大國之路比較曲折。春秋之前晉國發生了內亂。春秋戰國時期,曲沃武公執掌晉國改名叫晉武公。到晉獻公時,晉國國力日新月異,國力強盛,已發展為一個強大的國家。晉獻公晚年,晉國因為皇位之爭而亂成了一鍋粥,直到秦國支持太子易武,建立了晉國,被稱為「晉惠公」,晉國才走上了正軌。

楚國一直在暗處默默發展自己的國家,等到了齊桓公的時代,楚國的實力也越來越強,已經可以和齊國平起平坐了。而魯國因其與周王朝的特殊姻親關係,雖然在政治上仍然處於高位,但其國力卻在逐漸衰弱,春秋以來的魯國君主大多處於「遊手好閒」的狀態,貪圖享樂未能把握住這次機會,擴大自己的力量。

若嚴格按照周禮所規範的內容執行,那諸侯國肯定會繼續默默無聞,在時間的長河中走向滅亡,更不會有各個諸侯國之間的霸權更迭。根據剛剛的內容我們也可以看到在各諸侯國的發展過程中,由於勢力的持續變動,從而造成了各諸侯國之間的差異:魯,鄭,宋等諸侯國,由於國力的衰弱,已漸漸降為二流諸侯國,為求在各大國之間維持生計,只好依附於各大國的統治者。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春秋前期,齊、晉、楚等諸侯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和積累,已經成為了大國、強國,他們在春秋諸侯中的話語權更大,也在諸侯之間的關係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齊國堪稱至大最強,已然成為春秋霸主。

晉楚爭霸互相為難

晉文公在晉獻公死後,由於內戰,被迫逃往他鄉,最後在楚國、秦國的協助下登基為王。晉文公執政後,積極進取,並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推行了一系列積極進取的方針。晉國也從混亂中恢復過來,變得國泰民安,財力充沛,為晉文公的一統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此後,晉文公又在內政和外交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並在此基礎上獲得了戰國時代的霸權。晉文公包括協助周室平下了子帶之亂,穩固了周襄王的天下,減輕了賦稅,讓百姓了解了他的「仁德」。討伐那些不忠誠和不守信用的小國

借著討伐的機會革新兵法,設立高階官員,整頓政風,晉楚的城濮之戰,讓晉文公成功躋身霸主之位。晉文公採取取了一系列的外交和軍事策略,通過拉攏齊和秦朝,來孤立楚國。

各諸侯對楚國發動進攻,晉文公「退避三舍」,引誘楚國北進,在城濮與楚軍交戰,最後以大獲全勝收場。在中原霸業的爭奪中,城濮之戰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既使楚國元氣大傷,又阻止了楚北進入中原,使晉文公「取威定霸」之策得以實現

晉襄公死後,晉國內部出現了一場爭權奪利的內戰,新的國主登基時,因為年齡太小,沒有能力管理國家,所以管理國家的權力就落在了那些大臣手裡。晉靈公登基之後,趙盾執掌朝政,大晉皇室的權利向下轉移,也加快了大晉皇室的衰敗。

權卿之間的爭權奪利,必然會引起晉國政治上的紛爭,從而造成晉國的衰落。當晉國沒落的時候,楚國卻越來越強大。自那一戰後,楚國積極向東南兩個方向發展,至楚莊王時,楚國的實力已可與強大的晉國相抗衡。

雙方在邲之地展開激烈交戰,最終楚國大勝。晉軍之所以戰敗,並非晉楚兩國的力量差距太大,而在於晉軍缺乏統一的指揮,以及將領和士兵之間的配合,這亦是晉國重臣執掌軍政的最大缺陷之一。

楚國的勝利,讓楚莊王成了春秋時代的新一任霸主。由於楚國的強勢,與楚國相鄰的幾個國家,如鄭,許,魯,陳,宋,在楚國的脅迫下,紛紛向楚莊王效忠,促使楚國的勢力發展至巔峰。

晉國曾展開過一場激烈的反霸戰。楚國在中原稱霸天下的時候,晉國為了躲避楚國的威脅,把戰略重心轉移到了北方的狄人身上。

第二年,晉景公將赤狄的部落一網打盡。在消滅了赤狄人之後,吞併了他們的領土,國力大增。晉國在滅掉了狄國之後,一直在擴張地盤,在東和齊國發生了衝突,最後爆發了一場大戰。魯成公二年,晉國與齊國在鞌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戰爭,結果齊國大敗。

戰敗的齊國只得歸順晉國,也承認了晉國為盟主。晉國戰勝後,大大鼓舞了晉軍的士氣,讓晉國的國力大增,然後,晉國把目標轉移到了鄭國身上,在了解到晉國的實力後,鄭國主動順服,以求百姓安穩。

公元前586年晉國重新崛起。

到了春秋時代,由於周王朝與諸侯國間的關係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諸侯國也逐漸開始擺脫周王室的控制之下,變成自給自足的國家。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二:

其一,周王朝衰落,諸侯興起,軍權的變化引起了政權的更替,使諸侯有了自立的經濟條件;

二是,周王朝對各諸侯的君主關係逐漸瓦解,各諸侯逐漸脫離周王室的制約,發展成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以各諸侯國才能完成霸權的更迭。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