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被盜,民工一腳踩空發現秘密倉庫,出土特殊文字揭開千年謎團

鳴史 發佈 2024-04-25T18:57:30.668476+00:00

上世紀六十年代,滿城漢墓被發現後,在滹沱河畔,另一個「中山」破土而出。它,就是被譽為「戰國第八雄」的戰國中山國。太行煙雨,白狄部族。戰國中山,歷史短暫,史載缺略,遺蹟湮沒於地下,兩千多年來鮮為人知,故稱「神秘王國」。

上世紀六十年代,滿城漢墓被發現後,在滹沱河畔,另一個「中山」破土而出。

它,就是被譽為「戰國第八雄」的戰國中山國。

太行煙雨,白狄部族。戰國中山,歷史短暫,史載缺略,遺蹟湮沒於地下,兩千多年來鮮為人知,故稱「神秘王國」。幾十年的持續考古,填補了史海空缺,理清了中山國後期世序,其精美珍寶和超凡藝術對當代文化產生深遠影響。

圍繞該墓葬的系列考古,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根據史書記載,中山國的建立者為中山文公,是由白狄所建立的國家,因城(中山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國。

這個國家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它的國土嵌在燕趙之間。

國家發展階段經歷戎狄、鮮虞和中山三個發展階段,曾長期與晉國等中原國家交戰,並被中原國家視為心腹大患。

這種處境,也決定了中山國的命運。

中山國經歷了邢侯搏戎、晉侯抗鮮虞等事件,魏國魏文侯派大將樂羊、吳起統帥軍隊,經過三年苦戰,在公元前407年占領了中山國。

後來中山桓公復國,國力鼎盛,有戰車九千乘的榮耀。

不過,和戰國其他諸侯相比,中山國實力還是相對較差的。

公元前296年,中山為趙國所滅。

即便中山國被滅,但是它在歷史上同樣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青銅、銘文、篆刻;征戰、興衰、融合……自春秋初年起,這個神秘部落從西北輾轉遷徙而來,從黃土高原插入太行腹地,以其獨特個性,五百年裡縱橫決盪。

中山國在太行南麓的沃土上,演繹著一段恢弘的民族融合史。

不過,中山國的發現卻有一些傳奇色彩。

上世紀30年代,平山縣三汲鄉村民劉喜梅掘地開墾,偶然發現一塊河光石,上刻奇怪符號,他便把石頭搬回家中。

世事變幻,轉眼到了1974年冬,三汲鄉大規模平整農田,農民們在附近大土丘發現了一些瓦片。考工作者前去考察,尋到劉喜梅家中,見到了這塊石頭。

令人驚訝的是,石頭上有符號,豎刻,像是大篆,又像是甲骨文。它們究竟是何種文字,又寫了些什麼呢?

於是考古工作者找來文字學家進行考證,最終得出結論:

「監罟有(囿)臣公乘得,守丘(其)臼(舊)(將)曼,敢謁後賢者。」具體解釋為,「現任監罟(註:監管捕魚的小官)的罪臣公乘得在此看守陵墓,他的舊將曼敬告後來的善良賢德的人」。

這塊石頭,後被稱為「守丘刻石」。這是中國已發現時代最早石刻文字之一,不僅對於戰國文字研究有很高的價值,而且對於尋找戰國中山提供了重大線索。曾有專家評價,如果不是破譯了這幾個字,戰國中山的橫空出世可能要推遲多年。「守丘刻石」的破譯,堪稱打開中山國大門的一把鑰匙。

根據「守丘刻石」的記載,以及周邊墓葬的痕跡,文物保護部門在這裡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

最終發掘了五座中山王族墓和百餘座平民墓,基本弄清了城址範圍,城牆構築方式,城內道路、水系、大型宮殿建築基址、手工業作坊遺址、居民居住址等遺址布局結構,確定了這些墓葬為中山王的墓葬。

遺憾的是,墓葬中很多文物已經被盜墓賊全部洗劫了。

一座帝王墓,竟然沒有太多文物出土,這時候大家非常失望。

就在這時候,一個意外發現讓大家高興了起來。

一位民工在墓室東側工作時,一腳踩空,偶然發現了一個秘密「倉庫」。

根據考古工作者的調查,原來在主墓室的兩側有兩個與主墓室互不相連的洞室。

這個洞室是專門用來放置隨葬物品的,在這裡出土了幾百件文物,內有大量的稀世珍品,「錯金銀虎噬鹿屏風插座」「夔龍紋銅方壺」,都堪稱國寶。

主墓和洞室分開這種設計非常獨特,這種情況考古發掘的不是太多。

隨葬的物品之所以沒有被盜掘,就是因為這種設計。

我們不知道墓主人是不是為了有意保護這些珍貴物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是這種埋葬方式,「錯金銀虎噬鹿屏風插座」「夔龍紋銅方壺」這些國寶很可能大家都看不到。

讓考古工作者更為激動的是,西邊的「倉庫」仍然保存十分完好。

在這個小「倉庫」內還發現了一間極為珍貴的錯金銀銅版兆域圖。

錯金銀銅版兆域圖文物價值非常高,它用金銀鑲錯出的陵園平面設計圖,不僅註明了建築名稱及尺度,還刻有中山王命的銘文。

更令人震驚的是,中山王墓中出土的形制獨特的大型山字形銅禮器,則被視作中山特色的典型器物。

這些珍異奇巧的文物,體現著高超的金屬工藝製作水平,是當時手工業和藝術發展的綜合成果,而銅器銘文同時又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獻資料。

其中,「中山三器」鐵足大銅鼎、刻銘銅方壺、刻銘銅圓壺銘文總和1123字,其中大鼎銘文469字,僅次於西周宣王毛公鼎銘文497字,創戰國青銅器長銘之最。

銅方壺銘文450字,用儒家思想,闡明得賢、民附和鞏固政權的道理。

銅圓壺腹部銘文182字,為嗣王紀念先王之悼詞。

根據考古發掘和這些銘文記載,最終揭示了和中山國一系列千古謎團:

1、中山王使用的是五層木棺,這代表了墓主人的身份——國君。

2、構思奇巧的珍寶、瘦挺骨感的中山篆則揭示了中山國建立了不朽或速朽之大業,創造了燦爛文化。

3、「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錯金銀虎噬鹿屏風底座、錯銀雙翼神獸……器物灑脫奔放,不似中原常見器物那樣中規中矩,反映了古中山人北方民族的獨特氣質。

4、鐵足大銅鼎、刻銘銅方壺、刻銘銅圓壺及其銘文,告訴世人這是多麼精美的書法,且清晰勾畫出失落的中山國世系傳承,更警醒的是「勿忘爾邦」的歷史鐘聲。

歲月模糊了真相,令人長嘆,但幸而又垂青考古。

上世紀70年代以來,伴隨著中山王墓和靈壽古城發掘,中山國從滹沱河畔的風雨之中漸露真容,向世人撩開那神秘、華美而令人嘆惋的面紗,印證、糾正、填補、豐滿著中山國的血肉脈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