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被追諡為「王」的十四大名將

俇攘 發佈 2024-04-25T22:07:17.203189+00:00

王,自古以來都是極為崇高的尊位,春秋戰國時代,那就是一國之尊,自西漢開始,華夏曆代王朝基本都沿襲了非同姓不封王的基本定律,而類似於曹操、司馬昭這種強行稱王的,基本就代表著有了篡逆之心。明朝基本也是延續了非同姓不封王的基本政治策略,宗室最高爵位為王,而功臣最高爵位則為公。

王,自古以來都是極為崇高的尊位,春秋戰國時代,那就是一國之尊,自西漢開始,華夏曆代王朝基本都沿襲了非同姓不封王的基本定律,而類似於曹操、司馬昭這種強行稱王的,基本就代表著有了篡逆之心。明朝基本也是延續了非同姓不封王的基本政治策略,宗室最高爵位為王,而功臣最高爵位則為公。

但是,也有例外,明朝為了對立有奇功的大將,會在其百年之後追加爵位,給予王爵作為特殊恩遇。除了南明時期封的李定國、鄭成功、丘福、傅友德等人之外,在明朝洪武到崇禎時期,一共對十四位將領進行過追封為王的恩遇,最有含量的自然是開國六王還有靖難二王,其餘在土木堡還有對功臣之後比較有出息的將領也進行了追封為王。

最可惜的當屬開國名將馮勝,其實以馮勝在開國時期的戰功,完全可以在洪武時期就可以追封為王,元末亂世,馮勝自己拉了一支隊伍,在朱元璋創業期間來投靠,之後追隨朱元璋南征北戰,每一戰都少不了其身影,洪武五年北伐,徐達、李文忠兩路大軍都沒有取得全勝,唯有馮勝的西路軍在傅友德的衝鋒下一路戰績彪炳,洪武二十年,馮勝又為主帥掃平遼東殘元勢力,幫助大明王朝拓土千里。洪武二十一年,又率軍平定了雲南等地的叛亂,但是馮勝其人雖有大略但是不顧細節,因為女婿周王朱橚亦秘密會見馮勝而被嚴厲斥責,引發了朱元璋猜忌,在朱標死後,馮勝被無罪賜死,直到弘光帝時期才被追封為王。

接下來,我們就簡單了解下,明朝歷史上的十四大被追諡為王的名將。

一、開國六王

1、常遇春

常遇春,算是朱元璋最喜歡的愛將,天生的先鋒,在朱元璋攻取和州之際加入朱元璋團隊,最開始沒有太受到重用,直到渡江之戰開始,才漸漸坐穩了朱元璋大軍的先鋒,之後在攻打衢州之戰中嶄露頭角,之後成為朱元璋手下最重要的武將,特別是在九華山之戰和攻取池州之戰,立有赫赫戰功,特別是在龍灣之戰,常遇春彰顯古今罕見的先鋒大將的能力,為擊敗陳友諒立下了決定性功勞。

之後常遇春成為了朱元璋手下和徐達分量相當的超級名將,在鄱陽湖之戰,正是常遇春一箭射傷了沖陣的張定邊,才一舉奠定了戰局。攻張士誠之戰,常遇春所向披靡,之後與徐達北伐,更是一日千里,大軍從淮左一路殺到中原,沿著山東進大都,然後再回師一路殺回太原,擊敗了王保保,之後再攻取蘭州等地。常遇春和徐達是朱元璋集團的帝國雙璧,一個為帥,一個為將,兩人配合天下無敵,只不過常遇春去世很早。洪武二年,在攻取元上都後南歸,在柳河川突然病逝,追封開平王,諡曰忠武。

2、李文忠

李文忠,明初開國名將中地位可排第三,是朱元璋二姐的孩子,年十四歲便參加了朱元璋的隊伍,因為是朱元璋的親外甥,所以自然受到的教化和得到的資源是不一樣的,李文忠很快就在軍中成長了起來。李文忠初戰是在池州之戰,李文忠率軍馳援池州,擊敗了趙普勝,之後成為一軍統領,南征北戰,參與了朱元璋崛起階段幾乎所有的戰役,最重要的戰功就是平定江南,之後又主持平定了福建等地。

洪武二年,和徐達、常遇春等人出塞追擊北元,屢獲戰功,李文忠是亂戰快打的決定高手,雖然綜合能力不如徐達,勇猛善戰不如常遇春,但是其更像是兩者的結合體,而且其好學有為,深受朱元璋信任,晚年還參與平定洮州十八番族反叛,洪武十六年,李文忠患病,次年病逝,封李文忠為岐陽王,諡號武靖。

3、徐達

明朝第一名將徐達,朱元璋集團大軍的絕對統帥,徐達是最早追隨朱元璋開始創業的淮西二十四將之一,在攻取集慶之後,朱元璋基本不再親臨一線作戰,徐達就成為了朱元璋大軍的統帥,帶領大軍擊敗張士誠,滅了陳友諒,揮師北伐,一路殺到了大都,然後在太原和蘭州連續兩次重創王保保,奪取了甘陝大面積土地。

在平定天下和嶺北作戰不利之後,徐達開始坐鎮北平,成為了明朝北部長城,在北方整頓邊防,修建城管,訓練士卒,推行屯田,被尊為北境長城。洪武十七年,徐達在北平生病,之後病情加重,回南京養病,次年病重去世,朱元璋親自下令,追封其為中山王,賜諡號「武寧」。

4、沐英

沐英早年顛沛,在戰亂中幾乎餓死,幸好得到了朱元璋的收養,成為了朱元璋的第一個義子,四年後,十二歲的沐英就開始追隨朱元璋南征北戰,早年只是在朱元璋身邊學習和侍奉,直到十八歲之後才開始承擔重任,之後參與攻江西和福建。後來參與攻取吐蕃和雲南等地,之後被朱元璋安排鎮守雲南,多次平定雲南各地少數民族的叛亂,洪武二十五年,沐英在得知太子朱標去世之後,傷心欲絕,不久患病中風,同年去世,朱元璋命歸葬京師,追封黔寧王,賜諡「昭靖」。

5、湯和

湯和算是開國六王中,最有眼力見,且最忠心的一位了,湯和年長於朱元璋,是朱元璋同鄉,生得孔武有力,在朱元璋還出家為僧之時,湯和就參加義軍,成為了郭子興手下的一員將領,甚至坐到了千戶這個級別。但是當朱元璋前來投奔時,湯和卻甘願聽命於朱元璋,而且在之後可以放下一切追隨朱元璋創業,可見其人識人之明。在追隨朱元璋後,屢立戰功,從江淮地區一路殺到南京,之後又參與統一全國的各項戰役,甚至隨軍北伐塞北,戰功卓著,開國後又參與平定了各地叛亂,洪武二十二年歸老,洪武二十八年於鳳陽病逝,追封王爵東甌王,諡號「襄武」。

6、鄧愈

鄧愈自幼勇武,早年自己拉起一支隊伍抗元,在朱元璋開始創業之時,鄧愈帶領近萬人的隊伍投奔當時還很弱小的朱元璋,因此深受朱元璋寵信。之後作為一軍主將,參與了多項戰役,渡江取集慶,掃平江左多座城池,朱元璋最重要的洪都之戰和鄱陽湖之戰,鄧愈都扮演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建國之後,鄧愈參與北伐,並主持平定了吐蕃等地,開闢疆土數千里。但是在歸途中染病,洪武十年,在回師途中病逝於壽春,朱元璋親自祭奠,追封鄧愈為寧河王,諡號武順。

二、靖難二王

7、張玉

靖難名將張玉,是朱棣手下最強的兩員大將之一,最初是元朝降將,後成為朱棣親信,參與過捕魚兒海之戰,屢次隨朱棣北伐草原,立下了赫赫戰功,朱棣靖難之後,張玉是燕軍主將,多次擊敗南軍,破耿炳文和李景隆的數十萬大軍,為燕軍立足幽州立下了決定性的戰功。後來先後奪取滄州和德州,擴大了燕軍的戰略縱深。東昌之戰,朱棣被圍,張玉率軍反覆衝殺,因為在亂軍中不知朱棣已經突圍,因為沒有找到朱棣而一直持續沖陣,直至力竭戰死。朱棣稱帝之後,加封榮國公,諡號忠顯,朱高熾即位後,追封河間王,改諡忠武。

8、朱能

朱能是朱棣靖難之戰中第二位絕對主力大將,很早就追隨朱棣征伐草原,以驍勇善戰而成名,深受朱棣寵信。在靖難之役時,正是朱能主持奪取北平九門,幫助燕軍有了立足之所。隨後又在東昌之戰救出了被圍的朱棣,在夾河之戰扭轉戰局,在靈璧之戰中生擒平安等南軍名將,收降十萬南軍,南下突襲南京之戰中,多次擊敗南軍主力,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永樂四年,在征討安南途中病逝,追封東平王,諡武烈。

三、土木堡二王

9、張輔

河間王張玉之子張輔,永樂和宣德時期的名將,早年隨軍參加了靖難之役,賺取了不少戰功,因此被封侯。永樂時期,最大的功績在於平定了安南,是永樂朝重大功績。先後四至交趾,史稱他「凡三擒偽王,威鎮西南」,之後參加了朱棣主持的第三、四、五次北伐,立下重要戰功。後來又幫助宣德皇帝平定了朱高煦叛亂,正統十四年,年過七旬的張輔隨軍出征,在土木堡死於亂軍之中。次年被景泰帝追封定興郡王,諡號「忠烈」。

10、朱勇

東平王朱能之子,明朝勛貴,多次跟隨明成祖北伐草原,後來參與了平定朱高煦的叛亂,宣德年間,一直在北部邊境備軍,正統九年,兩次率軍北上,出喜峰口,大破瓦剌騎兵,正統十四年,朱勇隨軍出征,期間戰死於土木堡。在朱祁鎮奪門之變重掌皇位之後,追封平陰王,諡號「武愍」。

四、名門後裔三王

11、沐晟

沐晟,雲南沐府第二代中的佼佼者,本是沐英次子,因為其兄沐春身後無子,才得以繼承爵位。承襲爵位之後,在雲南治理當地蠻族各部大有作為,後又在永樂朝配合張輔等人平定安南之戰立下戰功,之後多次平定西南和交趾各地的叛亂,後病逝於征途中,朝廷追封其為定遠王,諡號「忠敬」。

12、張懋

張懋,明朝靖難功臣張玉之孫,土木堡戰死的名將張輔庶長子,張輔戰死後,其嫡長子殘疾,其孫張杰出身低微,於是命張輔的庶長子、九歲的張懋繼承英國公爵位(張輔也是厲害,六十多歲還能生兒子)。張懋文武雙全,特別是在明憲宗時期,在很多大事上對皇帝頗有助益,儘管身居軍中要職,但是沒有什麼戰功的情況下,握兵柄者四十年。正德十年去世,明武宗追封其寧陽王,賜諡號「恭靖」。不過王爵後來在萬曆年間被削除,因為實在是沒有拿得出手的戰功。

13、朱希忠

朱能玄孫朱希忠,文武雙全,在明世宗時期備受嘉靖帝喜歡,後執掌神機營,五軍營,頗有才華,升任掌右軍都督府事,嘉靖二十九年,蒙古俺答進犯,朱希忠部署嚴密,俺答大軍無功而返,算是一大戰功。萬曆元年去世後,請為王爵,張居正批准,追封定襄王,諡恭靖。不過在萬曆十年,被萬曆皇帝追削。

五、中期名將一王

14、朱永

明朝中期,社會平穩,戰事不多,所以名將也不多,唯有朱永,幾乎在明朝中期名將中,脫穎而出,獨占鰲頭。朱永是宣府總兵朱謙之子,很早就隨其父鎮守宣父,為帝國守衛著北部疆域,明英宗北狩歸來,正是朱謙和朱永父子首先去拜見,在朱祁鎮復位後受到重用,之後多年整頓邊防,戰功卓著。成化元年,荊襄爆發流民起義,朱永統軍平叛,之後又多次抵禦蒙古入侵,成化十五年,隨汪直掃蕩女真,算是把成化朝所有的仗都打了。朱永於弘治九年病逝,追封宣平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