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侵略急先鋒到人民海軍早期的主力軍艦,「南昌」號護衛艦的故事

顧氏造船廠廠長 發佈 2024-04-26T00:36:50.516360+00:00

之所以列入這兩艘新艦的預算,是因為當時中國海軍的精銳力量都在長江中,尤其是一系列火力強悍的長江炮艦接連服役後,對列強駐紮在長江內的水上力量構成了相當大的火力優勢。

1934年12月,舊日本海軍省和軍令部提出的《第三次海軍軍備補充計劃》中列入了兩艘長江炮艦的建造預算。

之所以列入這兩艘新艦的預算,是因為當時中國海軍的精銳力量都在長江中,尤其是一系列火力強悍的長江炮艦(「咸寧」、「永綏」、「民權」、「民生」)接連服役後,對列強駐紮在長江內的水上力量構成了相當大的火力優勢。使得日方感受到極大的壓力(可笑的邏輯,你把刀尖抵在中國的喉嚨上,看到中國正在試圖將刀尖從喉嚨上拿開,你就感受到了威脅),於是對新艦提出的要求是:火力等性能上要壓倒當時中國海軍在長江上的「咸寧」、「民權」、「民生」等長江炮艦。要求既能在長江內作為長江艦隊旗艦帶領其他內河炮艦作戰,又能在中國沿海作戰作為航海炮艦作戰。

根據這個要求,艦政本部提交了代號為E-16的新式炮艦設計方案,該型方案在火力上極為激進,為了能和中國海軍「寧海」、「逸仙」等大艦直接交火,E-16方案直接在艦艏艦尾各扣了一座雙聯裝150毫米艦炮炮塔,就連一直熱衷於往船體上扣武器的日本軍方都驚到了,1000來噸的淺水平底的艦體上扣上這麼重的武裝,還要不要出海了?並且根據日本駐華艦隊的反饋,在長江內作戰150毫米炮威力過剩,純屬多餘。

於是乎,軍令部難得腦袋清醒了一回,立即要求將150毫米炮換成120毫米炮,數量也從4門砍到了3門,省下重量來安裝控制火炮射擊的方位盤。然後——妥了!兩艘軍艦分別被命名為「橋立」號和「宇治」號,艦型被劃為航海炮艦。

「橋立」級航海炮艦標準排水量993噸,公試排水量1205.8噸,軍艦全長80.5米,水線長78.5米,垂線間長76米,艦寬9.7米,艙深4.7米,平均吃水2.62米,全艦編制158人(其中軍官8名、技術軍官2名、候補軍官1名、士兵144名、民間雇員3名)。

該型艦的艦型特別,為了兼顧同時在長江和中國近海航行作戰的要求,選取了抗浪性能好的長艏樓船型以滿足出海航行的要求;選取了和川江炮艦類似的平底型船型以滿足在長江內河中航行。但實際使用中卻存在穩性不佳的缺陷,並不適合在沿海航行,再加上旗艦的設計定位和較強的火力配置,導致該艦在主甲板上堆砌了大量的武備和上層建築,進一步加劇了該艦中心偏高、穩性不佳的情況。

該型艦的動力採用兩台艦本式全齒輪傳動透平機,功率4600馬力,配兩座「ホ」號艦本式重油專燒水管鍋爐,搭載170噸重油;設計航速19.5節,在公試中跑出了20.09節的航速,以14節的經濟航速航行時最大續航力為3460海里。

該型艦的主炮選用三門十年式45倍徑120毫米高平兩用炮,兩門以雙聯裝的形式(配A1型改1炮架)安裝在艏樓甲板前部架設的圓形炮座上作為前主炮;一門以單裝的形式(配B1型改1炮架)安裝在主甲板靠近艦尾的圓形炮座上作為後主炮;該型炮最大仰角75°、最大射程15600米,最大射高10000米。全部三門主炮都配有可以防禦大口徑機槍子彈和彈片的金屬炮盾。

該艦副炮選用兩座雙聯裝96式25毫米機關炮,一座安裝在前主炮後部艦橋建築上的駕駛室前方,另一座安裝在位於後主炮後方的甲板室頂部靠近艦尾位置。採用15發彈夾供彈,最大仰角80°、最大射程7500米、最大射高6000米,兩座機關炮均配有金屬炮盾。

1940年1月20日,本文的主角「宇治」號在日本大阪鐵公所櫻島工廠鋪設龍骨,同年9月26日下水,1941年4月30日竣工,編入日本海軍第一遣支艦隊第11戰隊服役,艦籍列在橫須賀鎮守府。

由於設計的時候就考慮了航海性能,因此「宇治」在竣工後沒有像別的長江炮艦被拆成幾個部分運到上海由江南造船所組裝的方式,而是直接從日本渡海於1941年5月9日抵達已經被日軍占領下的上海(當然,在航海過程中,巨浪將小小的艦體折騰得東倒西歪,讓全艦官兵苦不堪言),此後長期部署在中國水域執行任務,是侵華日本海軍主力艦之一。

「宇治」號炮艦在服役後非常活躍,先後參加了進攻香港作戰、浙贛作戰、以及中國東南沿海、台灣至日本本土的護航任務。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後,「宇治」號航海炮艦作為當時日本駐華艦隊的旗艦,也是最大的艦艇於9月13日下午1時在上海江南造船所被國民黨海軍接管,海軍總司令陳紹寬親自參加受降儀式,在儀式中宣布將「宇治」艦改名為「長治」艦。編入海軍第二艦隊為旗艦,首任艦長鄧兆祥中校、副長程法侃少校,又因該艦居住條件不錯,同時又被選作海軍總司令陳紹寬的座艦。

武備方面,「長治」艦保留了日本時期的主炮和副炮,但是在戰爭時期加裝的機槍、機炮等武器除了兩門單管96式25毫米機關炮外全部拆除,另加裝了兩門美制博福斯40毫米機關炮。

國共戰爭爆發後該艦部署在膠東沿海配合陸軍作戰,進攻山東解放區,和其他軍艦一起炮轟了多處解放軍陣地,使解放軍部隊遭受一定的傷亡,但未能改變國民黨軍崩潰的大局。在國民黨軍在膠東沿海崩潰後,「長治」艦參與了從威海、龍口、蓬萊等棄守的沿海城市撤出軍政人員的海上撤運行動,在這過程中該艦不佳的航海性能讓艦上人員叫苦不迭。

國民黨軍膠東戰場崩潰後「長治」艦返回上海。國民黨在軍事上的節節失敗和在經濟上的徹底崩潰使得艦上許多官兵經濟上破產,在政治上也因為蔣介石排除異己的「清洗」行動備受打壓,同時也不滿艦上的軍官作威作福,剋扣軍餉,欺壓水兵的行為。而藉此機會,上海地下黨加緊了對「長治」艦官兵的策反工作。在多次聯絡後,「長治」艦成立了由中共上海局策反委員會直接領導的起義小組,按部就班地推進軍艦起義的行動。至1949年9月,起義小組已經發展到了43人(大部分為福建籍),並確定了控制艦上的輕武器庫,奪取輕武器並占領接管全艦後駛往解放區的起義步驟。最後確定了起義的發動的行動口令是——「耶穌」!

1949年9月19日2時5分,「長治」艦在長江口外執行封鎖上海出海口的任務時,陳仁珊、林壽安、李春官、鄭寶德等43名官兵以「耶穌」為行動暗號發動起義,在奪取輕武器庫的時候,槍炮官王英璋負隅頑抗,被起義水兵亂拳打死,隨即從他身上獲取了輕武器庫的鑰匙,打開武器庫取出槍枝武裝起義水兵。

艦長胡敬端見起義水兵衝進自己的住艙,試圖起身去拿掛在軍褲上的手槍,結果被水兵從背後開槍打死。此外,還有大副孔祥棟、航海長孫幼仁、一等電訊官王書芬,連同之前被殺的王英璋總共4名軍官,以及一等水兵陳克法、韓斗辰、於化文等6名水兵被起義水兵打死。其餘不肯起義的官兵也被解除武裝關入第一士兵艙。

在起義過程中曾經發生過一次極為驚險的局面:大副孔祥棟在起義爆發時正在駕駛室值更,起義官兵進攻駕駛室時此人負隅頑抗,在和起義官兵用手槍對射時身中兩彈,此後帶傷衝出駕駛室跑到艦橋前方的25毫米炮位,操作機關炮射擊前主炮彈藥箱意圖引爆120毫米炮彈誘爆軍艦。結果被起義官兵亂槍擊斃,但在被擊斃前成功打著了一個裝有12發120毫米炮彈的彈藥箱,起義官兵奮力救火,所有被打著的炮彈都被起義官兵冒死抱出彈藥箱扔進水裡,避免了艦毀人亡。

起義水兵控制全艦後升起紅旗,由舵工鄭寶德操艦,把「長治」艦駛入吳淞口,於5時停泊在黃浦江外灘的武昌路碼頭,受到上海黨政軍各界的熱烈歡迎,起義成功。

在江南造船所簡單塗刷了迷彩後,「長治」艦於9月19日17時左右起錨沿長江上駛,20日到達鎮江暫泊,21日抵達南京燕子磯江面錨泊,參加華東軍區海軍。9月23日10時,國民黨空軍在南京采石磯江面發現了該艦,隨後出動B-24重型轟炸機,開始以三架為一批分六批對該艦進行水平投彈轟炸,但所有炸彈均未中。為防備國民黨空軍繼續轟炸,「長治」艦在南京下關碼頭拆除武備和關鍵設備後當天3時在燕子磯和笆斗山之間的江面放水自沉,3時30分該艦完全沉入江底。艦上的人員被編成「長治中隊」前往華東海軍學校學習。

在新中國獲取華東地區的制空權後,「長治」艦於1950年2月24日被打撈浮起,送入江南造船廠維修,臨時艦名「八一」,4月23日改名「南昌」,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六艦隊。7月初該艦修復,在黃浦江試航後重新入役,艦種定為護衛艦,作為第六艦隊指揮艦,舷號711。修復之初,該艦保留了全部的「長治」時期的武備。

1950年下半年開始,隨著蘇聯支援的武器陸續到來,該艦於1950年底再度進入江南造船廠進行武備改造。原有的十年式120毫米炮、博福斯40毫米炮和96式25毫米炮全部被拆除。兩門蘇制B-13型130毫米艦炮被安裝在原十年式120毫米炮的炮位充作前後主炮,該炮最大射程為24600米,有效作戰距離為14000-16000米,對比台灣地區海軍軍艦普遍裝備的美式38倍徑127毫米艦炮的16459米的最大對海射程顯然占有極大的優勢;前後兩個機關炮位向兩舷拓展,艦橋兩側的飛橋甲板也適當拓展,這三處炮位總共安裝了六門蘇制70-K型37毫米高射炮,另有一門同型高射炮安裝在後部甲板室頂部的中線上;另安裝了兩挺日制HO-103型12.7毫米重機槍。1953年2月24日,該艦接受毛澤東主席檢閱。

完成蘇制武器改裝後,「南昌」艦於1954年5月11日參加了東磯列島海戰,發揚了130毫米主炮射程優勢,擊傷了台灣地區海軍「太和」號護航驅逐艦,只裝備美制76毫米艦炮的「太和」艦根本沒有還手之力,在中彈受傷後被迫轉舵逃跑。也就是「南昌」艦航速不夠,不然「太和」艦絕對逃不掉沉沒的命運,隨後該艦又支援了陸軍解放一江山島的戰鬥。

1955年8月6日,華東軍區海軍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東海艦隊,該艦所在的第六艦隊改稱護衛艦某支隊,「南昌」艦為支隊旗艦。1957年,「南昌」艦作為道具參加以「長治」艦起義故事為原型的電影《海魂》的拍攝。

1961年「南昌」艦改舷號210,六十年代中期又經歷了一次較大規模的外觀改造,原先日式風格的封閉式艦橋被整體拆除,換成了更具蘇式風格的半開放式艦橋;原先的七門70-K型機關炮中除了甲板室中線上的那一門外其餘六門全部被撤除,取而代之的四座國產61式雙聯裝37毫米機關炮,使得全艦的37毫米機關炮的數量達到九門,速射火力得到進一步加強;兩座HO-103型重機槍也被國產54式12.7毫米重機槍所取代。

1965年4月30日至5月1日,東海艦隊司令員陶勇坐鎮該艦,率領六艘護衛艇在太山島附近海域參加了五一海戰,重創了台灣地區海軍「東江」號巡邏艦。

1968年2月15日為紀念毛澤東同志視察該艦而改用53-224榮譽舷號,1976年該艦轉為訓練艦。

1979年,「南昌」艦正式退役,1981年1月該艦的榮譽舷號被撤銷。「南昌」艦名由051型飛彈驅逐艦163艦繼承,原「南昌」艦艦體於1990年左右被拆解。第二代「南昌」艦於2016年9月8日退役,改裝成國防教育設施後停泊於江西省南昌市贛江西岸的南昌艦主題公園內。如今,「南昌」的艦名由055型飛彈驅逐艦101艦繼承。

「南昌」號護衛艦性能參數

標準排水量:993噸

滿載排水量:1350噸

全長:80.5米

寬:9.7米

吃水:2.62米

動力:2座艦本式齒輪透平蒸汽機,2座ホ號艦本式重油專燒水管鍋爐,雙軸推進,4654馬力

航速:19.5節

續航力:3460海里/14節

武備(1950年時期):B13型130毫米單管艦炮2門,70-K型單管37毫米機關炮7門,HO-103型12.7毫米機槍2挺,深彈投放軌1條。

(1968年時期):B13型130毫米單管艦炮2門,61式雙聯裝37毫米機關炮4座,70-K型單管37毫米機關炮1門,54式12.7毫米機槍2挺,深彈投放軌1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