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考試制度的特殊文體——「古之教者」中國古代八股文

張博然的研究室 發佈 2024-04-26T02:07:01.467158+00:00

摘要在古代,八股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考試內容主要涉及儒家經典,因此學生們為了掌握經典中的關鍵思想和用詞方式,將每個經典分成八個部分,並為每個部分設定固定的題目,形成了一個模板。

摘要

在古代,八股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考試內容主要涉及儒家經典,因此學生們為了掌握經典中的關鍵思想和用詞方式,將每個經典分成八個部分,並為每個部分設定固定的題目,形成了一個模板。

到了宋代,考試對模板的使用要求更加嚴格,要求學生完全按照模板來寫文章,於是八股文就成為了一種死板的寫作格式。在明清時期,八股文達到了巔峰,並成為了科舉考試的主要考察對象。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開始意識到八股文的缺陷,認為其模板化的結構使文章缺乏個性化的特點,也讓讀者難以感受到作者的真實思想。因此,八股文逐漸被人們所詬病,並在科舉制度廢除後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八股文的介紹

在明代的科舉考試中,出現了一種被稱為「八股文」的創新形式。這種文體也被稱為「制義」、「制藝」、「時藝」、「時文」和「八比文」,它們的主要特點是遵循固定的格式和內容,考察應試者的文字表達和應用能力。由於八股文的出現是科舉考試制度的自然發展,因此這種文體在當時廣泛使用。同時,它的文題取材自《四書》經典,也因此被稱為「四書文」。

在古代中國社會,政治和社會制度要求人們要做忠誠的臣子和孝順的兒子。忠誠和孝順是儒家思想所強調的基本倫理和政治原則。為了讓人們沉澱儒學思想,君主希望讀書人能夠深入研究經學,以便更好地貫徹君父的忠孝之道。

漢代開始重視儒家經典,科舉制度開始採用經學考試,後來在宋元時期,隨著理學的興起,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新儒學的權威教材,策論考試成為科舉考試的主要形式,明經、詩賦、貼經、墨義等考試逐漸被淘汰。策論使用經書中的語句,因此被稱為「經義」。

在考場上,考生必須用一種被稱為「八股文」的格式來寫作文。這種格式要求文章被分為四個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反過來寫的,一部分是寫實的,一部分是深度的,一部分是淺顯的。而且,這種寫作的風格必須按照《四書》的風格來寫,不允許表達個人的觀點。這種考試形式和內容的嚴格規範和限制,不僅束縛了考生的思想,限制了學者的創造力,而且深深地影響了學校教育的風氣。

由於「八股文」取自《四書》的題目數量有限,而且考生不需要表達個人的想法,因此鄉、會試的考題在歷次考試中都是反覆出現的,越來越為人所熟悉。為了走捷徑,很多讀書人請擅長寫「八股文」的儒士,預測下一屆考試可能出現的題目,預先準備好「八股文」,然後熟讀死記,臨考時只要抄襲一遍,就能通過考試。這種行為讓人深感不滿,因為它無助於提高考生的思考能力和創造力,也不利於選拔真正的人才。

明代取士考試的命題方式被稱為八股文,它仿照了宋代經義的文體,採用了排比和偶句的形式。《明吏》卷七十介紹了這種文體的具體形式和流程。雖然八股文在當時被廣泛使用,但是它也受到了批評。

康有為在《請廢八股試帖折法試士改用策論》中提到,八股文試題雖然能夠測試考生對經義的掌握,但是它並不能真正培養人才和推動學術進步。儘管如此,在當時封閉的社會中,八股文仍然是維護世道良心的一種方式。

八股文的寫作方式

在明清兩代,科舉考試被視為中國選才的主要制度,而其中的八股文則是必考題目之一。八股文是指固定格式的文章,受《四書五經》的影響較深,包括「入、承、轉、合」四個部分,每個部分的內容都有固定的要求。在寫作過程中,考生需要根據題目選出一句詩句或成語作為文章的起點,以此展開論述。例如,清代乾隆年間的一道科舉題目:「做為一個女性,應該像袁中郎的妻子一樣」,考生需要寫出一個符合儒家倫理道德的理想女性形象。

八股文是一種固定格式、固定內容的文章形式,旨在考察考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文學素養。而這種文體的題目通常以一句詩句或成語作為起點,旨在啟發考生的靈感和思考。

例如,清代科舉考試中的一道題目「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這句話來自唐代詩人王安石的《讀書》詩,成為了這道八股文的題目。考生需要以這句詩為出發點,探討讀書、家國、天下等方面的問題,同時按照八股文的格式進行論述,呈現出考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寫作能力。

八股文中的「出處」一般指引用古代經典文獻、名人名言等內容,以增加文章的權威性和說服力。出題人或名人的言論在其中也是常見的引用對象之一,通過引用他們的觀點來支撐文章的論點。

例如,明代科舉考試中出現的一道題目:「知音不易得,托友何須多」要求考生寫出一個符合儒家思想的友誼觀念。在這種情況下,考生可以引用古代哲學家孔子的名言:「知音者,貴其質而不在其數。少也貴之,久也貴之。」來論述自己的觀點,說明真正的朋友不是數量的增多,而是在質量上的追求。這樣,引用名人言論不僅可以增加文章的可讀性和說服力,同時也展現了考生對經典文獻的熟悉程度和文化素養。

「起」部分是文章的開頭,主要是引出文章的主題和出處;「承」部分是對「起」部分的承接和發展,主要是對主題進行闡述和論述;「轉」部分是對「承」部分的轉換和擴展,主要是通過具體的事例、比喻、典故等來豐富文章的內容和論點;「合」部分則是對全文進行總結和概括,重點強調主題和主旨。

八股文提綱通常會包括引言和序幕,這些內容可以用來引入文章的主題和讀者的興趣,同時也能夠引用名人名言或歷史事件等來證明文章的觀點。例如,一道八股文題目為「孝,當如春之於萬物,長養而不厭。」

在寫作過程中,作者可以引用古代文化名人的言論來支持自己的論點,如:「《論語》中有云: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例如,清代乾隆年間的一道科舉題目:「論語云:『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試述為人處事的態度。」

這道題目的「起」部分可以引用《論語》中的這句話,說明文章的來源和出處;「承」部分可以圍繞「為人處事的態度」展開論述,分別從君子和小人的態度進行對比,並對君子的態度進行分析;「轉」部分可以舉出具體的事例或比喻來加強論點,如古代名人的行為、現實生活中的案例等;「合」部分則要對全文進行總結和歸納,重點強調文章的主旨和主題。

八股文提綱還會包括一些具體的論述,比如具體事例、比喻和典故等,這些元素能夠豐富文章的內容,同時也能夠讓文章更具有說服力。例如,一道八股文題目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寫作過程中,作者可以通過講述歷史上的軍事戰爭或者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這樣的論述方式不僅能夠使文章更加生動有趣,還能夠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觀點。

八股文中的例證部分,是為了增強讀者對文章論點的認可和信服度,通常會引用具體的例子來支持作者的觀點。例如,在一篇以「如何保護環境」為題的八股文中,可以引用實際存在的環保組織或者環保志願者的案例,以說明環保行為的重要性和積極作用。通過具體的案例說明,不僅可以使文章更加易讀易懂,同時也能夠增加讀者對作者的認可感。

在八股文中,詩詞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通常被用來襯托文章的氣氛,增加藝術效果,從而提高文章的文學價值。例如,在一篇以「秋天的美」為題的八股文中,可以引用唐代詩人杜甫的《登高》中的「天接雲濤連曉霧,侵峰巒出翠微中」一句,來描繪秋天的雲霧繚繞和山峰的清秀,以增加文章的文學氣息。通過引用適當的詩句,不僅可以提高文章的審美價值,同時也能夠為讀者帶來更加深刻的印象和感受。

八股文可以規範文風,提高文章的邏輯性和條理性。通過固定的結構和格式,八股文可以讓學生在寫作時遵循一定的規則,減少文風鬆散、結構混亂的問題。同時,八股文的格式也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

但是八股文也容易陷入形式化、刻板化的困境。由於八股文的固定結構,很多學生往往只注重格式和字數,而忽視了文章的內容和思想。這種機械的寫作方式不僅難以吸引讀者的注意,而且也無法真正表達作者的想法和感受。

因此,對於八股文,我們既要看到其規範文風、提高邏輯性和條理性的正面影響,也要認識到其形式化、刻板化的負面影響。只有在正反對比中,我們才能更全面、客觀地認識問題,找到問題的本質。

結論

八股文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下的一種文體,以其固定的格式和模板式的寫作方法而聞名。在古代,八股文是中國官員選拔和社會晉升的主要手段,因此對古代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首先,由於八股文的格式嚴格、內容單一,所以在寫作過程中往往會忽略個人思想和獨特性,從而導致中國文學的一些缺陷。例如,有些文學作品可能被忽視或被認為不符合標準,因為它們沒有符合八股文的固定要求。

其次,八股文對中國教育體系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於八股文的普及和推廣,學校教育逐漸轉向了純粹的時文教育,而忽略了對傳統文化和思想的傳承。這導致許多學生沒有足夠的機會接觸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而只是被迫學習和掌握八股文的格式和技巧。

由於八股文考試成為取士制度的主要方式,許多人不惜花費巨大的精力和時間來攻克這種文體。這種現象導致許多人只是為了獲得官職而死記硬背,而非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這使得儒家思想在當時的社會中占據主導地位,而其他學派的思想受到了壓制和忽視。

在現代社會中,雖然科舉制度已經廢除,但八股文的影響仍然存在。在某些場合下,比如考試和求職面試,還是會使用八股文的寫作方式和技巧來達到高分或成功的目的。此外,八股文的模板式寫作方式也對現代文學和寫作產生了負面影響,使得一些作家和學生傾向於固定的寫作方式,忽略了獨特性和創意。然而,八股文的影響仍然存在。它成為了許多人思考問題的固定模式,使得他們在寫作和表達方面缺乏創新和個性。此外,八股文考試的影響也延續到了現代職業考試和評價體系中,導致許多人只是為了應試而進行死記硬背,而非真正掌握技能和知識。

綜上所述,八股文對古代和現代中國的文化、教育和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它已經被淘汰,但其影響仍在。因此,我們需要警惕八股文的負面影響,並在教育和寫作中注重個性化和創新。

在文化傳承方面,八股文對於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產生了負面影響。由於八股文過於注重形式,許多經典文獻的思想和內涵沒有得到真正的傳承和發揚。這導致了許多文化傳統的失落和遺忘。同時,八股文也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負面符號,許多人對於八股文持有貶低和批評的態度。

參考文獻

1. 《八股文「代言」說綜論》周丹丹 ,2022年。

2. 《對科舉制度的再認識》孫培青 ,2022年。

3. 《戊戌變法運動與八股文的近代命運》陳文昭 ,2022年。

4. 《明末清初「諸子入八股」考論》王涵 ,2020年。

5. 《八股文斷送了大明江山》姚勝祥 ,2021年。

6. 《明代文體思想研究》屈彥奎, 2021年。

7. 《試論八股文對對聯的影響》候青海 ,2019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