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嫡孫窮得一月吃九頓,富人想著施捨,被子思一句話懟得沒脾氣

飛魚說史 發佈 2024-04-26T17:20:03.327032+00:00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紛雜的學說,令人應接不暇,在那個大爭的年代,沒有人知道,哪種學說會適合將來的治國之道。所以這些學派的開創人和領導者,都在極力宣傳自己的學說思想,畢竟能被統治者所認可,這就是一種來自社會層面的極大的認可。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紛雜的學說,令人應接不暇,在那個大爭的年代,沒有人知道,哪種學說會適合將來的治國之道。

所以這些學派的開創人和領導者,都在極力宣傳自己的學說思想,畢竟能被統治者所認可,這就是一種來自社會層面的極大的認可。

在百家學說中,儒、墨、道、法四個學派是力量相對雄厚的,他們之間有時候也會有所關聯,就比如說儒家的荀子,就教出了兩個深諳法家學說的弟子韓非和李斯。

不過要論傳播的範圍和派眾的多少,儒家則能令另外三個學派望塵莫及。

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他倡導有教無類,長期從事教育活動的他,門下弟子眾多,還出了不少後世聞名的賢者。

正所謂: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由於孔子的思想學說體系所涉及的範圍太廣,孔門弟子對其言論和思想的理解又不盡相同,難免會出現分歧。

所以在孔子去世後,孔門弟子便開始分化,等到儒學成為顯學之後,儒家內部則形成了八個不同的派別,正如韓非在《顯學》中所云: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

在這八個學派中,韓非將子張列為了首位,後世的陶淵明則將子思列為了首位。

子思是孔子的嫡孫,也是歷史上極其有名的貧民,他曾窮得一個月只吃九頓飯,有一位富人想著施捨一番,卻被他一句話懟得沒有脾氣。

那么子思面對施捨他是怎樣的態度,他又說了什麼?

子思之能

周景王十三年,身在魯國的十九歲的孔子為了能夠經常回到宋國祭奠先人,娶了宋仁亓官氏為妻,一年之後,亓官氏為孔子生下了一個兒子。

孔子當時是魯國管理倉庫的小官,兢兢業業的他,憑藉出色的工作能力,得到了魯昭公的賞識,既然如此,面對下屬生子的喜事,魯昭公自然要表示一番。

他便命人給孔子送了一條大鯉魚表示祝賀,孔子覺得這是一份莫大的榮幸,便為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

孔鯉是孔子唯一的兒子,只是他的一生非常平庸,相比較孔子門下的賢者,他沒有任何可圈可點之處,甚至在儒家的眾多學說中,根本沒有提過到孔鯉的名字。

不過好在孔鯉成婚後為孔家生了一個好兒子,即孔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子思。

子思在儒家的地位非常高,他受教於孔子的弟子曾參,最終成為了儒家八派中最為重要的一支。

後來儒家另外一位大能之人孟子,就承襲了子思之儒而又將其發揚光大,所以子思上承了孔子的中庸之道,下開了孟子的心性之論,是儒家傳承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到了北宋時期,子思被追封為了沂水侯,到了元朝時期,他又被追封為述聖公,因此後人亦將其稱之為述聖,在儒家的地位,僅次於聖人孔子和亞聖孟子。

子思之能自然沒有辱沒孔子的風采,除了學說上能耐,子思也承擔了為孔家發揚光大的重任,現有的孔門正統後代,亦均為子思之後。

子思一生很有成就,但他卻不熱衷做官,更甘於貧窮,是地地道道的清高之人,所以魯穆公對子思自然非常賞識,甚至還天天給他送肉。

魯穆公送肉

子思甘於清貧,這讓他對物質的需求很淡,即便有時候吃不起飯,也很少在意,只要能維持生命所需,一切皆可看淡。

所以子思最窮的時候,別說正兒八經一天吃三頓飯了,有時候三天才吃一頓,一個月能吃九頓飯就已經心滿意足了。

或許有人會說,三天吃一頓,還不得把人餓死,子思怎麼會沒事?

這是因為不吃飯也可以吃其它的東西,野菜、樹皮什麼的都是子思熱衷所吃的東西。

即便子思對物質上要求不高,但作為當時魯國的國君魯穆公卻覺得子思這樣子,讓他很難做,畢竟他需要扶持以儒家學派為代表的新興的卿大夫力量。

魯穆公統治時期,齊國的田氏家族已經具備了篡奪姜氏江山的力量,而魯國境內也有很強的三桓家族,魯穆公自然不允許三桓取代自己,對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扶持新興勢力進行牽制。

在這種思想之下,魯穆公對卿大夫階層十分重視,孔門中曾參的兒子、子張的兒子以及孔門學子吳起、公儀休等人,盡皆成為了魯國朝堂和軍隊中的重臣。

子思作為孔子的嫡孫,更是儒家的代表人物,魯穆公自然想著委以重任,可是子思對此根本沒有任何欲望,甚至還想著離開魯國。

魯穆公為了把子思留在魯國,曾不斷派人給子思送肉,這肉還是用鼎來裝的,要知道在當時,鼎代表的是權力,魯穆公此舉自然是想讓子思來當輔政大臣。

只是子思對此很不屑一顧,《孟子》中有這麼一句話揭露了子思的真實想法:

今而後,知君之犬馬畜伋。

意思是說,子思認為魯穆公把自己當犬馬來養,目的只是為了讓自己成為附庸之臣,而不是把自己當成真正的賢人。

富人送衣服

子思的秉性,讓很多人費解,但他卻一直堅持自己的道路,清貧的他在大冬天也會穿著單薄的衣服。

當地有位叫田子方的富戶,他覺得子思既然不肯接受國君的饋贈,那麼民間的施捨他應該就沒有拒絕的理由了。

於是他就派下人給他送了一件保暖的狐狸皮大衣,但他又害怕子思會拒絕,便讓下人順便帶句話:

我只要借給人家東西,我很快就會忘記這件事,我借給他人東西,就像將東西丟棄到了水溝之中,根本不會記得清。

很顯然,田子方這般說,就是為了讓子思接受自己的好意,可是下人將大衣和話帶過去之後,子思還是拒絕了。

田子方知道這件事之後,就去找子思詢問:

我有錢,你沒錢,我送你的大衣為何不收?

子思卻說:

我聽你的下人說,你借給別人東西就像丟棄在水溝中一樣,我雖然貧窮,但還不至於把自己當作水溝,隨便接受別人的東西。

田子方聽到之後,著實被子思這句話懟得沒有絲毫脾氣,只得悻悻而歸。

公元前402年,子思去世,享年82歲,如此清貧,也沒擋住子思得高壽,足見一個人是否長壽與物質生活水平關係不大,關鍵還是得看平時知足的心態。

您說,對嗎?

參考文獻:《史記》、《荀子》、《韓非子》、《孟子》等。

(圖網,侵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