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撈月》和我們的童年時光,成年的你又撈到了什麼?

水殿風涼 發佈 2024-04-26T18:12:27.260219+00:00

小時候,我們的語文書上曾有一篇《猴子撈月》的課文,非常生動有趣。現在人教版第三冊仍有這麼一篇,還改編成音樂動漫。

小時候,我們的語文書上曾有一篇《猴子撈月》的課文,非常生動有趣。現在人教版第三冊仍有這麼一篇,還改編成音樂動漫。

想起這篇課文,這麼多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少兒時光仿佛回到眼前:缺少玻璃的窗外,朝陽把婆娑的樹影斜斜地瀉進教室,我們一群孩子坐在村里木匠製作笨重的課桌上,面前擺著書和鉛筆,睜大眼睛聽老師用相當不地道的「西南普通話」娓娓道來。

當念到「糟啦,糟啦!月亮掉在井裡啦!」,讓孩子們忍不住哈哈大笑,聽得如痴如醉。

童年時光多麼美好啊......

  其實這篇文章來源於《法苑珠林·愚戇篇·雜痴部》裡的一個寓言故事,作者是唐朝釋道世,故事名字就叫《救月》:

  僧只律雲。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城名波羅柰。國名伽屍。於空閒處有五百獼猴遊行林中。到一尼俱律樹下。樹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現。時獼猴主見是月影語諸伴言。月今日死落在井中。當共出之。莫令世間長夜闇冥。共作議言。云何能出。時獼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樹枝。汝捉我尾。展轉相連乃可出之。時諸獼猴即如主語。展轉相捉。小未至水。連獼猴重樹弱枝折。一切獼猴墮井水中。爾時樹神便說偈言。

  是等騃榛獸  痴眾共相隨
  坐自生苦惱  何能救世月

  佛告諸比丘。爾時獮猴主者今提婆達多是。爾時獼猴者今六群比丘是。爾時已曾更相隨順受諸苦惱。今復如是。

其實這個故事也不是釋道世原創,它來源於《摩訶僧祇律》所記載。說的是佛告訴比丘們,很久以前伽屍國里有一座城名叫波羅奈,城中有一塊寬敞大空地,裡面有五百隻猴子,總在空地的樹林中遊玩。

樹林中有一株很大的印度榕樹,也叫孟加拉榕樹。這種樹有一個特點,它的種子雖小長成樹後卻特別巨大,能覆蔭上萬平方米寬的地面,樹下可容數千人休息。因為這個特點,常被佛教比喻為種小善因獲大果報,所以人們常在樹下建塔。

卻說榕樹下有一眼井,每當夜晚月亮出來都會倒映在井中。一個晚上,這群猴子中的猴王來到井邊,往下一看,當即對夥伴們大叫:「糟了糟了,天上的月亮掉在井裡了,我們一定要想辦法把它撈出來,莫讓長夜漆黑一片!」

五百猴子就聚在一起議論,該怎樣才能打撈月亮。商量半天,猴王說:「我有個辦法,我爬到樹上抓住樹枝,另一隻猴子捉住我的尾巴,然後咱們一個連一個,一直連到井裡,這樣不是就可以把月亮撈出來了嗎?」

大家哄然稱妙。於是一串可愛的猴子從樹上吊了下來,恰似一串冰糖葫蘆,一直延伸到了井底。快接近水面時,樹枝不堪重負,一串猴子全都掉進了井裡。

樹神看到了,就長嘆一聲,說了一偈:是等騃榛獸,痴眾共相隨。坐自生苦惱,何能救世月?

意思是說:這些爬樹敏捷的猴子,如此痴呆首尾相連,它們這樣自討苦吃,又怎麼能撈起月亮呢?

這個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按佛的習慣,每個故事的結尾都要點題,就像我們一般文章最後要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何如何,而他說的卻是告訴眾比丘:那個猴王就是現在的提婆達多,那郡猴子就是現在跟隨他的六群比丘。當年它們在一起如此苦惱,現在仍然如此。

提婆達多是佛的堂兄弟,又叫提達,意思就是天授。

據季羨林先生考證,提婆達多這個人極有本事,很有威望。大家記著,有本事的人常有野心,為了實現野心就難免幹壞事。他也不例外,和釋迦牟尼在一起就總著如何想當老大,而且從小時候就有矛盾了,少年比武時扔大象就是一例。

提婆達多總將其取而代之。為此他從釋迦牟尼僧團里拉走了一大幫僧人,有五百個追隨者,處心積慮想害死佛,這是一起非常重大的事件,事關「兩條路線」之爭。

佛經記載提婆達多乾的壞事很多:公然凌辱佛妻耶輸陀羅,被瞿彌迦擲人池內。他從水竇中逃走,衣服被橛杙所裂。他懷恨出宮,把毒藥填指爪中,想摑佛腳令傷。結果是十指並皆摧破,吃了大苦頭,而且無間之火遍燎其身,現身墮入地獄中。

對兩個教團的恩怨,孰是孰非且不論,以猴子撈月來比擬提婆達多,可見他對教團傷害之深,釋迦牟尼對他何等失望。

類似《猴子撈月》的故事,還有一個《猴子掰玉米》,回想起來也是非常有趣,雖然它最後兩手空空,但好在小命還在,明天可以繼續去掰,比撈月亮的猴子們強多了。

我只慨嘆小時候學了這麼好的課文,寓意如此深刻,可見教材編寫組用意如此之深。不想到了多少年後的今天,仍是兩手空空,恍若鏡花水月,又能比猴子強到哪去?

很多故事我們都懂,不想行動起來,卻總是南轅北轍。人生啊,一聲嘆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