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鬥法升級,從一場保密演習看,美軍是怎樣規劃未來對華作戰的

陳虎點兵 發佈 2024-04-26T19:12:10.891618+00:00

2月中旬,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夏威夷地區舉行了一場軍演,與即將舉行的環太2023軍演相比,十分的低調,關於演習的名稱代號,參演的兵力、兵器的數量都沒有任何明確的信息透露出來。

2月中旬,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夏威夷地區舉行了一場軍演,與即將舉行的環太2023軍演相比,十分的低調,關於演習的名稱代號,參演的兵力、兵器的數量都沒有任何明確的信息透露出來。這類極低調的演習,往往它包含的信息量卻極為豐富,含金量也相當高。

軍事演習從性質上說,大體三類,訓練性演習,研究性演習,檢驗性演習。環太軍演更注重的是軍事和外交的意義,算不上什麼高級別的演習,只能算是初級的訓練性演習。只有不對外開放的那一小部分內容,算是帶點檢驗性演習的味道,整體含金量不高,對外開放程度很高。

研究性演習的目的,是研究某一個戰術戰法或是軍事問題,通過演習來對它有一個更深的認識,一般保密程度都比較高,大規模的檢驗性演習保密程度就更高了,甚至會有一些戰略欺騙的動作在裡頭。

檢驗性演習就是做好了作戰方案了,實兵擺一下走一下,檢驗一下,看行得通還是行不通。

這次美軍的夏威夷演習應該是屬於一個研究性的演習,保密程度很高,具體的內容大部分都看不到。從媒體上獲得的消息大概有這麼幾個,第一,演習的主角是美國的海軍陸戰隊。第二,演習的時長是7天,演習的內容按美國軍方發布的統一說法:美軍第一次基於全要素全流程進行了分布式海上作戰制定計劃並實踐的軍事演習。設想的戰鬥場景則是:如果今晚中美開戰要如何贏得戰爭?

從有限的內容試著分析一下美軍未來怎樣規劃它的對華作戰。這個分析肯定不能僅僅基於這次演習,要從歷史的發展演變過程來看一看美軍是怎麼樣規劃未來對華作戰的。

回溯到冷戰剛剛結束,在西太方向作戰的主角是美國海軍,美國海軍推出了一個由海向陸作戰的戰法,在海上近岸海域,濱海水域對岸上目標的打擊和壓制,對大陸抵近封鎖。這個規劃基於冷戰結束後,美國完全掌握了海上的霸權,在大洋上沒有敵手了。當然要從大洋向沿海方向去推進,去作戰,這就是所謂由海向陸作戰的核心的要義。

由海向陸作戰不是一個空洞的理論,包括一系列新式艦船和裝備的設計和生產。當年瀕海戰鬥艦和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由海向陸鬧騰了十幾年的時間,最終偃旗息鼓,不了了之了。配套的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和瀕海戰鬥艦也都黃了。

美國搞出對中國的戰法,中國當然也要搞對美軍的相應的戰法。美軍的研究者把解放軍相應的戰法叫做:區域拒止和反介入。不讓美軍的主力艦隊,也就是航母編隊進入到靠近中國沿海沿岸區域,不讓美軍進入到有效的作戰陣位,這樣美軍其他的兵力就沒法展開,沒法活動,更沒法作戰了。區域拒止和反介入,是美國人給起的名字,我們採用的名稱應叫:海上反干涉反入侵作戰。

海上反干涉反入侵作戰的核心是:打航母,不僅是用彈道飛彈,也包括陸上平台,海上平台、空中平台等手段,一切產生的效果是美軍的主戰兵力,包括:航母,大型的前進基地,戰時在有效火力範圍內是無法生存的。核心的作戰兵力生存不了了,由海向陸作戰就涼了。

美軍顯然要想新的辦法,從海軍的思路來想,讓海軍成為西太作戰的主力軍種,設想的在這一區域作戰的主力變成了海軍陸戰隊了。最早體現的是在日本的一些小島舉行的海軍陸戰隊演習。曾對外宣稱是用來研究和檢驗,所謂的遠征前進基地作戰,這是美軍研究具體戰法的一個新開端。

所謂遠征前進基地作戰就是用一個高度合成的小兵力,以海軍陸戰隊為主要,有空軍、海軍的配合,陸軍也不會閒著了。在實際作戰當中,把多軍種聯合滲透到了很小的級別,大約到連營級別,具體的戰法是用「快打快撤」的方式,把一支具有遠程打擊的小兵力投送到對方的火力範圍之內,打了就跑。

海軍陸戰隊的小部隊裝備「海馬斯」火箭炮,具有一定的工程能力,可以在搶占的島礁上迅速構築起簡易的垂直起降飛機平台。讓海軍陸戰隊的F-35B就可以以此為基地,對更遠的縱深發起攻擊了。

這個基地可以作為導航站,引導空軍的戰略轟炸機對深遠目標實施攻擊。攻擊是短促的,打完了就跑。即使解放軍打到了,打著了這麼一小支兵力,損失了也沒什麼。

遠征前進基地作戰當中的基地,可能從對手控制的島礁當中強行奪下來的,也可能是第三國所屬的島礁。以突然的軍事行動控制它,用一下,用完了就跑,至於說侵不侵犯別人的主權,構不構成違反國際法,都不在美軍的考慮之內。

經過幾年的檢驗性演習,戰術方法已經成熟了,畢竟這是一個很小的初級戰術設想,真正到了戰役戰略級別,單靠一支小部隊搞這個遠征前進基地作戰,顯然是不行的。剛進行的這場演習,所謂分布式海上作戰,與遠征前進基地作戰不一樣,規模已經從戰術級別上升到戰役級別了。

所謂「分布式海上作戰」應該包含若干個遠征前進基地作戰,圍繞著一個共同的戰役乃至戰略目標實施聯合作戰,主要的要素涉及:

首先,偏重火力的打擊,而不是兵力的投送。與傳統的兩棲登陸兩棲入侵顯然是不一樣的,美軍知道搞傳統的作戰方式,對大國肯定要吃敗仗的,那麼就少投兵力,主要靠火力的投送,兵力投送的目標為了保證火力的投送。遠程火力可能打不到那麼遠,需要進行兵力投送,把發射遠程火力的平台投送到離目標更近的地方。每一個過程就是一個遠征前進基地作戰,若干個遠征前進基地作戰就構成了分布式海上作戰。

其次,主要兵力部署在敵方遠程火力打擊圈之外的航母、戰略轟炸機,海軍陸戰隊最初的部署地點都是在遠離敵方的遠程火力打擊範圍之外。駐日美軍基地不合適,要放在夏威夷,最多放到關島,放到澳大利亞這一線,這麼遠想打擊對方的目標困難,只能利用小部隊快速前出的方式,在短時間內把一支小的力量部署到前方,實施遠程火力打擊,打完了就撤。

分布式海上作戰的核心的內容是小兵力和高度的機動,高度機動的,打完了就撤,被打到沒那麼容易,即使打掉了,因為小兵力不怕被打掉,損失是有限的,也能夠忍受。

作戰的區域更加廣大。早期的時候美軍定義為亞太地區,也就是亞洲太平洋地區,後來把印度洋也給加進來了,變成印太地區了。從軍事的角度上來說,美軍把印太捏到了一起,原因對手的遠程火力覆蓋的範圍太大,而且遠程的精確火力是致命的,主要的作戰行動不能在這個區域裡進行,最多只能是小部隊快速得進去,抓一把打一把就走,持續的大規模的作戰要在更廣闊的區域來進行。

擴大範圍的主要目的就是封鎖,一個有效的作戰方式。單靠單邊制裁非常有效,那麼就大範圍的遠程封鎖,強行脫鉤,不僅是中美脫鉤,也包括所有的第三方,不管誰願不願意,美國用軍事手段強行讓它脫鉤。那麼不單要包括太平洋方向,包括了印度洋方向,美國會用各種各樣的所謂的外交的政治的靈活性來解決其中的問題。

不管怎麼說,美軍現在出牌了,也就是分布式海上作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或者在一定的時間段內是有效的。接著就要等對方出牌了,看看對方的牌能不能把這個海上分布式作戰破掉,這就是接下來中美在軍事領域鬥法對抗的核心內容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