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是最後一個寫《流浪地球2》的人,是時候說句實話了

令狐伯光 發佈 2024-04-27T08:28:05.324210+00:00

中國科幻大片《流浪地球2》帶來的現象級熱度逐漸冷了下來,但之前看到知名媒體人郭先生駁《流浪地球2》,伯光君也寫了一篇稿子分析,結果在電影內容方面沒有表述太過清楚。

文|令狐伯光

中國科幻大片《流浪地球2》帶來的現象級熱度逐漸冷了下來,但之前看到知名媒體人郭先生駁《流浪地球2》,伯光君也寫了一篇稿子分析,結果在電影內容方面沒有表述太過清楚。

這裡還是實打實的說一句吧,《流浪地球2》單獨作為一部電影問題確實是不少的。

這部電影特別是在敘事節奏處理上,我相信大多數觀眾看到最後「月球危機」那一段。明顯能感覺到電影全是一大段一大段重要信息輸出,像50歲以上航天員出列犧牲,重啟北京根伺服器,周喆直迫使重啟發動機,這些還夾雜著世界末日的大背景,與MOSS覺醒陰謀的鋪墊線索。

觀眾前面經歷兩個多小時的信息轟炸本來就有些疲憊,最後看「月球危機」的戲份確實容易思維宕機。你二刷三刷,或者單純映後愛思考都會覺得「哇偶」,這部電影有太多值得思考和解析的地方

更何況,這部電影還有世界頂級的特效水平,中國獨有的科幻概念和精神文化展現,以及中國科幻大片崛起的那種自豪感(甚至還有和現在好萊塢大片對比強烈的對比)。

當然,很多普通觀眾看得疲憊,我認為這十分的正常。

這個《球2》確實過度追求視覺效果和科幻概念呈現了,在故事劇情和角色塑造,包括藝術追求上面還是不夠成熟,也就是它確實不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科幻大片,但中國電影這樣的錯誤太少了!

長期以來,大小投資的影視劇只靠流量明星賺錢的比比皆是,有些明星連台詞都不願意背,更不用說這麼多粗製濫造的電影裡,有多少是為了洗錢而生!《流浪地球2》當然有不足之處,但製作團隊的誠意和對於電影的熱愛,觀眾是可以體會得到的!

觀眾的欣賞水平參差不齊,也許大多數沒有那麼高的藝術修養,但誰在用心,大家是看得出來的,所以才會有如此高的口碑和票房,公道自在人心。

一部太長,兩部又有問題?《流浪地球2》最大的問題在這兒

《球2》的問題確實明顯,但並不是故事薄弱,角色塑造差的問題。電影在那麼多大場面,科幻概念和劇情鋪墊,導演還是用力刻畫出了劉培強,韓朵朵和張鵬;圖恆宇,馬兆和圖丫丫,再到周喆直和郝曉晞這麼三對性格形象鮮明的角色。

而且每一個角色都有成長線,高光和自我觀念的選擇,有的甚至非常感人。要說沒有塑造角色這明顯是不科學的,而且有過二刷和三刷的,你會發現導演角色間的情感拍得非常認真,而且還很細膩。

比如喊朵朵去世過後,劉培強後來去月球執行任務,開月球車時有個看著太空衣的機械臂呆了一下的鏡頭。這明顯就是在思念自己的妻子,當初」太空電梯危機「時韓朵朵的一拳超人。

同樣的戲份還有很多,故事劇情也是同樣的道理。這部片子最大的問題還是太長了,想講的內容太多了,應該拆分成上下集。 故事人物線有四條,相互之間並沒有主線串聯,要想把故事講透,它就需要鋪墊,情緒上就需要起承轉合。

而且它是第二部要交代第一部,又要鋪墊第三部,可能還有兼顧中國科幻史詩的重任。

這同樣是導演頭痛的地方,這個片子的節奏實際是偏慢的,分成上下集很多人更要睡覺了,所以這部劇的劇本是需要大改的,情節必須有主次之分,不能像一首曲子從頭到尾都是一個調子,這確實容易審美疲勞。

我也覺得太空電梯危機和月球危機應該拆成兩部的,郭導考慮到故事的連貫性才會合成一部。因為如果單級講方舟計劃和移山計劃的衝突,那就只能推劉培強和周喆直線,而且這其中劉培強線很容易變成個人英雄主題敘事,周喆直線因為不能系統交代MOSS線會顯得非常單薄。

而逐月計劃單獨成集,圖恆宇線和MOSS線因為專業性太強就會變得過於晦澀難懂,強行拖時間的結果就會造成觀眾的觀影體驗很差,難聽點就是到時候上映觀眾起碼,真的有一半在睡覺。

如果拆成兩集的話,也就只能第一季上劉培強和周喆直線,同時用MOSS線製造個大懸念,這樣可以達到同樣的票房而且能吊足觀眾的胃口,但因為下集的圖恆宇線和MOSS線過於專業,會使得票房和觀影效果急劇變差,這個恰恰是國內編劇非常難解決的,所以只有合在一起了。

這個問題電影熱映時就有人問過導演郭帆,他的回應也差不多。當時很多人勸他可以分成兩部,但是為了照顧觀眾的感受他還是覺得一部最好。而且真分成兩部的話,前面的「太空電梯危機」,與後面」月球墜落「危機中間又缺個大的用來完結,或者壓住開頭的重要戲份。

從這個角度說,郭帆是個合格的工業化製片人,但作為導演還需要學習和進步。

節奏差,敘事問題太大?《流浪地球2》不需要「完美」

另外,那些認為《球2》失敗的核心點在於「沒有感人的故事,也沒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我認為現在的觀眾不知道是否受到短視頻影響,說到影視劇就是要節奏快,要有反轉,要講好一個故事。

這個講好故事不是不重要,但似乎感人的故事和節奏快反轉能包治百病一樣,電影就一定得如此,但是,所有的電影都要如此嗎?

首先,我覺得得提醒一下大家,《球2》有個基本前提屬於群像的災難片。拋開這個前提聊什麼感人的故事真是太感人了。群像電影就意味著影片中劃給主要的幾位角色的時間,根本不可能太長,所以想刻畫出什麼很深刻的感人的故事情節,其實是比較困難的。

其次,《球2》是系列第二部,電影的重點地球如何開啟流浪,其核心內容就是這個,而不是什麼感人的故事,當然,如果有感人的故事和出彩的角色更好,如果還有藝術追求就最好了。

現在這部電影的在於故事和角色不說多好,也能說得過去,至於問題上面也講了。

當然,按照現在這部電影的情況還有大多數喜歡這部電影觀眾的想法。那就是這部電影對於中國影視工業,中國流行文化產業的意義已經足夠大了。它是有問題,但救什麼救?如果真的要救。

那就是郭帆趕緊把《流浪地球2》幕後紀錄片,再到刪減的80分鐘放出來吧。

我相信根據網絡上的信息,這個80分鐘放出來電影會長達4個小時有餘,真的放出來大概會比扎克施耐德的《正義聯盟》還要更爽更有史詩氣質,我個人現在就無比期待導演剪輯版,真的快點吧。

上映40天,票房將破40億?《流浪地球2》不僅僅是部科幻大片

《流浪地球2》對於中國影視工業,中國流行文化產業,包括郭帆本身在中國導演什麼位置我都寫了太多稿子分析。說到底,《球2》在中國已經超越一部電影的意義,先不講背後現代化中國文化價值觀的表達,哪怕最表面的你起碼也能看到兩點。

一是在《流浪地球1》打開中國科幻大片,《上海暴雷》關上門,再到《明日戰記》《獨行月球》反反覆覆後,它和劇版《三本》徹底證明中國科幻影視劇的崛起。

二是中國影視工業化,當然不如說這部是在繼承和重建中國電影的工業化。

成功有兩種,一種是偶然的成功,一種是靠時間和失敗堆出成功模版後必然的成功。具體到電影拍攝周期動輒以年月計,註定時間短了難以積累出足夠大的成功率。同時商業上的成功又存在大量不可抗力性質的偶然因素,不可能存在永遠正確的成功模版。

所以,絕大多數電影的成功都是把可以把握的成功因素堆滿,做到能做到的,然後碰運氣。電影行業本身就不存在堆滿了時間和失敗案例之後的必然的成功,每一部電影的成功都是孤例。

這幾年只有郭帆團隊拍科幻成功了,這個現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統計時間太短。

郭帆拍《流浪地球》之前,甚至包括《流浪地球1》都還是手工作坊。靠著傳統的師徒傳幫帶,整個片場一般也就幾十到上百人。規模大了,群演可不就跟牲口一樣趕來趕去。而《流浪地球2》常駐片場都1000人,吃飯都成了問題,需要製作管理流程。

這也是為什麼科幻電影往往是電影工業的奠基者,因為需要海量的背景設定,海量的人員參與,海量的道具製作。必然需要大量的專業管理人員參與,不是導演一個人就能搞定的。所以好萊塢才是製片人中心制,導演、編劇和演員都只是流程上的一個環節。

郭帆實際上是製片人加導演,更因為從零開始的摸索,成為中國電影工業化的開拓者。

郭導這次成就確實了不起,也抓住了時代脈搏,像科幻片這種題材是可以跨越不同文化具有很強傳播能力的類型,但是拍攝這種類型的影片條件其實非常苛刻,如果自身的科技水平不夠強,至少在全世界不認可,拍攝出來也沒人買帳。

以前美國科幻題材電影在全世界大行其道,與其冷戰後一超獨霸、所顯示出來的高科技能力是分不開的,全世界都認可美國有可能具備類似的能力,所以他們的科幻題材電影大家就認可。

以前中國其實也不大敢拍這種題材,不要說你達不到相應的科幻製作水平,就算是達到了人家認為你吹牛也還是不行,人家不認可。所以這部電影對中國整個電影行業來說都是重大利好。

它結合了較高的科幻特技和明確的中國特色,不要覺得中國特色會不會人家不接受。

我們必須明白的是,科幻電影是與國家實力在全世界的認可度直接掛鈎的,這個入場券門檻相當高,比如《流浪地球》所傳達的面對災難的集體主義在全世界就得到了繼香港電影武俠,功夫片之外的認可(只是表現上還不如)。

這也與美國科幻和日本科幻片區分開來,哪怕從這個方面來說。《流浪地球2》是不是一部完美的電影,都已經不重要了。

因為它對中國電影以外帶來的意義已經夠大了,何況單獨從一部電影來講,它也並不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