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英:家之賢妻,國之良相,朱元璋一生的摯愛,堪稱真正的賢后

古裝美女薈 發佈 2024-04-27T09:05:22.584415+00:00

每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往往有一個偉大的女性。從一個草寇起家,到從軍打仗,掃平群雄,開創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背後就有一位偉大的女性髮妻馬秀英。

每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往往有一個偉大的女性。從一個草寇起家,到從軍打仗,掃平群雄,開創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背後就有一位偉大的女性髮妻馬秀英。馬秀英具有不凡的氣度、超人的智慧,這個鐵腕女人扶良善鞠躬盡瘁,保忠臣機智靈活,倡新風大馬金刀,一生都在支持、鼓勵、匡正著朱元璋,對大明江山可謂貢獻良多,是當之無愧的賢內助楷模,其謙沖仁厚更令人欽敬,是所有中華兒女的典範。

馬秀英生於公元1332年,原是宿州(今安徽省宿縣)人,祖上曾是當地有名的富戶,到了父親馬公「善施而貧」,家業日衰。後因父母避仇逃難,客死他鄉,馬秀英被父親的至交、濠州郭子興收養為義女。

郭子興重感情,講義氣,與妻子張氏對馬秀英呵護備至、視同己出。馬秀英聰明伶俐,善解人意,長大後出落得面貌端莊,神情秀逸,一舉-一動都透著一股大家風範,更使郭子興夫婦鍾愛。

那個時代的富家小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用不著自己做活,把腳裹成三寸金蓮,既美麗又顯尊貴,馬秀英覺得自己是無父無母、寄人籬下的孤女,凡事謹慎小心,不僅沒有裹腳,而且洗衣做飯、倒茶掃地無所不做,這養成了她吃苦耐勞、寬厚仁慈的個性。

元末順帝執政以來,政治癒加腐敗,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銳,江淮流域又遇上旱災、蝗災和瘟疫,遂爆發了大規模的紅巾軍起義。郭子興生性慷慨,好交朋友,家中又有錢,便集合了數千名壯士組成紅軍,在濠州起兵響應。

不久,走投無路的貧苦和尚朱元璋也加人了郭子興領導的隊伍。朱元璋作戰勇猛,又有決斷,屢立戰功,很受郭子興賞識,馬秀英對朱元璋的膽略才能也很愛慕,便在養父母的主持下嫁給朱元璋。

這年朱元璋25歲,馬秀英21歲,這樁姻緣成為馬秀英一生的轉折點,也是朱元璋日後發展的一個重要契機。

馬秀英溫柔賢慧,聰明善良,為人純樸,有了這樣一個賢妻良母,雄才大略的朱元璋,更是作戰勇猛,屢建軍功,職位不斷提升,軍中上下都另眼相看,更是深得郭子興的信任和重用。夫妻二人可謂是生活、事業雙豐收。

福兮禍依,正因為朱元璋深受重用,引起了周圍許多人的嫉妒,特別是郭子興的兩個兒子郭天敘和郭天爵。兩兄弟沒有多大本事,只會嫉妒有才幹的人,他們討厭朱元璋屢次立功,聲望在自己之上,害怕父親將來把兵權交給朱元璋,便經常在父親面前說朱元璋有野心不可靠。

郭子興是個耳朵軟、性子直的人,愛聽閒話,猜疑心重。老聽別人這麼說,他也覺得朱元璋行徑可疑,便對朱元璋漸漸冷淡起來,還將朱元璋身邊幾個能幹的親信將校和參謀調走。

一次,朱元璋對郭子興作出的一項軍事行動表示反對,郭子興以為朱元璋懷有異心,圖謀不軌,藉機大發脾氣,一怒之下將他幽禁起來思過。郭天敘和郭天爵落井下石,瞞著父親暗中下令,讓看守人員斷絕了朱元璋的飲食供給,意圖活活餓死他。

馬秀英見丈夫被幽禁,屢次背著人將剛出爐的餅送去給丈夫,又怕守衛發覺,只好每次將餅塞進懷裡,把胸口都燙焦了。直到她後來貴為皇后後,胸口的焦痕還在,被朱元璋作詩念及。

馬秀英是個智慧超群,頗具膽識的女人,她知道養父郭子興雖然為人磊落、重用人才,但有一個缺點就是貪財。見丈夫危急,她便經常把自己的金銀首飾送給養母,假說是朱元璋讓她孝敬父母的,朱元璋才得以平安無事。後馬秀英知道郭子興不放心夫君,便囑咐朱元璋要小心謹慎,逆來順受。

馬秀英凡事替丈夫著想,兵荒馬亂之際,家裡的日子有些拮据,常常缺乏飲食,她平日裡自己省吃儉用,把糧食和好的食品都留給朱元璋,想法讓朱元璋吃飽吃好,以至於有時候她自己要餓肚子。

至1328年,郭子興病死了,朱元璋有獨吞大權的野心,有軍事經驗,有智謀才幹,又有大批勇敢善戰的心腹和自己訓練的軍隊,遂力排郭子興之子郭天敘、郭子興之舅張天佑,成為了紅軍實際的統帥。

朱元璋帶領紅軍在前線與元軍連年苦戰,馬秀英則領著將士家眷留守基地和州(今安徽省巢湖市和縣)。馬秀英留守的意義很大,一是替戰士們縫戰袍、做鞋子,做好補給工作;二則是把將士的家眷作為人質以防前方將士變心。

馬秀英雖然處事柔順無爭,但外柔內剛,面對人世的一切風雲變幻有著無比的勇氣、充分的智慧及明智的判斷,足以稱得上「鐵腕女人」的稱號。

公元1360年,朱元璋與蟠踞江西的陳友諒對壘,江蘇的張士誠乘機夾攻,朱元璋在陣中不幸受了箭傷,無法行走,對方追擊猛烈,性命岌岌可危,城裡的官吏百姓亂成一團,有的打算逃難,有的囤積糧食。

馬秀英得知後,當即拿出自己的金寶布帛作為犒賞,士氣大增,然後她又假扮成一名村姑,衝進了敵人的包圍圈中,冒著飛箭烈火將受傷的朱元璋背出了敵人的包圍圈,終於化險為夷。

夫妻二人共同度過了十五年患難與共的征戰生涯,在馬秀英這個賢內助的輔佐下,朱元璋橫掃四野,一統天下,於公元1368年公開稱帝,建立了強大的帝國明朝,馬秀英被冊封為皇后。

正式被封為皇后後,馬秀英特別勤於內治,在內宮的治理工作上「講求古訓」,並善於學習前朝的經驗,盡心盡力地管理好後宮的事情,最大限度地盡到了後宮之主,一國之母的責任。

馬秀英不喜奢麗,她平常穿的衣服,總是洗了又洗,衣裳破舊了,縫補洗淨再穿。左右有人說:皇后享天下至貴至富,何必這樣吝嗇?她回答道:「蓋奢侈之心易萌,崇高之位難處,不可忘者勤儉,不可恃者富貴也。勤儉之心一移,禍福之應響至。每念及此,自不敢有忽易之心耳。」(摘自《明太祖實錄》)

聽說元世祖皇后察必曾率宮女收集舊弓弦洗淨煮熟,織成衾綢,縫製衣服穿用,馬秀英大受啟發,命人在後宮架起織布機,帶領宮女們效法織衣紡綢,然後以皇家獻愛心的名義賜給無依無靠的孤寡老人。那些剩餘的布料則被馬秀英裁成衣裳,賜給諸王、公主、后妃,讓他們懂得民間蠶桑之艱難。

出身於富貴之中的皇子、公主們哪能輕易理解民間疾苦,馬秀英便屢屢告誡他們不要攀比榮華富貴,並諄諄開導說:「唐堯、虞舜茅茨土階,夏禹、文王惡衣卑室。汝父儉樸,尤惡奢麗,日夜憂勤以治天下。汝輩無功,錦衣玉食,猶欲以服御相加,何志氣不同如是乎?惟當親師取友,講論聖賢之學,開明心志,自無此氣習也。」(摘自《明太祖實錄》)

馬秀英不但為人謙虛,而且肯上進。以前在軍中時,見到識字的文書她就求教認字。當了皇后以後,更請女官每天教她讀書,記住歷史上許多有名的婦女的故事。

馬秀英曾經朗誦《小學》,她覺得宋朝有許多賢惠的皇后,便命女官抄錄她們的管理方法。有人說宋朝的皇后過於寬仁厚道效仿不宜,她搖搖頭,回答道:「過於寬仁厚道總比過於刻薄好。』

一天,她問女官:「黃老主要是講什麼的,漢朝的竇太后為什麼那麼喜歡黃老呢?」女官說:「清靜無為為本。若絕仁棄義,民復孝慈,是其教矣。」馬秀英據此嘆道:「孝順慈愛就是仁義了,難道棄絕仁義還能做到孝順慈愛嗎?」

皇帝三宮六院,難免有互相爭寵鬥氣之時,而馬秀英總能從中調解,她克服了女人的嫉妒心,不僅對妃嬪宮人們照顧有加,「待之如家人禮之」,而且對那些妃嬪的孩子也非常厚待,視如己出,始終如一。

在後宮之中,如果皇后注重修身明德,必然使後宮眾人的品德得到薰陶,進而致使後宮呈現一片互敬互愛、和睦相處、井然有序之景,這不僅是皇上的福氣,也是朝廷上下,朝野內外所有人的福氣。馬秀英即這樣一位后妃楷模。

馬秀英不但有賢德,而且有才能,她成功打破了朱元璋「后妃雖母儀天下,然不可使干政事」的理論,還被朱元璋譽為「家有賢妻,猶國之良相"。

有一次,馬秀英問朱元璋;「如今天下老百姓安居樂業了嗎?」朱元璋不高興地回答:「這不是你應該問的。」她振振有詞地回敬道:「陛下是天下之父,妾身為天下之母,子民的安康,難道我不能過問嗎?」朱元璋無言以對。

於是,朱元璋所有的札記,都由馬秀英親自執筆記下。每當朱元璋有所感慨和言論,她都仔細地記錄下來,無論事態如何複雜,她均能排布得條理分明,字句清楚,毫無疏漏之處,而她提出的建議多能被採納。

多年戰火烽煙,百姓財力睏乏,馬秀英不但自己厲行節約,而且時時不忘提醒朱元璋不要加重人民的負擔。在她的感化下,朱元璋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免除三年的勞役和賦稅,督促官員們廉潔守法,要各地駐軍屯田墾荒,使明朝初年的農業生產有了明顯的發展,明王朝也得以鞏固。

朱元璋起於貧賤,身世坎坷,因而表面上雖然睿智英明,從容納諫,但他稟性嚴峻,猜疑心重,當了皇帝以後一直疑神疑鬼,擔心有人謀奪自己的帝位,對大臣總是刻薄寡恩,大開殺戒,幸虧有馬秀英經常婉言規勸,朱元璋才多少有所節制,才避免了不少悲劇的發生。

赦免大學士宋謙是一個典型事例。

宋謙是有名的文人學士,明代開國時的許多典章制度、禮樂刑政文典都出自他的手筆,被朱元璋尊稱為「開國文臣之首」。他曾經輔佐朱元璋19年,又是教太子的老師,68歲時告老還鄉。幾年後宋謙的孫子因胡惟庯受株連,72歲的宋謙也遭到朱元璋的懷疑,被逮捕下獄定為死罪。

馬秀英聞訊後,向朱元璋進言道:「宋先生輔佐您多年,又是諸皇子的老師,為明朝貢獻很大,不會有反意。更何況,他如今年逾古稀,還能發揮什麼作用?」但是朱元璋拒絕了馬氏的說情。

第二天,馬秀英的午膳全是素食,不見酒肉,朱元璋問她是不是不舒服,她回答道:「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普通百姓家為孩子請老師,尚且將尊師之禮奉行一生,何況我們天子之家呢?妾是在為宋先生作福事啊!」朱元璋不由得側然心動,赦令宋謙不死。

馬秀英不僅懂得保護忠臣賢士,而且還經常以一個女性的細心關心和重視他們。

每日早朝議事,若事情較多就常常要延續至晌午,按慣例奏事官吏就在殿堂上用餐。一天,馬秀英命人取來午餐菜餚品嘗,覺得味道欠佳,隨即向朱元璋建議:「人主奉宜薄,而養賢宜厚,否則怎能籠絡賢德之士?」朱元璋深以為然,下令改善午餐的質量。這雖是一樁小事,卻使官員們十分感激,當然也就更加盡力於朝廷。

又有一次,朱元璋巡視太學回宮後,馬秀英關切地問:「太學有多少生徒?」朱元璋說有幾千人。馬秀英又問道:「太學生有朝延供給食用,但卻沒有另外的俸銀,他們的妻兒怎麼辦?」皇后的話引起了朱元璋的重視,於是詔令定期賜給太學生家屬糧食,太學生從此無後顧之憂,一心治學。

後來,疑心重重的朱元璋設立了專門監視、偵察大臣活動的「錦衣衛」一特務機構,弄得大臣們個個提心弔膽,朝廷上下一片緊張肅穆的氣氛。見狀,馬秀英擔心不已,常常委婉勸說朱元璋要善待大臣:「陛下不忘與我共同度過的貧賤歲月,為重情重義。君臣扶助比夫婦扶助要難,但願您也能不忘與臣下共同度過的艱難歲月。」

「為了有效消除朱元璋對朝臣的戒心,馬秀英還想出了一個分配權力,集中皇權的辦法。朱元璋馬上予以採納,自己直接管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的尚書,改掌握軍權的大都督府為左、右、中、前、後五部,這樣一來,大臣欲圖謀反而力不足,「錦衣衛」特務機構的作用減小了。

值得注意的是,馬秀英雖然干預朝政,但她認為「外戚干政,易亂朝綱,官職恩賜外家,實非遵法!」不私親族,並制定了外戚享受高爵厚賜,但不被授以高職,嚴禁干預政事的規矩。

如此一來,忠臣賢士都無不佩服皇后的恩德和明智,盡心盡力地為明廷做貢獻。諸多良士視皇后為知音,這在歷朝歷代是不多見的。不過更難能可貴的是,馬秀英還深知平民百姓對朝廷的重要性,也十分關心和保護他們。

一年春節,朱元璋攜帶馬秀英等人上街查看,見到有一家貼倒了「福」字。朱元璋認為這是對自己的大不敬,遂下令滿門抄斬。馬秀英忙解釋道:「百姓們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把福字倒貼,意為福到,不是嗎?」朱元璋一聽哈哈大笑,下令放人,避免了一場血光大禍。

還有一次,朱元璋與謀士劉伯溫微服私訪元霄節燈會,看到一副圖畫謎面個大足婦人,懷抱一個大西瓜,眉開眼笑,模樣十分滑稽。朱元璋不解其意,向劉伯溫請教,劉伯溫則詭笑著說:「可回官問皇后娘娘。」

當晚回宮後,朱元璋迫不及待地向馬氏提起此事,馬秀英淡然一笑,說「此圖為淮西大腳婦人也,想必是說妾。」朱元璋大怒,認為這簡直是侮辱皇后,立即要傳旨捕拿製圖者。馬秀英大度地勸解道「妾本是大足,說又何錯?何況沒有這一雙大腳,如何能夠鎮得住天下?』

通過這些事情,不難看出在元末明初的政治生活中,馬秀英以她特殊的身份,卓越的見識和傑出的才能,扶良善鞠躬盡瘁,保忠臣機智靈活,革陋習堅決果敢,倡新風大馬金刀,屢次補救朱元璋政事上的弊病和缺失,對大明江山貢獻良多。

公元1382 年,積勞成疾的馬秀英去世,臨終之際她反覆叮囑朱元璋:「希望陛下能夠求取賢能的人,聽取別人的意見,謹記老百姓的艱辛,要時刻以萬民的安危為已任!」朱元璋臨榻痛哭,諡為孝慈高皇后,從此再也沒有冊立皇后。

可惜的是馬皇后離世後,朱元璋變得暴躁,常因小事誅殺大臣。心中獨一的柔軟走了,再也沒人能擋住朱元璋的大刀。

「我後聖慈,化行家邦;撫我育我,懷德難忘。」這是馬氏死後,後宮為其寫的一首輓歌。《明史》稱讚馬皇后說:「從太祖備極艱難,贊成大業,母儀天下,慈德昭彰。」《史書》也稱馬皇后為「千古賢后」,真實的馬皇后不虛於此譽,明、清諸後乃至民婦更皆以其為楷模,爭相仿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