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愛,一洞畫,從青春到白髮的堅守:滬劇電影《敦煌女兒》婦女節上映,以女性力量展時代風貌

上觀新聞 發佈 2024-04-27T11:01:25.436858+00:00

海報中茅善玉扮演的樊錦詩青絲花白 ,背影卻依舊堅毅她手持手電照亮的是敦煌莫高窟第259窟中的禪定佛明暗對比間呈現出超然美妙的境界由上海滬劇院、敦煌研究院、上海廣播電視台、上海新文化影業有限公司出品,滕俊傑導演執導,茅善玉領銜主演的滬劇實景電影《敦煌女兒》將於3月8日全國公映。

海報中茅善玉扮演的樊錦詩

青絲花白 ,背影卻依舊堅毅

她手持手電照亮的是

敦煌莫高窟第259窟中的禪定佛

明暗對比間呈現出超然美妙的境界

由上海滬劇院、敦煌研究院、上海廣播電視台、上海新文化影業有限公司出品,滕俊傑導演執導,茅善玉領銜主演的滬劇實景電影《敦煌女兒》將於3月8日全國公映。去年,《敦煌女兒》未映先熱,榮獲第3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戲曲片、2022中美電影節最佳年度戲曲片及第五屆中國戲曲電影優秀戲曲電影多項大獎。在滬劇和電影精妙而自然的融合中,影片藝術化地展現了樊錦詩50多年堅守大漠的人生歷程。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展現了以樊錦詩為代表的敦煌人,用一代又一代的堅守保護璀璨的敦煌莫高窟文明,讓敦煌文化得以在世界舞台綻放。電影以人物倒敘的方式,描繪了一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群像,超強的歷史回溯感令觀眾耳目一新,也讓「堅守大漠、勇於擔當、甘於奉獻、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深入人心。

「舍半生,給茫茫大漠。

從未名湖到莫高窟,

守住前輩的火,開闢明天的路。

半個世紀的風沙,

不是誰都經得起吹打。

一腔愛,一洞畫,一場文化苦旅,

從青春到白髮。心歸處,是敦煌。」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欄目在給樊錦詩的頒獎詞裡如此寫道。

樊錦詩與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員

樊錦詩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她長在上海,學在北大,面對北京與上海的選擇,風華正茂的她奉著一顆赤誠之心,一頭扎進荒漠戈壁,飛沙走石、黃土漫天,風沙一磨就是大半個世紀。

以女性力量展時代風貌

從生活中的樊錦詩

到銀幕上的茅善玉

她們將在婦女節到來之際

向世界展現時代女性的優雅和堅韌之姿

電影《敦煌女兒》定檔「3·8國際婦女節」,以女性的力量展現時代的風貌。樊錦詩「擇一事,終一生」守護大漠,而茅善玉對《敦煌女兒》對滬劇亦是初心不忘、此生不悔。

上海滬劇院赴敦煌深扎採風

整整十年,上海劇協副主席、滬劇表演藝術家茅善玉率隊八赴敦煌體驗生活、感知精神,在主創團隊的協同努力打磨下,一次次創作提高,最終將《敦煌女兒》塑造成舞台佳作。最初,樊錦詩是拒絕將自己的經歷搬上舞台,理由是「自己一輩子搞研究,夫妻也很恩愛,沒有戲劇舞台慣常所說的『衝突』」。最後,當她看到舞台呈現時很是感動,尤其是每次看到尾聲處一代代敦煌人站到舞台上,就很激動。而在劇中飾演樊錦詩的茅善玉,每次演到那裡也是心潮澎湃,被那種綿長而厚重的精神打動。她說:「我們創作《敦煌女兒》,是在謳歌『敦煌精神』,同時也是在前輩光輝精神的映照下前行。」

回想起電影拍攝的過程,茅善玉依舊曆歷在目,榜樣的力量是她克服種種困難的最大動力。她還記得電影中一幕,她需要在沒有保護措施的情況下爬上五層樓高的「蜈蚣梯」,那一刻她心跳不已,但腦海中閃過的樊院長的身影讓她鼓足了勇氣。「十年間,我們遇到過許多挫折,但一想到敦煌研究院前輩們的付出,便覺得都算不了什麼。」

茅善玉與樊錦詩合影

回憶《敦煌女兒》的創作歷程,茅善玉有太多值得珍藏的記憶。她至今記得,當她在2012年的全國兩會上第一次見到樊錦詩院長,向她提及創作《敦煌女兒》的意圖時,樊院長一口回絕了她。十多年後,這兩位在各自領域取得矚目成就的女性已成了無話不談的忘年之交。樊錦詩院長的自傳書名為《我心歸處是敦煌》,而成功塑造了「敦煌女兒」的茅善玉,又何嘗不是一位「我心歸處是滬劇」的「上海女兒」。

用電影方式把戲曲的美妙放大

滬劇《敦煌女兒》可謂十年磨一劍,隨後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視協主席、國家一級導演滕俊傑領銜的攝製團隊又用了兩年時間將其打磨成電影。電影金雞獎的頒獎典禮上,滬劇實景電影《敦煌女兒》被給予了高度評價:「影片運用電影語言彰顯戲曲的審美優勢,努力實現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影片所讚頌的莫高精神為新時代的戲曲電影呈現出歷史與美學的新境界。」

電影拍攝現場

滕俊傑表示:「這部電影有著大漠戈壁的這種粗獷,也有敦煌洞窟里的獨特的美妙,但更有敦煌人的一種精神,也有上海滬劇院十年磨一劍、我們這部電影兩年盡心盡力拍攝的一種真誠在裡面。」

作為一部滬劇實景電影,《敦煌女兒》在敦煌莫高窟實地拍攝。製作團隊在敦煌研究院、三危山、九層樓、石窟等地進行實景拍攝。為了不對文物造成傷害,劇組提前演練好拍攝流程,將人員削減至最少,連續幾晚在專業指導下對敦煌洞窟進行保護性拍攝。滕俊傑認為,這些珍貴鏡頭能讓觀眾深切體會敦煌文化的獨特魅力,感受敦煌藝術穿越古今、治癒人心的力量。

十月的敦煌,白天日照灼人,氣溫超過二十度,晚上則十分寒冷,氣溫跌到零度以下。拍攝非常辛苦。每換一個場景,幾大卡車的設備要在沙漠上靠人工搬運。沒有廁所沒有供水。休息吃飯時為了躲避風沙,工作人員不得不繞著集卡,四周變換著方位,快速地吃完手中的盒飯。滕俊傑感慨:許多時候甚至可以用艱難來表述,這也讓攝製組的每個人更深深體會到樊錦詩和一代代敦煌考古美術工作者是在怎樣惡劣的自然條件下「獻了青春獻終身」,創造艱苦卓絕、富有成效、震驚世界的「中國敦煌學」的。

有人問電影《敦煌女兒》主創,為什麼要費心費力跨越幾千公里來到沙漠戈壁去拍攝這樣的一個電影?滕俊傑回應道:「這大概是我們的信仰。因為敦煌是中國的文化家譜,《敦煌女兒》其實是上海和中國精神的一種縮影。我們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敦煌,是將人類的文化記憶,或者說是人類的文化刻度做一個最新的電影表達。」

滕俊傑在拍攝現場給演員說戲

滕俊傑此前已經拍攝了很多部戲曲電影,榮獲眾多獎項。談到戲曲電影創作,滕俊傑表示:「我的宗旨是『尊古不泥古、創新不失宗』。戲劇有戲劇的規律,電影有電影的邏輯。如何用電影的方式把戲劇的美妙做到進一步放大,讓它在傳播過程當中,能夠影響到、吸引到儘可能多的人,包括年輕人、外國朋友,這些都是要努力的。」

心歸處,是敦煌

一起走進電影《敦煌女兒》

見證大漠裡的文明寶藏

聆聽守護者們的心路故事

文編 |王 虹

美編| 音 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