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爆發前,北洋軍事集團為袁世凱的復出而做的造勢行為

朝歌文史v 發佈 2024-04-27T11:12:31.568612+00:00

袁世凱罷官之初,北洋軍事將領就對載灃的處置就頗有微詞,但是也不敢明目張胆表達不滿,只好暗中為袁世凱復出造勢,先是利用滿漢矛盾為袁世凱復出製造輿論優勢,其後隨著時局的不斷發展,付諸於實際行動。

一、武昌起義爆發前北洋軍事將領為袁世凱復出造勢

袁世凱罷官之初,北洋軍事將領就對載灃的處置就頗有微詞,但是也不敢明目張胆表達不滿,只好暗中為袁世凱復出造勢,先是利用滿漢矛盾為袁世凱復出製造輿論優勢,其後隨著時局的不斷發展,付諸於實際行動。

首先,收買袒護袁世凱的報紙,為袁世凱復出創造輿論。滿漢矛盾,始終是清朝統治者面臨的主要矛盾之一。

光緒三十二年中央官制改革時,清政府曾明確規定新成立的各部堂官設尚書一名,侍郎兩名,滿漢不分。但是這項指令並沒有得到切實貫徹,出任高級職位的大多都是滿人,而漢族官僚則出任大量次要的職務,他們意見紛紛,對清政府的信任也大打折扣。

但是滿人並未因此而停止專政的腳步,據統計,光緒三十四年,北京52個高級職位中,滿人有27人,在軍機處和內閣,滿漢比例大致相當。但是載灃柄權後,軍機大臣、各部尚書等15個高級職位中,滿人占據10個職位。滿族官僚與漢族官僚之間已到了水火兩不相容的境地。袁世凱的罷黜,從某方面來說亦是滿漢之爭的犧牲品。

為給袁世凱創造復出機會,北洋軍事將領開始在坊間製造輿論,買通報館並散布「排袁即排漢,袁去拳匪將起」,罷黜袁世凱就是「實行排漢也,反對立憲也」等謠言,煽惑中外。企圖利用輿論的壓力,迫使清政府重新起用袁世凱。

宣統元年坊間即有報紙呼籲重新起用袁世凱,至宣統二年,呼籲袁世凱復出之聲不絕於耳。對《申報》宣統元年至宣統三年的報導做過相關統計,與袁世凱相關的消息共計62則,其中涉及袁世凱「復出」問題的報導則多至35則。

駱寶善先生亦曾對天津《大公報》與奉天《盛京時報》兩家報紙的報導進行過相關統計,其中與袁世凱有關的報導共計106則,論及「復出」問題的多達64則。在這些新聞報導中,舉薦或力勸袁世凱復出者不僅涉及馮國璋、段祺瑞等北洋將領,還包括張人駿、孫寶琦、袁樹勛、朱家寶、寶棻等封疆大吏,內閣總、協理大臣奕劻、那桐、徐世昌,甚至包括載濤、載洵等皇族成員。

雖至武昌起義前,清政府也沒有起用袁世凱,但是北洋軍事將領利用滿漢之爭進行的輿論宣傳,確實為袁世凱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同情。其次,為袁世凱復出奔走造勢。北洋成員不止在輿論上為袁世凱復出造勢,還將其付諸行動。

動員京城內外大員,如奕劻、那桐、陳夔龍等,請他們為袁世凱復出活動。從北洋軍事將領為袁世凱復出製造輿論、走訪親貴這兩件事上,可知他們的行動大多秘密進行,或假手於人,故見諸史料者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為袁世凱復出所做的謀劃遠遠不止於此。

二、武昌起義爆發與北洋新軍的調撥

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湖北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在熊秉坤的帶領下,殺死反動軍官,率先發難。在熊秉坤指揮下,進軍楚望台軍械庫,與軍械庫的革命黨人裡應外合,一舉占領楚望台。革命士兵推舉曾參加日知會的隊官吳兆麟為臨時總指揮,向總督衙門發起進攻。

經過一夜激戰,至黎明時分,革命軍攻克督署,湖廣總督瑞澂、第八鎮統制張彪先後倉皇出逃,起義取得了勝利。鮑威爾認為武昌起義的爆發,「標誌著滿清改良運動的失敗和終結」,而這場改良運動的一個主要方面是使清政府的武裝力量現代化,故其將此次革命看作是「一次陸軍的叛變」。

陳旭麓先生認為雖不能把武昌起義孤立地看作是「士兵革命」,但是湖北新軍在起義中確實發揮了主要的戰鬥作用。其實,革命黨人在新軍中的活動與湖北新軍的革命傾向,清政府是早有察覺的。

早在光緒二十九年,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就曾留意到湖北新軍中的革命活動,曾試圖「收買」具有激進愛國傾向的留日學生吳祿貞,以防止此類人物的愛國情懷危及清政府的統治。光緒三十二年,在湖南與江西邊界爆發的萍瀏醴起義失敗後,張之洞大為震驚,決心採取嚴密的防範措施,對付革命團體。在官員的打擊下,湖北革命陷入低谷。

光緒三十一年,張之洞出任軍機大臣後,湖北的革命活動再度活躍起來。革命黨人繼續在新軍中宣傳革命,散發書刊,組織革命活動。至武昌起義爆發前,湖北新軍的絕大部分士兵已革命化,新軍中的革命勢力已遠遠超過反革命勢力,這為武昌起義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至八月二十日,革命軍占領武昌,成立湖北軍政府,以陸軍第二十一混成協統領黎元洪出任都督。二十一日,在革命軍占領漢陽、漢口後,湖北都督府通電全國,宣告武漢光復。武昌為天下重心,若武昌失守則長江一帶不堪設想。

八月二十日,內閣總理大臣奕劻,協理大臣那桐、徐世昌及內閣成員盛宣懷、蔭昌、毓朗等人在內閣公所商議應對策略,決定選派陸軍兩鎮南下鎮壓革命,並於當日將商議結果告知攝政王載灃,但是清政府當日並未降下相關諭旨。

至十月二十一日上午,清政府才正式宣布上諭:「此次兵匪句通,蓄謀已久,乃瑞澂毫無防範預為布置,竟至禍機,猝發省城失陷,實屬辜恩溺職,罪無可逭。湖廣總督瑞澂著即行革職,戴罪圖功。仍著暫署湖廣總督,以觀後效。」同時,「著軍諮府陸軍部迅派陸軍兩鎮,陸續開撥赴鄂剿辦。

一面由海軍部加派兵輪,飭薩鎮冰督率前進。並飭程允和率長江水師,即日赴援。陸軍大臣蔭昌,著督兵迅速前往,所有湖北各軍及赴援軍隊,均歸節制調遣,並著瑞澂會同妥速籌辦。務須及早撲滅,毋令匪勢蔓延。」但是,當日諭旨中僅說明派出陸軍兩鎮,但並未指明是哪兩鎮,故蔭昌並未即刻啟程南下。

三、袁世凱與北洋軍事將領聯絡案例分析——以馮國璋為例

武昌起義爆發後至袁世凱啟程南下期間,與北洋軍事將領的信函往來並不多,據《袁世凱全集》,通函者僅有通永鎮總兵田文烈、直隸提督薑桂題、江南提督張勳、革職人員倪嗣沖、段芝貴、軍諮馮國璋、總兵徐邦傑、前江北提督王士珍等人,不僅這些信函中有很大一部分涉及私人事由,譬如復函感謝薑桂題前來賀壽等,而且很大一部分通函人員已經去職,故可做分析者並不多。

馮國璋是北洋軍事將領中的代表人物,與袁世凱關係密切,又擔任清政府組編第二軍的統帥,故通過梳理二人自武昌起義爆發至袁世凱南下期間的聯絡,對分析調撥南下的北洋新軍與袁世凱的關係,以及袁世凱的復出等問題均有裨益。

既然清政府已經於八月二十一日派蔭昌領兵南下,為何時隔兩日後,又重新起用袁世凱為湖廣總督,與蔭昌並肩指揮?時人當時有如下記載:「蔭昌督師,在當時已有點勉強。蔭雖是德國陸軍學生,未曾經過戰役,受命後編調軍隊,頗覺運掉為難。

其實此項軍隊,均是北洋舊部,人人心目中只知有『我們袁宮保』」,其言下之意,即整編南下的北洋新軍皆是袁世凱舊部,蔭昌是指揮不動的,故而會有起用袁世凱之召。其實,這種說法影響深遠,直至現在,仍有不少學者據此斷定清政府起用袁世凱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蔭昌無力指揮北洋新軍」。

依據陶菊隱記載,馮國璋於八月二十二日抵達彰德,且當時身份是「南下作戰的軍統」。事實上,此時清政府只是派出蔭昌南下督師,直到二十三日才有對馮國璋的任命。

袁靜雪的記載就更不符合事實,清政府整編三軍時,並未授予段祺瑞任何職任,袁世凱奏請段祺瑞為第二軍總統官的時間為九月初三日。首先,關於三人所說蔭昌、馮國璋都曾至彰德向袁世凱請示機宜的表述是符合事實的,關鍵問題是二人抵達彰德的時間。

據八月二十七日,袁世凱復馮國璋函,「前夕蔭帥過彰,接談片時」,可知蔭昌道經彰德的時間為八月二十五日。此時清政府已有起用袁世凱為湖廣總督的上諭。郵傳部大臣盛宣懷亦於二十七日致電袁世凱,告知第一軍出發情況,「第四鎮廿六卯刻已運完。

在清軍首戰失利後,蔭昌與前線的北洋軍將領都認為應該籌備妥善,不宜快速反攻。而這恰恰與清政府「妥速籌辦」、「及早撲滅」的初衷相背離,故而清政府在蔭昌在信陽、孝感之間停留四日後,決定調回蔭昌,授予袁世凱軍事全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