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剛上海首次個展「蜉蝣」開幕,相隔近40年的作品「日記」呼應初始及當下

上觀新聞 發佈 2024-04-27T17:55:50.329416+00:00

3月4日,張曉剛最近三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個展「蜉蝣」,在龍美術館(西岸館)對公眾開放。80餘件包括紙上油畫、布面油畫、裝置和繪畫手稿等作品在上海集結亮相。這也是張曉剛首次在上海舉辦大型個展,展覽將持續至5月7日。展覽期間,龍美術館恢復夜場開放。

3月4日,張曉剛最近三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個展「蜉蝣」,在龍美術館(西岸館)對公眾開放。80餘件包括紙上油畫、布面油畫、裝置和繪畫手稿等作品在上海集結亮相。

這也是張曉剛首次在上海舉辦大型個展,展覽將持續至5月7日。展覽期間,龍美術館恢復夜場開放。

展覽現場

張曉剛的藝術經歷及作品已成為當代藝術領域頗具代表性的個案。本次展覽由李佳擔任策展人,以張曉剛全新創作序列「蜉蝣日記」作為展示和敘事主線。延續2018年紐約個展以來對紙上油畫的探索方向,張曉剛充分發掘了紙這個他最熟悉也是最能產生情感關聯的媒介所蘊含的表現潛能。紙所提供的高度造型自由及其文化屬性,使藝術家得以深潛入圖繪與書寫、與線刻的交界地帶,將形象、痕跡和敘事整合進同一個內在性的空間。

「蜉蝣日記」每一幀作品都經過手撕紙張再拼合、穿刺、刻寫和浸染等複雜程序,這些有意味的動作在某種程度上也讓紙不再僅是繪畫所依託的、意義近乎透明的底版。

「蜉蝣日記」的獨特體裁、連續與迴旋的結構、內心獨白的表達形式,以及它所呈現的真實與想像在記憶空間中的戲劇衝突,在張曉剛早期代表作品《黑白之間的幽靈》中已展現端倪。創作於1984年的這組由十六幅鉛筆素描組成的系列中,年輕的藝術家將患病住院期間的日常所見變為畫面上幻影之間的對話,以一種奇特的清醒來描繪他們轉瞬即逝的對存在的堅持。

龍美術館館長王薇介紹:「如果從創作年代上區分,可以將展覽看作這幾個部分:一組是張曉剛1984年創作的紙本系列作品《黑白之間的幽靈》,當時年輕的藝術家患病住院,他將住院期間的日常所見描繪在冊。另一組是創作於2020-2023年間的『蜉蝣日記』系列,以獨特的體裁和連續的結構描繪了藝術家這三年間的內心狀態。這兩個部分雖相隔近40年,但同時在展覽中呈現,共同呼應了藝術家創作初始及當下,相似的生命體驗和內心獨白。」

展覽另一重心是布面油畫「舞台」系列和「光」系列,與紙上作品形成尺幅對比和內容呼應。《舞台:城堡3號》接續和發展了2008年前後張曉剛以非現實風景為主體的創作序列,以長達6米的畫幅容納來自神話、臆想、虛構和現實的局部線索,重現流逝的時間在人類內心投下的輪廓。張曉剛表示,自己在創作中的角色更接近一個建築師,試圖用不同的局部搭建一個艙形的空間,以模擬出某種史詩般的恢宏與荒誕無序角落的共存。

張曉剛,《舞台3號:城堡》

在以「光」為主題的全新序列中,張曉剛準確地捕捉到這個時代作用於個體心理的意象,並以簡括、堅定和凝練的方式將其呈現出來。

「正如展覽標題『蜉蝣』所暗示,藝術家也將短暫的人生視作茫茫歷史中轉瞬即逝的一刻。儘管如此,渺小的個體也可以從藝術中得到溫暖與慰藉。也希望藉此展覽提示每一位觀眾,珍惜當下每一個真實而鮮活的瞬間。」王薇說。

題圖來源:主辦方提供 圖片編輯:蘇唯

來源:作者:李君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