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發展合作服務中台」科技與人才反向飛地孵化助縣域發展

新農人袁帥 發佈 2024-04-27T18:11:11.840942+00:00

縣域是我國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對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縣域是我國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對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是發展和建設好國內大循環經濟體系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的戰略安排第一步階段:「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經濟體系內生動力,人才培養和科技自主創新是兩大基礎底座,產業創新格局和金融服務是兩大加速溶劑。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農業農村在我國縣域經濟社會結構中占據較大比重,縣域經濟在帶動農業農村長期發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縣城是連接城市和鄉村的紐帶,在促進經濟增長和帶動農業農村發展中始終占據重要地位。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不斷完善縣域資源整合機制、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機制、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是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

「縣域經濟發展合作服務中台」在十四五時期將圍繞縣域經濟振興高質量發展為落點,以中台為基礎核心,國家級眾創空間為落點,整合各方能力與資源為支撐,為地方經濟發展所需提供包括但不限於智庫、人才、資本、科技、項目、產業的綜合業務能力輸出,實現中台與地方共贏發展,共力開創縣域經濟發展新局面。「縣域經濟發展合作服務中台」通過「1+1+3+6+8」即:「1庫、1中台、3國家級、6產業領域、8服務輸出」經濟合作開展落地,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加速發展,服務和幫助縣域地方經濟打造實現「創新—綠色—開放」協調發展、「空間—產業—制度」一體發展、「環境—經濟—社會」耦合發展「三位發展」格局。

新發展格局下,國內要素流動和分布擁有巨大空間和迴旋餘地,從而帶來了欠發達地區經濟招商引資的戰略機遇。在招商引資與被招商引資雙方互動探索下,招商引資模式日益創新豐富,飛地經濟模式應運而生,並逐漸成為招商引資,解決地方區域經濟,產業發展的「熱手段」。

在鄉村振興戰略布局和地方政策支持下,主動創新求變,選定發展「飛地經濟」這條振興區域經濟,興村富民道路,為城中村、城邊村壯大村集體經濟和推動聯村共建、抱團發展探索出一條新路,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發展飛地經濟,建設周期短、投產即達效,是培育稅源、增加收入是最快最直接的途徑。

「飛地孵化」是基於「飛地經濟」進行的具象的科技服務創新,人才支撐創新,產業服務孵化的模式創新。從廣泛意義上來講,「飛地孵化」屬於『飛地經濟』的延伸。「飛地孵化」借鑑和發揮結合了「飛地經濟」模式的優點,同時根據各區域的不同需求,通過地方政府主動在經濟更發達、要素更豐富的區域設立孵化基地,吸引優質項目,搭建「逆向孵化」和「逆向創新」平台。

「縣域經濟發展合作服務中台」的「科技與人才反向飛地孵化」模式下,飛出地政府主動出擊,將招商的觸角直接伸到經濟更為發達的飛入地,利用土地、稅收、資金等多種政策優勢,尋找並引進導入創新資源和要素,最終實現「逆向孵化」和「逆向創新」。

「縣域經濟發展合作服務中台」的「科技與人才反向飛地孵化」模式對推動區域合作,經濟共振發展具有明顯優勢:

(1)飛出地政府更加主動,推動創新服務更專業,更加有利於地區域產業升級和企業發展的創業方向,以創業服務產業,可以促進飛出地產業鏈完善和產業升級發展。

(2)促進資源的雙向流動,體現在「窗口效應」「渠道聚合」上。一般來說,飛地孵化器會在創新創業資源豐富的區域搭建,充分利用「小空間、大平台」的理念,搭建一個區域協調合作的長效平台。作為窗口效應,它展現各地政府的作風、效能和形象;作為渠道聚合,其整合對接了兩地各項優勢資源。

(3)「築巢引鳳」,延伸拓展產業鏈條。「飛地孵化器」可有效促使『飛出地』和『飛入地』兩地間人才、資本、技術、市場、供應鏈等資源的雙向流通和資源共享,強化飛出地在創新創業方面的輻射引領作用,帶動飛入地的創新創業;而對於兩地無法轉移的資源,飛地孵化器還可以發揮「加速站」的作用,將兩地資源進行充分利用。

如果說「飛地經濟」1.0的建設,是我國產業轉移背景催生出高效產能轉移的特色模式;那麼「飛地經濟」2.0,則更符合當前產業發展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需求。進入「飛地經濟」2.0時代,縣域主體已不再走梯次轉移產業、承接發達地區落後產能的老路,而是更加主動地將「飛地」用作本地與大城市創新協同的新武器。以「逆向孵化」和「逆向創新」 為突出特色「反向飛地」的「飛地經濟」2.0時代,呈現出以下兩大趨勢:

1.經濟欠發達的縣、市從被動轉向主動:過去,產業發展相對薄弱的縣市一般是被動等待國家、省、市等上級政府作「官媒」、結「對子」的「飛地」合作機會。如今這些縣、市不再被動等待,而是主動出擊,積極向大城市靠攏「反向飛地」。

2.「飛地」的選擇從行政主導轉向市場主導:與過去上級政府指定下的「飛地」不同的是,「反向飛地」的布局實際上更加尊重市場的規律。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快速推進,產業人口向大城市進一步聚集,縣城比起大城市的成本優勢正在快速縮減。同時,各地發展產業的意識與經驗都在快速疊代增強,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成為必然,縣城想要到大城市招商引資,需要讓渡的成本正在快速增加。縣城招不起大龍頭,上市企業,那招商引資那些具有成長潛力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則必然成為重點。

縣域在謀劃「反向飛地」時,要綁定本地企業發展需求,政企「抱團出海」,讓大城市「不為我有」的人才能夠更好地「為我所用」,助力本地產業創新轉型。要以戰略的眼光重視「飛地經濟」,以之為紐帶,打通兩地產業市場。縣域主動在大城市搭建起的「反向飛地」,是一種以「網際網路思維」融入大城市產業生態、搶占產業增量空間的有力平台。它不只是一個孵化器或招商中心,而應是縣城瞄準新興產業增量,在大城市的地界培育自己的產業,搶占新興產業生態位的前線陣地;更應成為集中展示本地產業實力,助推本地企業走向更高市場的開放窗口。

縣域位於城鄉兩頭的交匯點,具有獨特的輻射帶動作用,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石和支柱。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推進共同富裕的關鍵環節。新征程時期,縣域承載著新的功能和新的使命,它既是鄉村振興的依託,也是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區域。

新時代,新階段如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加快城鄉一體新格局,本質上是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的重要體現,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也是縣域經濟發展需面對的主要考題。

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是互促互進的:

一方面,鄉村振興需要各類資源、要素在城鄉間的自由流動互通。近些年,國家對農村建設投入大量資源,可是成效並不明顯,歸根結底是由於城鄉之間存在空間壁壘,資源和要素的流動很多時候只是單方向的。只有打通城鄉壁壘,重構城鄉關係,發揮城鎮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媒介作用,使城鎮的資源,如人才、資本等流入鄉村,鄉村才能真正振興起來。

另一方面,城鄉融合發展離不開鄉村振興。當前,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差距較大,相對於城市,農村的基礎較為薄弱,農村空心化、農業邊緣化問題較為嚴重,無法達到城鄉互促互進、融合發展的狀態。鄉村振興戰略便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一個契機,通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使鄉村與城市之間形成可以產生共鳴的平台,才能更好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城鄉融合發展,是切實解決和發掘我國內循環機制的必要有力途徑和手段。

鄉村振興之「鄉村」不同於農村,在於城鄉融合;鄉村振興之「鄉民」不同於農民,在於城裡人要下鄉投資、興業和消費;鄉村振興之「產業」不同於農業,在於一、二、三產融合。

未來的鄉村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農村,而是城鄉人融合而成的新社區;未來鄉村居民不再是農民,而是農村人和城裡人融合共處的新鄉人;未來的產業也不單是農業,而是一二三產高度融合、生產生態生活高度和諧的新鄉村。

如果離開縣域、城鎮來發展鄉村,那將必然是陷入死局,脫離鄉村來只建設發展縣域、城鎮,那也是有如無根之水,沒有了根基。只有在城鄉融合發展視野下來思考鄉村振興的問題,才能真正的盤活鄉村,帶動產業和經濟的發展。

要踐行鄉村振興戰略,是必須要促進兩個融合:一個就是鄉村本身的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建設,另外一個就是要促進城鄉的融合發展,也就是縣域、城鎮與鄉域、村域的融合發展。

一二三產業的融合是要通過對鄉村的建設,讓鄉村明白要打破傳統的觀念,要走產業鏈發展的理念,農村不僅僅是只有農業生產,還有衍生的相關的服務產業,加工產業等。要建立城鄉更新融合發展機制和市場服務體系,這是實現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目標的重要保障,要堅持走以城帶鄉、社區治理、消費幫扶、以需促產、品牌興業的路子。

郡縣治則天下安,縣域強則國家富。

作者:縣域經濟發展合作服務中台·工作委員會 秘書長 袁帥

新社匯·全媒體矩陣授權發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