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谷往事

黃鵠磯 發佈 2024-04-27T19:03:27.619934+00:00

【1】武漢郵科院光谷最值得銘記的是,中國第一根光纖的誕生以及南望山下的武漢郵科院。南望山與蛇山、洪山、珞珈山、喻家山大致在一條線上,蛇山、洪山、珞珈山在南望山的西邊,喻家山在南望山以東,磨山在南望山以北。

【1】

光谷最值得銘記的是,中國第一根光纖的誕生以及南望山下的武漢郵科院。

南望山與蛇山、洪山、珞珈山、喻家山大致在一條線上,蛇山、洪山、珞珈山在南望山的西邊,喻家山在南望山以東,磨山在南望山以北。在武昌,南望山的名氣沒有蛇山、洪山、珞珈山、磨山大,但南望山比蛇山、洪山、珞珈山、磨山都要高,它的海拔是139.5米,而蛇山的海拔只有85米,洪山海拔115.3米,珞珈山海拔118.5米,磨山海拔116.3米。

傳說南望山叫「來望山」,因山上最早的居民來自江西,兄弟倆一個叫張有來,一個叫張有望,一「來」二「望」,合起來就是「來望」。在1869年的《江夏縣誌》中,這座山真正的名字叫「馬岐山」,但縣誌的「疆域圖」上卻標註的是它的別名,「來王山」。1952年的「武漢市區全圖」把這座山又標註為「南王山」。這座山的確與「王」有關,不過,不是君王的王,而是「蠻王」。

公元47年,荊山一帶的潳山蠻首領雷遷率眾起事,漢光武帝劉秀派遣武威將軍劉尚征討,平息叛亂後將雷遷的族人遷徙到江夏。公元101年,南郡巫蠻對朝廷的稅收政策不滿,首領許聖率眾起義,漢朝軍隊花費很大力氣才將這次起義鎮壓,並將巫蠻遷到江夏。人們把這兩支蠻族的後裔統稱為「江夏蠻」。

潳山蠻、巫蠻到了江夏後並未停止抗爭,公元169年江夏蠻起兵反抗漢朝統治被州郡官兵平息,公元180年江夏蠻再次起義反抗東漢末年的黑暗統治,最終被廬江太守陸康(陸遜的堂祖父)所消滅。據說歷代江夏蠻的首領陵墓都選擇在馬岐山,因此,馬岐山叫「來王山」「南王山」都有道理。

在南望山的南麓,至今仍有江夏蠻王的陵墓,陵墓就在武漢郵科院社區大院北牆邊,一個高高的土堆,土堆上的大理石碑刻著「蠻王冢」三個大字。經考證,這座倖存的蠻王陵墓,修建年代在東漢建武二十三年至光和三年,即公元47年到公元180年之間。

1951年,茅草叢生的南望山熱鬧起來。新中國急需大量郵電人才,郵電部決定在中南創建一所郵電學校,學校選址在南望山腳下。1954年的大洪水從武漢即將退去的時候,青年趙梓森從上海交大畢業來到武漢郵電學校當老師。1959年武漢郵電學校升格為武漢郵電學院,趙梓森也從一名中專老師變成了大學教師。十年後,趙梓森的身份又變了,這一回他成了一名工程師。

1969年武漢郵電學院改為了郵電部528廠,其任務是生產600路以上微波終端設備,並對大氣雷射通信項目開展攻關,趙梓森被任命為項目組負責人兼光通信研究室副主任。

1966年著名物理學家高錕發表了《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的論文,提出利用玻璃纖維長距離傳送訊號。但人們並不相信高錕的理論,甚至覺得這一想法很離奇。自貝爾發明電話之後,近一百年的時間裡,人們已經習慣用「電線」傳送訊號,一個人對著話筒講話,聲音被轉換成電信號,通過金屬導線,送到另一個地方後再把電信號轉換成聲音信號,兩個人便可以完成通話。

這種金屬材質的電纜今天依然在使用,不過,過去從鄉村公路到城市街道上的那種黑色電線已經少見,遠距離的訊號傳輸大都改為了光纖。

這一變化,與趙梓森有關,與南望山下這個先是學校,後是工廠,然後在工廠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武漢郵科院有關。

趙梓森對「光通信」非常感興趣,他讀過高錕那篇著名的論文,當然,一開始他也不太相信,但就在趙梓森所在的郵電學院改為工廠不久,1970年,美國康寧公司首次研製成功損耗為20dB/km的光纖。

1974年,郵電部在528廠的基礎上,成立了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趙梓森不失時機,迅速向郵電部等提出了《關於開展光導纖維研製工作的報告》,並和項目組的同事一起,立即把一個簡陋的清洗間改造成實驗室。武漢郵科院的光纖製造,也是中國的光纖製造,就這樣在南望山下開始了。

1976年3月,項目公關終於有了眉目。無數次實驗失敗之後,趙梓森帶領項目組拉出了一根長17米、損耗為300dB/km的玻璃細絲。

1982年,武昌與漢口之間鋪設了一條13.3公里的光纖光纜。線路雖短,意義非凡,它不僅意味著武漢成為中國第一個使用光纖通信的城市,而且也標誌著中國光纖通信的時代到來。

人們把「光谷廣場」當成「光谷」的時候,不一定了解南望山下武漢郵科院的歷史,以及趙梓森和他的項目組在光纖通信中的開創性探索,但這一點恰好是「光谷」的第一個內涵。


【2】

1983年,美國社會學家阿爾溫·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風靡全球,「第三次浪潮」熱也席捲到了武漢,當時的武漢市正在尋找發展突破口,希望趕上在改革開放中走在前列的沿海城市,經過多次諮詢、調研、座談,武漢市提出了開發高新技術,迎接新技術革命的對策建議。

關山以東的關東科技園、關山以南的關南科技園便是最早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很長的時間裡,人們都以為「關山」就在華中工學院(即華中理工大學,簡稱華工,現華中科技大學),因為到華工的公共汽車都有一個車站叫「關山口」,下了車就能看見華工大門。當然,華工門口沒有關山,這座山早已不存在,而且它過去也不叫「關山」。

《同治江夏縣誌》說,官山在縣東三十里,為長樂一里分支祖山。這裡的「官山」即後來的「關山」。清代江夏縣編戶六十三里,「長樂一里」是其中一個里,屬「油坊嶺」管轄。「油坊嶺」是一個以榨油聞名的地方,後來,在讀音的流變中,「油坊嶺」成了「流芳嶺」。

傳說明朝時為了防止移民逃回江西,地方政府專門在這座山上設卡,派駐官員監督,因此得名官山或關山。油坊嶺在武昌東部的位置非常重要,可以說是武昌東大門的關隘。

1854年10月,在攻打武昌的戰鬥中,曾國藩的部署是水陸並進,塔齊布的隊伍由油坊嶺向洪山進攻,羅澤南率隊從紙坊向青菱河邊的花園(今洪山區青菱鄉花園村)進攻,他自己則率水師從金口向武昌進攻。這一仗,從兵力上講曾國藩並不占優勢,而且太平軍占領武昌後已經做了防守準備。但湘軍的運氣好,他們的對手是石達開的堂兄石鳳魁。

此前,在占領漢陽、漢口的戰鬥中,石鳳魁不斷得到提升,不斷晉升的石鳳魁已變得膨脹無比,聽不進任何不同意見。戰局很快就明了了,曾國藩統率水師沿江而下,破鸚鵡洲、占領鲶魚套,羅澤南攻下花園、塔齊布拿下洪山。石鳳魁見大勢已去,迅速逃亡蘄春。逃跑過程中又被油坊嶺洪山一線塔齊布的湘軍消滅幾千人。

武昌之戰的啟示之一是對武昌地理的再一次確認,通向武昌的陸路只有兩條,東邊油坊嶺、洪山到武昌,南邊紙坊、青菱、八鋪街到武昌,其他地方都是湖泊和沼澤地。有人說陽夏之戰後,黎元洪也從武昌城到過油坊嶺,他很喜歡這個地方,晚年退出官場後,他曾在油坊嶺大量購置田產。

《同治江夏縣誌》的疆域圖,把「官山」劃在魯巷的東邊,與喻家山相對,中間隔著一條便道。古人的畫圖更多只是描述大致的位置關係,1960年武漢市勘測公司繪製了一幅《武漢市地形圖》,它理應比清朝的疆域圖準確很多倍。

在這張圖上,關山在華工之南、「莊屋熊」之東,它並非正對著喻家山,而是對著喻家山的東半部,關山的東半部則對著喻家山與馬鞍山之間的湖汊,東湖的這個湖汊一直延伸到華工門前的馬路邊。

古代,這個湖汊上有一座「喻家橋」,供人們在喻家山與馬鞍山之間通行,今天光谷大道向北穿過這條水道通向東湖隧道。如此說來,珞喻路對面的光谷大道及其兩側的地帶就是過去「關山」的所在。1952年的《武漢市區全圖》可以佐證,在這幅圖上,華工門前珞喻路的對面有一座山,山南是「五角塘」。五角塘是過去洪山區關山村的一個地名,位置在今天光谷大道與雄楚大道、高新大道交會處。


【3】

在武漢,人們說「光谷」,還有一個含義,那就是指的「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成立於1988年,是中國首批國家級高新區、第二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武漢片區。

光谷三路旁邊有一條小路「九夫小路」,路名來自「九夫村」的村名。九夫村的譚左灣以「譚姓」為大姓,1847年著名漢調藝人譚志道的兒子譚鑫培出生在這裡。譚左灣至今保存著一棟譚家的老房子,這棟叫「走馬轉樓」的磚木房同時也是一棟戲樓,兩邊的廂房早已不存了,但從周圍收集上來的門窗上,還可以看見以漢劇故事為題材的浮雕。1853年譚志道帶著譚鑫培離開這裡便再沒回到家鄉,2009年武漢舉辦「京劇譚門故鄉行」活動,譚鑫培的曾孫、81歲的譚元壽終於實現了尋根的夢想,他帶著譚孝曾、譚正岩,祖孫三代回到了譚左灣。

「九夫村」是漢調的家鄉,也是京劇「譚門」的家鄉。如今,在這片極具包容精神的土地上,有武漢本地的長江動力集團、武重集團、長飛科技園等企業,也有光谷航天城、金山軟體、富士康等來自天南地北的企業,共同譜寫著新時代的「漢調」。

被託管還有成建制的豹澥鎮,歷史上也是著名的水鄉,東面、南面是梁子湖、安湖洲、紅蓮湖、嚴家湖。這些湖泊通過鄂州的樊口與長江相通,在汛期,船隻可以從東、南直抵豹澥,當地人認為現在已成為地名的「神墩」,就是過去湖泊上為導航而修建的石墩,這個墩子在抗日戰爭中被日本人毀掉。

豹澥當地人對自己的家鄉不叫豹澥,而叫「橋上」,豹澥歷史上有馬家橋、神燈橋、小橋、三眼橋、夜壺橋、保橋寺橋等眾多橋樑,今天豹澥互通與武漢繞城高速之間的「三眼橋」社區是豹澥水鄉的歷史印跡。

原來洪山區管轄的九峰鄉、花山鎮、左嶺鎮,眼下都納入了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的範圍。花山的東北是長江,西北是嚴西湖、北湖,東南是嚴東湖。

《同治江夏縣誌》記載,縣東北七十里有花山,今天這座山依然存在,就在嚴西湖東沿花山生態濕地公園附近,海拔83米,它過去叫駝子店,一個從外地逃難而來的駝子在此處開了一家副食店,帶動了其他人來此做生意,一片荒地逐漸繁華起來。

在光谷向東推進的過程中,「花山」逐漸被一個新名字取代,即「花山生態新城」。

從魯巷到關山,從關山到佛祖嶺、流芳,再到豹澥、花山、左嶺,「光谷」在拓展的同時,也不斷豐富了「光谷」一詞的含義。從1988年開始,武漢東部這片湖澤之地,逐漸演變成中國高新科技的前沿陣地和展示舞台。

本文原載《長江日報·江花周刊》,作者李魯平,節選自《武漢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