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順:充滿神奇的川南千年古縣之「鹽之源」

自貢文化旅遊 發佈 2024-04-27T20:00:17.514278+00:00

大約在7000萬年前,四川盆地還是一個廣闊的內陸湖,後湖盆抬升,湖水乾涸,才形成盆地的樣子。其區域範圍,大致是以廣元—奉節—敘永—雅安四點連線作為盆地底部與周 圍山地之分界線。盆地內河道縱橫,皆屬長江水系。

大約在7000萬年前,四川盆地還是一個廣闊的內陸湖,後湖盆抬升,湖水乾涸,才形成盆地的樣子。其區域範圍,大致是以廣元—奉節—敘永—雅安四點連線作為盆地底部與周 圍山地之分界線。盆地內河道縱橫,皆屬長江水系。在這眾多縱橫交錯的河流中,源出龍門山余脈之茶坪山(古稱湔山或玉壘山)東側的沱江(古稱湔水),由成都平原北部至金堂,一路往南,經過內江之後,在瀘州匯入長江。而從內江到瀘州,沱江水域在這裡綿延了100 余公里,古稱「雒水」,亦名「釜江」。這段水域流經的地區,大部分都在富順縣範圍內,這片靠近北緯30°的紫色丘陵,儘管沒有名山大川,看上去也毫不起眼,但就是在這片看似普通的土地上,卻演繹了一個接一個的奇蹟,從而鑄就了今天川南富順這座千年古縣的三張名片:物華天寶的鹽之源、崇文重教的才子鄉、美食薈萃的豆花城。


在漫長的農耕時代,一個地區水系的發達,不僅便於交通,而且饒於灌溉,最現實的功效是為農業生產提供良好的自然條件。這樣的區域,往往也是物產較為豐富、人口相對集中、經濟往來頻繁、文化更加活躍的地方。目前的富順縣境內,除沱江橫貫全境之外,尚有釜溪河、鎮溪河、鰲溪河、大城河、石灰溪等大小溪河351條,其中長50千米以上、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3條,長10千米、流域面積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4條。可見,在靠天吃飯的農耕時代,富順地區的農業耕作條件得天獨厚。如果說丘陵地貌和良好的水系分布是富順農耕發達的基礎,那麼,地下鹽滷資源的開採則是富順步入歷史輝煌的關鍵。富順井鹽開採,最早可追溯到東漢年間。富順在漢時為江陽縣屬地。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分蜀郡南部和巴郡部分地區設犍為郡,領江陽縣等12縣,據《元和郡縣誌》記載:「江安富義縣,均為漢江陽縣地」。東漢章帝時(76—88),崔駰著《博物論》,即寫道「江陽之鹽」。經查考史籍,漢江陽縣,領沱江下游廣袤地域,轄有今瀘州、瀘縣、納溪、江安、富順、隆昌、榮昌及永川部分地區。除富順縣外,其他地區在唐以前均無產鹽的記載。晉人常璩著《華陽國志》,便明確記載了「江陽縣……有富義鹽井」。南北朝時,該井名「富世鹽井」,「以其出鹽最多,商旅輻輳,百姓得其富饒,故名」。據唐代人記述,鹽井在富世縣「縣西南五十步」,即今富順縣富世街道所在。由此可見,崔駰所稱的「江陽之鹽」,應是富義等鹽井無疑,富順地區的 鹽業肇始,應早在東漢章帝時期。

自東漢章帝時期之後,經魏晉而步入南北朝時,富順地區的井鹽生產已漸具規模。北周統一四川後,因軍需民食及賦稅需要,於北周武帝天和二年(567), 劃出江陽縣以富世鹽井為中心的西北部地區,設置雒原郡,並於此設置富世縣,「以富世鹽井為名」。這便是富順地區最早出現的行政建制單位,也是富順因鹽設縣之濫觴。唐代時,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諱,富世縣改名富義縣。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富義縣升為「富義監」,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因避宋太宗諱改名富順監,富順之名從此開始,未有更變,至今已有1400 多年歷史。保持千年縣名不易,這也成為富順縣2007年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評定為「千年古縣」的一項重要標準。及至北宋慶曆年間,卓筒井的問世,中國井鹽技術實現了從人力挖掘到機械鑿井的重要轉變,開創了人類機械鑽井的先河,極大地提高了井鹽生產力。同時,卓筒井技術的推廣,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鹽井從官有制向私有制的轉化,促進了僱傭勞動的增長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這一歷史事實,或可成為我們今天追溯富順商業發展史之源頭。在古代,鹽屬於稀有商品,實行官榷經營,因此,井鹽的開採,對社會財富的積累有著極大的刺激作用。據《元和郡縣誌》記載,至唐憲宗元和二年(807), 富義縣已有鹽井8所,著名的富義鹽井「月出鹽三千六百六十石,劍南鹽井,唯此最大」。川鹽征榷自唐朝開始,《通典·食貨》載「蜀道、陵、綿等十州鹽井總九十所,每年課鹽都當錢八千五十八貫」。而在富義等鹽井,每年稅額即達1858貫,占全省的23%。宋王象之《輿地紀勝》這樣描述當時富順地區的產鹽盛況:「地多咸鹺,故饒沃衍潤,過於他郡。掘地及泉,咸源遂涌,熬波出素,邦賦彌崇。人以是聚,國以是富。」經曆元代的衰微和元末戰爭進入明朝時,富順地區鹽業生產開始逐漸恢復。到明正德年間,全川鹽稅年征價銀71460.72兩,富順即征9676.51兩,著名的富義鹽井仍可產鹽36000餘斤。從明嘉靖之後,隨著自流井等一批新鹽井的出現,富順鹽業發展進入一個嶄新發展階段,後來太平天國時期和抗戰時期兩次有名的「川鹽濟楚」,即是明證。富順良好的地理條件創造了偏安一隅的農耕文明,而地下鹽滷資源的開採,在創造經濟發達輝煌歷史的同時,更積累了富順的民間財富。今天的富順縣境,已不再有井鹽開採的場面,甚至連一戶製鹽企業也沒有了。鹽對於富順這座城市來說,只是一個曾經的光環,只有老縣城的鹽井街還保存著富世鹽井遺址。在過往的車流和人群中,古老的遺址顯得微不足道,如果沒有人刻意提及,誰也不會聯想到,它居然就是這座城市開端的見證。

來源:《巴蜀史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