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豐城縣歷史沿革及行政區劃

大坎歷史 發佈 2024-04-27T20:08:28.806885+00:00

豐城位於江西省中部,距南昌35公里、昌北機場70公里,東臨進賢、臨川、南連崇仁、樂安、新干,西接樟樹、高安,北毗新建、南昌。

豐城位於江西省中部,距南昌35公里、昌北機場70公里,東臨進賢、臨川、南連崇仁、樂安、新干,西接樟樹、高安,北毗新建、南昌。。浙贛鐵路、京九鐵路、滬昆高速、贛粵高速、105國道、贛江黃金水道、南昌至寧都加密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昌吉贛城際客專、東昌高速公路即將啟動,豐厚一級公路直通南昌外環。這裡是江西重要的能源城市,有國家大型統配煤礦豐城礦務局和江南最大的火力發電廠豐城發電廠。主要土特產有全國聞名的凍米糖、富硒大米。

歷史沿革

豐城地域在1萬年前新石器時代早期,就有人類勞動生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豐城境內先民活動日趨頻繁,他們用石頭做成斧、刀、鏟等工具,打獵捕食,並逐漸學會種植作物和馴養動物。商周時,居民已開始燒造和使用繩紋陶罐。

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222年的春秋戰國時期,豐城先後屬吳、越和楚國轄地。據考古發現,在拖船鄉麗城、曲江鎮蹠口城,當時人口繁衍,經濟開始發展。橋東鄉席家山、荷湖鄉鳳形山、淘沙鄉鼓形山、秀市鄉螺螄山、榮塘鄉沂塘、河洲鄉壺嘴街等地,也都有先民定居。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到西漢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221年一公元前153年)期間,豐城屬淮南國(即九江郡),景帝中元元年到東漢獻帝建安十四年(公元前149年一公元209年)屬豫章郡南昌縣管轄。

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年),割據東吳的孫權劃南昌縣南境設富城縣,縣城設富水之西(無考,宋時曾在今淘沙地區設富城鄉),此為豐城建縣之始。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縣城「人口未集,城郭未竣」,縣治移置豐水以西(今榮塘圩),改名豐城縣。

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以縣大難治,割豐城東境分立廣豐縣(縣城設今石灘鄉故縣村和港塘村)、新安縣(縣城無考),豐城縣設縣治於榮塘,三縣均屬江州巴山郡管轄。至陳永定、天嘉年間(557—566年),並新安入廣豐縣。隋開皇九年(589年),又並豐城入廣豐縣,三縣複合,縣治仍設故縣,屬撫州總管府轄區。

隋仁壽二年(602年),避皇太子楊廣諱,改廣豐為豐城。隋大業十二年至唐武德四年(616一621年),屬林士弘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稱帝的「楚國」管轄,縣治毀於戰火。

唐永徽二年(651年),遷縣治於贛江東岸(古曲豆鎮?今劍光鎮),隸屬江南西道洪州都督府。唐天祐二年(905年),因避梁王朱溫父朱誠諱,改豐城縣為吳皋縣。後唐同光元年(923年),後梁為後唐所滅,復改吳皋為豐城。

宋隆興二年(1164年),豐城隸屬隆興府轄地。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豐城戶滿5萬,升縣為州,稱富州,先後隸屬江西行中書省隆興府、龍興路轄域。

明洪武九年(1376年),豐城改州為縣,仍稱豐城縣,屬江西布政使司南昌府所轄,直至清代。

民國元年(1912年),江西布政使司改為省,下分4個道,豐城屬豫章道。民國15年(1926年)廢道,豐城直屬省轄。民國21年(1932年)省以下設行政區,全省劃設為13個行政區,豐城歸屬第一行政區。民國23年(1934年)專員公署由新干遷至豐城。民國24年(1935年)4月24日,全省縮改為8個行政區,豐城屬第二行政區。民國26年至28年(1937-1939年),全省擴為11個行政區,豐城改屬第十一行政區,專員公署仍設豐城。民國27年(1938年)避日軍侵擾,縣政府遷置羅山鄉門樓崗村辦公,3個月後復回縣城。民國31年(1942年)全省改設9個行政區,豐城仍屬第一行政區。民國35年(1946年)第一行政區設於豐城。

1949年5月21日縣城解放,行政專署遷駐南昌,豐城屬南昌專署管轄。1958年底,南昌專署與袁州專署合併為宜春專署,1959年始豐城隨屬宜春地區管轄。1988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2000年8月,宜春地區撤銷,設立地級宜春市,代管豐城市。2014年7月,豐城市被列為江西省第一批6個省直管縣體制改革試點縣市之一。

行政區劃

1949年6月縣人民政府仍按民國時期的4個區42個鄉設置,7月改設8個區。

1950年,全縣正式劃設12個區,180個鄉鎮,共轄708個行政村,5個街(26個間)。

第一區(城關區):下轄第一、二街(東路)、第三街(向陽)、第四街(衛東)、第五街(西路)。

第二區(拖船區):下轄北湖、楓林、圍里、黃墓、陽泗、榮塘、夏陽、中洲、拖船、郭厚、塘圩、天井、望郭、芳田、蛟湖15個鄉。

第三區(石灘區):下轄涼山、石灘、荷塘、秋塘、陽池、渡頭、黃土、橫崗、白馬、圾上、赤崗、草溪、張巷、古塘、上澤、南京16個鄉。

第四區(小港區):下轄大溪、周圍、小港、大港、筱塘、蘇坊、安坪、銅湖、故縣、梅崗、太陽、白洲、南沙13個鄉。

第五區(白土區):下轄袁渡、清洲、河洲、太平、佛嶺、段潭、和平、深湖、豐山、謝坊、隱溪、白土、西莊、栗山、西州15個鄉。

第六區(杜市區):下轄瓘山、荷溪、田溪、杜市、新華、長寧、峰林、陡溪、淘沙、自強、中和、鄧圩、楓樹、固莊、光明、勝利、利民、曙光、北澤、紅星、自力21個鄉。

第七區(秀市區):下轄攸洛、羅山、仙林、井門、楓溪、佘源、洛市、齊昌、白花、尋鞍、秀市、焦王、姜坪、水洲、新街、龍門、潘橋、廈澗、龍山、雷坊20個鄉。

第八區(荷湖區):下轄梅林、康莊、溪頭、城上、新澤、希望、人民、華昌、石江、老圩、車草、廖橋、解放、鐵路、四宜、農民、蕉坑、康樂、永坊、前進、艾湖、幸福、黃金23個鄉。

第九區(橋東區):下轄橋東、陳埠、杜坊、上城、對木、觀建、株橋、後崗、七里、路邊、南山、畲里12個鄉。

第十區(曲江區):下轄郭橋、長塘、慧燈、路下、藥湖、爵塘、東坑、坪湖、密嶺、曲江、望城、石翁、草園、王舍、百歲、田西、尚莊17個鄉。

第十一區(泉港區):下轄泉港、王田、泉溪、塘坊、沿江、城坑、北坑、雲莊、建設、石上、崗上、先進、光榮、白富14個鄉。

第十二區(圳頭區):下轄六坊、燕山、坊城、滕坊、大廟、塘頭、圳頭、竹山、羅橋、漢墓、低山、田東、上保、羅坊14個鄉。

1951年,區的規模作了部分調整,增設十三(張巷)、十四(鐵路)兩個區,全縣共轄240個鄉。

1952年,又增設十五(洛市)、十六(尚莊)兩個區,全縣共轄241個鄉。

1956年,並區並鄉,全縣調整為7個區、90個鄉。其中杜家、百歲、太陽、荷塘為縣直屬鄉。共建770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城關鎮將5個街改為4個街,26個閭改為20個居民委員會。

荷湖區:轄民主、蕉坑、康樂、解放、人民、鐵路、艾湖、康莊、新澤、石江、希望、老圩、溪頭13個鄉。

橋東區:轄白馬、石灘、秀市、龍山、雷坊、愛民、洛市、攸洛、井門、羅山、橋東、七里、觀建、黃土、南山、塘東16個鄉。

拖船區:轄中洲、陽泗、夏陽、北湖、榮塘、南京、塘圩、渡頭、泉港、沿江、蛟湖11個鄉。

淘沙區:轄橫崗、瓘山、杜市、淘沙、苟蘇、槎村、鄧圩、自力、鄢坑、姜坪、潘橋、新街、廈澗13個鄉。

白土區:轄白土、張巷、謝坊、豐山、袁渡、泉田、佛嶺、段潭、西洲、大港、筱塘、小港、故縣、梅崗14個鄉。

尚莊區:轄尚莊、路下、石溪、白富、北坑、王舍、曲江、三塘、郭橋、同田、鈔塘11個鄉。

燕山區:轄羅坊、燕山、坊城、藥湖、慧燈、圳頭、王田、金山8個鄉。

1958年,撤區成立人民公社。全縣先後建立東方紅(後改小港)、太陽升(後改太陽)、紅旗(後改拖船)、張巷、老圩、荷湖、石江、鐵路、蕉坑、南京、洛市、橋東、秀市、曲江、同田、新街、淘沙、株山、白土、段潭、袁渡、泉港、金山、燕山、尚莊、石灘、新城(包括城關鎮)27個公社,共轄733個生產大隊,4197個生產隊。

1959年至1960年間,增設梅崗、筱塘兩個公社。

1961年至1963年間,設區分社。全縣設拖船、石灘、白土、橋東、荷湖、曲江、尚莊、燕山、杜市9個區和城關鎮,共71個人民公社,939個生產大隊,6445個生產隊。

1964年,撤區並社,全縣設小港、筱塘、白土、荷湖、淘沙、杜市、秀市、石灘、太陽、拖船、南京、荷湖、鐵路、紫雲山、石江、老圩、洛市、橋東、張巷、段潭、上塘、石溪、董家、泉港、同田、北坑26個公社,轄733個生產大隊,6541個生產隊。

1965年,又設區分社。全縣設鐵路、拖船、杜市、白土、曲江、董家6個區,共轄49個公社;石灘、太陽、小港、泉港為縣直屬公社。全縣共轄735個生產大隊,6488個生產隊。

1966年至1967年間,社隊規模作了部分調整,杜市區增設坪陰公社,荷湖區增劃希望公社。全縣共有51個公社,742個生產大隊,6313個生產隊。

1968年,又撤區並社、並隊。全縣設太陽、拖船、榮塘、渡頭、石灘、橋東、洛市、鐵路、蕉坑、荷湖、石江、老圩、杜市、淘沙、秀市、小港、筱塘、張巷、白土、袁渡、段潭、同田、曲江、尚莊、圳頭、石溪、董家、泉港28個公社和豐城鎮、上塘鎮。全縣共轄290個生產大隊,2621個生產隊。

1972年,社、隊規模又作了部分調整。全縣增設羅山、希望、湖塘3個公社,生產大隊增加到414個,生產隊4837個。以後逐年有所變動。至1981年,全縣有498個生產大隊,6329個生產隊。

1984年,政、社分開,恢復鄉政權制。1984年7月改洛市公社為洛市鎮,1985年7一10月間,小港、曲江、尚莊、泉港鄉改鎮。

1985年,全縣共有7個鎮和26個鄉,519個村民委員會,4399個村民小組,4028個自然村,4個街道辦事處,41個居民委員會,14個場、庫、所。

1988年12月,全市行政區劃為26個鄉,7個鎮,518個村委會,23個居委會,1個蔬菜社。

1991年,增設35個居委會。

1992年10月,撤銷劍光鎮、河洲鄉,設立劍光、劍南,河洲3個街道。劍光街道轄東路、西路、向陽、衛東、和平5個居委會,劍南街道轄丁家、南郊、東郊3個居委會,羅坊、金角、淇湖、上淇、橋李、荷塘、津頭、劍東、南沙、華光、芳棚、莊前l2個村委會,河洲街道轄域南、小橋、河洲、太陽4個居委會,潭埠、滄溪、圍里、富竹、永固、橋南6個村委會。同年,按塘鄉設立集鎮居委會。

1993年,榮塘撒鄉設鎮。

1994年,張巷撒鄉設鎮。

1995年12月,拖船,袁渡、白土,秀市、石灘撒鄉設鎮。

1996年,橋東、孫波撒鄉設鎮。

1997年1月,圳頭撒鄉設鎮,更名為隍誠鎮。

1998年,淘沙、鐵路老坪撤鄉設鎮,老坪更名為麗村鎮。

1999年10月,壯市,董家、梅林撤鄉設鎮。

2001年11月,撤銷羅山鄉,成建制劍力洛市鎮管轄。同年,劍南街道增設劍南居委會,河洲街道增設新城區居委會。

2002年12月,市水泥廠改制,建立尚莊鎮蘭豐社區居委會。

2003年8月,撒銷希望鄉,成建制劃歸荷湖鄉管轄,撒銷孫渡鎮、尚莊鎮,設立孫渡、尚莊街道。同年9月,撇銷湖塘鄉壕上村委會,成建制併入燕山村委會,撒銷聳崗村委會,成建制併入作莊村委會。撤銷洛市鎮殿上村委會,成建制並人小溪村委會,撤銷外屋村委會、幸福村委會,成建制併入東岸村委會,撤銷新村村委會,設立新村居委會,撤銷甘坊村委會,成建制並人莊用村委會。撤銷榮塘鎮港下村委會,成建制並人榮塘居委會,搬銷同田鄉河口村委會,成建制並人上峰村委會。微銷上鄒村委會,上鄒、下鄒、彭家、羅塘等5個自然村,並人新聯村委會,上坊、下坊.孔家、大塘、郭坑、周蔡6個白然村併入龍風村委會。撤銷段潭鄉朴樹村委會,成建制並人西洲村委會。撤銷張巷鎮下張村委會,成逮制併入白馬村委會,撤銷灌山村委會建制,設立班山居委會。撒銷梅林鎮杭橋村委會,成建制併入大江村委會。撤銷董家鎮後塘村委會、田東村委會,設立後田村委會,撤請柏樹村委會、塘頭村委會,設立柏塘村委會。撤銷荷湖鄉新豐村委會,成建制並人希望村委會:擷銷創南街道華光、莊前、芳棚、丁家、南郊、東郊、劍南7村(居)委會建制,設立華光、莊前、芳棚、丁家、南郊、東郊、劍南、東門8個社區居委會,撒銷津頭、荷塘、橋李、南沙、劍東、上淇6個村委會建制,設立津頭、荷塘、橋李、南沙、劍南、上淇6個居委會。撤銷河洲街道潭埠、滄溪、橋南、刷里、富竹、永周6個村委會建制,設立潭埠社區居委會,設立滄溪、橋南、圍里、富竹、水固5個居委會,撤銷城南、小橋、河洲、太陽、新域區居委會,設立城南、小橋、河洲、太陽、新城區社區居委會。撤銷拖船鎮較酒村委會建制,設立蛟淵居委會。撇銷尚莊街道北坑、宏崗、石上、泉塘、楊溪、建設,尚莊、范家8個村委會建制,設立北坑、宏崗、石上、泉塘、楊溪、建設、尚莊、范家8個居委會,撤銷尚莊居委會,更名為華興居委會。撤銷孫渡街道永豐、陽坊、豐聯、陽池、泥湖、三溪6個村委會建制,設立永豐、陽坊、豐聯、陽他、泥湖、三溪6個居委會。撤銷蕉坑鄉柿源廟村委會建制,設立柿源廟居委會。

2003年11月,撒銷劍光街道東路、西路、向陽、衛東、和平5個居委會,設立東路、西路、向陽、衛東、和平、建新、金馬、坪家湖、南門、中山巷、河街、后街、劍民、大樹李家、楊柳湖15個社區居委會。

2005年,荷湖鄉勝利村委會成建制合併到康莊村委會,合水村委會成建制合井到新澤村委會;湖塘鄉設立湖塘居委會。

2006年12月,全市行政區劃為5個街道、7個鄉、20個鎮,467個村委會、30個社區居委會、54個農村居委會,3744個村民小組、504個居民小組。

2014年7月,豐城市被列為江西省第一批6個省直管縣體制改革試點縣市之一。

2022年下轄33個鄉鎮(街道),面積284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48萬。劍光街道、河洲街道、劍南街道、孫渡街道、尚莊街道、龍津洲街道、白土鎮、袁渡鎮、張巷鎮、杜市鎮、淘沙鎮、秀市鎮、洛市鎮、鐵路鎮、麗村鎮、董家鎮、隍城鎮、小港鎮、石灘鎮、橋東鎮、榮塘鎮、拖船鎮、泉港鎮、梅林鎮、曲江鎮、上塘鎮、筱塘鄉、段潭鄉、蕉坑鄉、石江鄉、荷湖鄉、湖塘鄉、同田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