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生態農業:火煨稻殼後自製「人造黑土」,難道不怕污染環境?

科普啓示錄 發佈 2024-04-27T20:55:13.442077+00:00

根據中國人刻入骨子裡的種地基因來看,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一個常識:那就是黃土不如黑土,只要是莊稼人,就沒有不夢想自己腳下的土地,是肥沃且高產的。

根據中國人刻入骨子裡的種地基因來看,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一個常識:

那就是黃土不如黑土,只要是莊稼人,就沒有不夢想自己腳下的土地,是肥沃且高產的。

而黑土之所以肥沃的原因,就是因為其中富含大量的礦物質,這些礦物質經過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之後,會為植物提供生長所必需的養分。其中「一兩土二兩油」的比喻,足以見得土壤的肥沃。

這種得天獨厚的土壤條件,一直以來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即使是在地大物博的中國,也只有東北地區才有這種土壤。

但是你知道嗎,在與中國隔海相望的日本,也存在著「黑色土地」。

也許你會說,不可能,那種彈丸小國,土壤條件並不優越,怎麼可能會有黑土呢?

是沒有,因此他們人工創造了「黑色土壤」。

人造黑土,如何造?

既然說到日本的農業,那就不得不提到他們貧瘠的土地資源。在日本,他們的國土面積狹小,並且國內多山地丘陵,可供種植的面積非常有限

在這種開局就是地獄模式的情況下,要是再不想點辦法,農業全靠進口的話,根本維持不了生活。

靠著這種「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的念頭,日本人民創造了一系列的農業精細化管理模式。

比如說土地資源就那麼點兒,那就引進和培育高產作物種子;本土的青壯年勞動力匱乏,那就大力發展農業科技,提高自動化效率;土壤的肥力不是很肥沃,那就在土壤中增加有機質和礦物質,提高單畝的畝產產量。

「人造黑土」的由來,就是這樣來的。

說是人造的「黑土」,其實說白了,就是將稻殼進行煨烤,稻殼碳化變黑之後,就會呈現出黑色

此時的稻殼經過煨烤之後,能夠有效的去除雜草的種子,害蟲和真菌等有害物質,對土壤肥力的改善有很大的幫助。

具體的操作方法,就是先選擇一塊空曠的稻田,為後續的煨烤做準備。然後架一個帶煙囪的燃燒器,將燃燒器點燃之後,把稻殼覆蓋在它的周圍。

通過對稻殼的不斷翻動,使其進行充分的碳化,等到稻殼全部變成黑色的灰燼狀之後,就算大功告成了。

等到煨烤結束之後,在已經碳化發黑的稻殼上面澆點水,給稻殼降溫,然後把稻殼倒在地里,進行深翻。經過一系列的操作之後,利用稻殼給土地增肥這一過程就圓滿結束了。

可能看到這裡,有人會說,幹嘛整的這麼麻煩,直接整點化肥灑地里不就行了嗎?

化肥雖然也有增強土地肥力的效果,但是長期使用化肥,會造成土壤板結,土地的肥力也會一年比一年更加貧瘠,不得已只能使用越來越多的化肥。

在這種循環之下,種地成本變得逐年增高了起來。

這樣的對比之下,看似煨烤稻殼多此一舉,但從長遠的利益來看,不僅增強了土壤的肥力,還可以有效防止因為化肥用多,造成的土壤板結。

既增強了土壤的肥力,又節省了化肥錢,真可謂是一舉兩得。

「煨稻殼」和「燒麥秸」有何不同?它不會造成環境污染嗎?

說完了煨烤稻殼的過程,可能有的讀者朋友還是會有些疑惑:這不就和我們的燒稻殼一樣嗎,那它們不會污染環境嗎,政府不會讓他們禁燒嗎?

首先可以看到的是,煨稻殼一般選擇的田地位置,都是在郊區。這個位置,不會對市區的市民生活產生嚴重的影響,風吹吹就散了。

其次,是煨稻殼採用的方式,在這裡要注意的是,「煨」並不等同於「燒」

在我國,傳統的燒麥秸方式就是,在秋收結束之後,一把火將整塊地都給燒了。漫野的大火將麥秸燒的一乾二淨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

每到這個時候,黑灰色的麥秸灰就會飄的到處都是。而且這種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火勢一旦猛烈起來了,是完全不受人力控制的。

因為燒麥秸造成的人員傷亡事件,也屢屢發生。

而煨烤稻殼就不會造成上述的兩個問題。

煨烤稻殼只靠燃燒器中的熱量,都不會產生火星,自然就不用提引發火災等安全隱患問題了。

其次就是煨烤產生的濃煙污染很少,燃燒時產生的灰塵也很小,並不會像「燃燒」時產生的草木灰那麼多。

並且煨烤這種方式,可以將稻殼中的能量養分保留的更多,做成肥料也會肥力更強。

燒麥秸只是圖了一時方便,煨烤稻殼卻能夠做到可持續的發展。

而煨烤後的稻殼,除了可以用作田地里增肥之外,還可以和營養土進行混合之後,用以栽培蔬菜和幼苗,也能夠收穫良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煨烤稻殼在實用性這一塊,滿分五分的話,也能夠達到四分半的高分數。

煨烤稻殼利大弊大?對我國有借鑑意義嗎?

在上述說完了煨烤稻殼的過程和優點之後,想必大家對於這一「人造黑土」也已經有了大致的了解。

說完優點,再來說說它的缺點。

本質上,煨烤稻殼的模式,在本質上依舊屬於傳統的歸田方式,只不過是在燃燒方式上做了優化,將污染較大的「一把火燒了」,升級成「沒有明火的燜烤」。

煨稻殼這一技術,只用到稻殼。因此還要有專業的脫稻穀機器,不然連帶麥秸一起煨烤的話,草木灰的含量依舊降不下來,還是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環境污染

煨烤結束之後,還要將碳化好的稻殼重新深耕在田裡,沒有與之配套的農業設備的話,這一過程也會加重農民的工作量,遠沒有直接在地里撒點化肥來的方便。

綜合來看,只要是農業設備完善的話,煨稻殼技術是利遠大於弊的,既能減輕農民的負擔,同時也能夠提高土地的肥力,促進農村的現代化耕作,是值得大力推行的。

但是結合我國的國情來看,煨稻殼技術對於我國農村而言,借鑑意義並不是很大。

日本的土地種植面積稀少,外加經濟發達,農業設施非常完善。即便是郊區的農村,也存在高效率的自動化設備。

因此,實行煨稻殼技術,是符合日本國情的。

但在種植面積廣闊的我國,再將土地進行精細化管理並不現實。

一是在農村,農業的現代化種植設備並不完善,大部分還是依靠代代相傳的傳統種植技術。土地肥力下降,產量下降,那就多加化肥。

因此如果沒有農業科研人員的指導,農民們不會很大概率上還是會沿用老方法。

二是在農村,稻殼也是一種可利用的資源,它是有價值有用的。

在農村的很多地區,稻殼可以做糠來餵雞餵豬。你要是突然給他們說,別用稻殼打糠餵豬了,把稻殼給煨烤碳化了,可以給土地施肥,增加肥力。

那他們肯定覺得多此一舉,好好的稻殼不留著,偏偏給燒了埋地里,那不是浪費嗎?

日本有適合他們國情的,農業精細化種植道路;我國也有適合我們國情的農業種植道路。

只能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吧。學習他國先進的種植技術,應該從多個方面共同發力,既要學習技術,也要完善設備。更重要的,是要多普及農業種植的正確理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