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陳郡謝氏在淝水之戰後快速衰落的原因

老筆匣 發佈 2024-04-27T22:55:10.238249+00:00

陳郡謝氏在東晉的政治歷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不同於琅琊王氏、潁川庾氏有著極為深厚的歷史家源,謝氏一族起步最晚。

陳郡謝氏在東晉的政治歷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不同於琅琊王氏、潁川庾氏有著極為深厚的歷史家源,謝氏一族起步最晚。

陳郡謝氏始於曹魏時期,先祖謝纘任典農中郎將;其子謝衡任太子少傅等職,此時謝氏一族僅是一般家族。

到謝鯤、謝哀、謝安、謝玄等第二、三世代登上政治舞台時,謝氏一族方顯起色。

直至公元383年淝水之戰,謝氏一族率八萬晉軍大敗前秦八十萬秦軍,才讓謝氏一族名望達到頂峰,成為與琅琊王氏比肩的東晉望族,更有著「謝與馬共治天下」之名望。

但淝水之戰後,隨著謝安、謝玄等中流砥柱的隱退及逝世,謝氏一族迅速衰落,其後代謝氏子孫征戰不利,朝堂排擠。

後隨著謝氏兵權的喪失,謝氏徹底從世家領袖位置跌落,再也不復往日榮光……

鯤安入仕,奠謝氏繁盛之基

謝氏一族在東晉時期迅速崛起,至淝水之戰後達到頂峰,謝氏一族謝鯤及謝哀、謝安等人,為謝氏一族的興起與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奠基作用。

謝鯤字幼輿,是《晉書》中謝氏一族第一個有傳的人,其祖父謝纘,父謝衡。

謝衡「以儒素顯」,魏晉時期玄學之風尤盛,謝衡信奉儒教,不為主流玄風所重,因此謝家在謝衡時期雖為士族,但並不為人所重。

因此,謝鯤改儒為玄,「少而知名,通簡有高識」逐漸在望族中闖出聲名,又先後入長沙王府、王敦軍府。

謝鯤後因規勸王敦忠於皇室,通達惜臣,被派做地方郡守,死於任上。

可以說謝鯤雖仕名不顯,但卻改儒為玄,並又行軍政事,為謝氏一族的崛起奠定了政治基礎。

而謝鯤之後,謝氏一族中謝尚、謝奕、謝萬都活躍於東晉政治舞台,陸續任西中郎將,豫州刺史,為謝氏一族取得了一定的政治名望。

這一時期謝安則與王羲之、支道林等名仕隱於山間,雖無仕名,但在玄學之風盛行的東晉時期,此玄雅高潔之行也為謝安,增添了不少的個人魅力與名流之名。

司馬皇族、潁川庾氏等世家名門紛紛請謝安出山入仕,但謝安依舊隱居山林之間,毫無為官意願。

後謝萬受命征北,但指揮無方,部眾潰散,狼狽逃回,被桓溫廢為庶人。

因此在謝氏一族仕宦後繼無人情形之下,謝安放棄了隱士身份,於公元360年出任桓溫司馬。

在服務桓溫勢力期間,謝安出任吳興太守,又憑藉自身的能力與名望出任征拜侍中、吏部尚書、中護軍等職務。

隨著謝尚、謝萬、謝安等人進入仕途,謝安開始對謝氏後輩進行精英教育,為撐起謝氏後輩的人才儲備提供了教育基礎。

同時,謝安要求謝家與各族勢力交好,聯姻,形成了龐大的謝氏關係網,讓謝氏族人遍布朝堂,掌握關鍵要職。

他們為謝氏一族能在淝水之戰後,成為「與馬共治天下」頂級氏族,奠定了家族發展的上升基礎與政治人脈,也為謝玄等後一代謝家英傑得以掌權取得功績,奠定了政治高度與家族名望。

阻「桓」篡「馬」,以少勝多,立謝氏不世之功

晉時期,皇室權勢日衰,軍政大權基本為世家大族統攬,司馬家淪為傀儡皇室。

桓溫貴為晉明帝司馬紹的女婿,又軍功卓著,這一時期的朝政基本為桓溫所控制。

桓溫垂涎帝位已久,計劃先「立功河朔」,然後篡奪皇位,但在征伐期間並未達到預期,反而於枋頭大敗。

他立功無望後又廢絀海西,改立簡文帝,一時間威名顯赫。

這一時期,在朝堂上掌握最高權力的不再是琅琊王氏,改為以桓溫為首的譙郡桓氏,

因謝安的謹小慎微,功名顯著為桓溫所親,於是桓在簡文帝病重時推舉謝安為顧命大臣。

實際上,桓溫打著讓簡文帝在臨終時禪位於他的主意,但其他門閥士族也都不是傻子,他的心思早已被猜出,王彪之等人阻止桓溫再進一步。

簡文帝駕崩後,孝武帝繼位,而被桓溫扶持起來的謝安,也為了維護謝氏家族的榮光,鋒芒畢露,與王坦之等人輔佐下朝廷內外,逐漸獲得政局的穩定。

後桓溫病重時,又想給自己以「加九錫」的禮遇,謝安則以各種理由進行拖延,直至桓溫病死,「加九錫」之事得以作罷。

在桓溫掌權期間,謝安隱忍不發,憑藉其卓越的才能躋身於權力中心,在簡文帝病重時被推舉為顧命大臣。

而在桓溫意圖篡權與加九錫的事件中,謝安憑藉自身堅定的政治立場,在關鍵之時,維護了司馬皇家的尊嚴與權利,為東晉政權的穩固做出來重大的貢獻。

這為日後謝家權勢的得以至極打下了基礎,為後期謝家成為頂級氏族取得了司馬皇室的政治權柄與政治威望。

公元373年,桓溫死後,謝安漸攬朝權,先後任尚書補射、右將軍、司徒、揚州刺史、豫州刺史等職,謝氏權勢日極,政皆出於安。

也正是這一時期,北方勢力前秦在完成北方的統一後,一直虎視東晉,桓溫死後東晉威脅削弱,由此苻堅率80萬大軍南征,東晉梁州、益州相繼失守。

為抵抗前秦的進攻,謝安力排眾議推薦自己的侄子謝玄任軍國要職。

謝玄出任後在廣陵招募流民與江淮民兵組建了一支新軍精銳,號為「北府兵」。

謝玄率北府兵連戰連捷。洛澗大捷時,劉牢之5000人突襲大破前秦軍,後又在淝水之戰中,謝玄、謝琰等率8萬北府兵大破前秦主力,斬殺苻融等主將。

前秦皇帝苻堅狼狽而回,淝水之戰的大敗讓前秦再無力南侵。

淝水之戰,可以說是東晉生死存亡之時,前秦以絕對優勢的80萬大軍南征東晉,正是由於謝安、謝玄等人的活躍表現與軍事才能,才讓東晉僅憑藉少數兵力大破前秦主力軍,使東晉免遭滅亡。

其又因淝水之戰的勝利,讓謝氏一族的權勢名望達到鼎盛,謝安被封為太保,謝石封為中軍將軍、尚書令、南康郡公,謝玄被任徐、兗、青、司等並七州軍事。

謝氏一族將東晉大權牢牢的掌握在了手中,真正成為東晉第一氏族,得以與琅琊王氏等頂級氏族比肩。

盛極而衰,謝氏榮光終成笑談

謝氏一族在淝水之戰中可謂名利雙收,成為東晉一等一的氏族。

但也正因如此,謝家龐大的勢力卓著的功績,成為司馬皇家的又一心頭之患。

正所謂盛極而衰,謝家在淝水一戰中達到了家族的頂峰,而在繁盛之後卻是家族的迅速沒落。

實際上,在淝水之戰前,謝氏一族的迅速升遷,占據朝中重職便引起了司馬道子等人的忌憚與不滿。

公元380,謝安任衛將軍,司馬道子則晉為司徒以制衡。

後又趁淝水之戰謝安等謝氏人無暇顧理朝中政事,司馬道子被任為尚書事奪取謝安在朝中的實際控制權。

戰後,當權者又利用謝氏女婿王國寶等構陷謝氏一族,謝安由此被迫解駕東歸。

《晉書 謝安傳》載:「出鎮廣陵步丘,築壘曰新城以避之,旋即而卒。」

謝安放權東歸,謝玄、謝石被朝堂排擠,再未有立之機會,謝琰、謝肇、謝邈等有才幹的謝家後輩也盡皆被殺。

更隨著謝玄等謝氏支柱英年早逝,謝氏一族徹底失去了軍政大權,遂走向沒落。

雖然後代子孫通過扶持寒門想要挽救家族,但也無力回天,在短短四十年間,謝氏一族肱骨相繼折損,後輩優秀子孫再無高仕,原本鼎盛的東晉謝氏再度淪為寒門。

總結

謝氏一族自曹魏時期寒門而起,歷經三代便將原本的謝氏小族,發展成為與琅琊王氏等老牌權貴比肩的東晉大族,又憑藉淝水之戰將謝氏一族的聲望推至頂峰。

在波詭雲譎的政治環境中,謝安雖功績甚偉,才能甚眾也無法以抵禦朝堂各方勢力的輪流打壓。

皇權對有功之臣的置之不理也是壓垮謝家的重要力量,更是隨著謝玄等謝家中流砥柱的早逝,謝氏子孫被陰謀殘害,謝家的衰敗已經不可逆轉成為必有之勢。

上層勢力被削弱後,謝氏家族的年輕一輩無法晉升,整個謝家對朝堂的控制徹底被架空。

面對這種家族現狀,謝家後輩便轉向對於文學的追求與發展,誕生了如謝靈運等的優秀文人。

但在政治軍事上,謝氏再也無法重回往日之榮光,短短四十年,風雲變遷,終歸入百姓之家。

實則,不論是琅琊王氏、太原王氏,還是陳郡謝氏,他們的崛起與繁榮所形成的君臣共治局面,是封建社會的一個「變」態,等司馬家皇權穩固之時,門閥士族也會被收拾。

若司馬家皇權衰落,與皇權共存的門閥士族也必然衰弱,歷史證明,伴隨著隋朝的建立,王謝的榮光也就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