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地名: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

太史慈子義 發佈 2024-04-28T01:35:22.442566+00:00

今日地名: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太史慈子義霍山縣(341525),在安徽省西部。面積2043平方千米,人口35.9萬(2020年)。

今日地名: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

太史慈子義

霍山縣(341525),在安徽省西部。面積2043平方千米,人口35.9萬(2020年)。全縣轄13個鎮、3個鄉:衡山鎮、佛子嶺鎮、下符橋鎮、但家廟鎮、與兒街鎮、黑石渡鎮、諸佛庵鎮、落兒嶺鎮、磨子潭鎮、大化坪鎮、漫水河鎮、上土市鎮、單龍寺鎮、東西溪鄉、太平畈鄉、太陽鄉。另有霍山經濟開發區。縣政府駐衡山鎮淠源東路19號。春秋楚置潛邑。漢置灊縣,治今縣東北下符橋附近,屬廬江郡。南朝梁始以霍山為名改置霍州及岳安郡、縣,治今城關鎮。隋開皇初廢霍州及岳安郡,改岳安縣為霍山縣,屬廬州。唐屬壽州。宋初併入六安縣。明弘治二年(1489年)復置霍山縣,屬六安州。1914年屬安慶道。1927年直屬安徽省。1949年屬皖北行署區六安專區,1952年屬安徽省六安專區。1971年屬六安地區。1999年屬六安市。

地處皖西山地腹地。大別山主峰白馬山海拔1774米,為最高點。還有多雲尖、將軍岩、三角尖、四望山、十八寨等群峰蟠結在西南境,構成大別山地中心部分。東延的江淮分水嶺及其左右群山,歷史上混稱為霍山和潛山。東北部呈階梯狀下降為低山丘陵,東接江淮丘陵。東淠河納縣境東、西諸水建成磨子潭、佛子嶺兩水庫,北至六安市境合西淠河。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森林資源豐富。林產松、杉、竹及油桐、油茶、板栗等。農產有稻、小麥、油菜籽、苧麻、玉米等。盛產茶葉和蠶繭,有黃芽貢茶等名茶。特產麝香、生漆、橡膠、松脂、栓皮、獼猴桃等。所產藥材以茯苓、天麻著名,還有石斛、貝母、杜仲等。有金、鐵、大理石、螢石、石英等礦。水力資源豐富,為全國小水電開發重點縣之一。有建材、造紙、製藥、釀酒等廠。六英、六佛、舒霍等公路經此。名勝古蹟有南嶽天池、文廟、文峰塔、六萬寨、下符橋宋代黑釉陶瓷窯址等。紀念地有1929—1930年諸佛庵、西鎮、南山等地暴動和中國工農紅軍三十三師誕生地舊址。

歷史沿革:灊縣[治下埠口,今下符橋鎮](秦末)-撤銷灊縣,併入六安縣、博安縣(東漢末)-復置灊縣(265)-撤銷灊縣(約420)-析置開化縣[治六安縣青山鎮](448,劉宋)-復置灊縣(466,北魏)-霍州、岳安縣、新蔡縣[治下符橋鎮](507)-廬江縣(約520,南梁)-灊縣(549,東魏)-廬江縣(573,南陳)-改岳安縣為霍山縣、改新蔡縣為淠水縣(581)-撤銷灊縣,併入霍山縣(627)-武昌縣(697)-霍山縣(705)-析置盛唐縣[治六安市](739)-霍山縣(742)-撤銷霍山縣,併入六安縣(975)-析置霍山縣(1489)

隸屬變化:廬江郡(西漢)-廬州、廬江郡(唐)-廬州路(元)-廬州府(明)-淮泗道(1914)-安徽省(1928)-六安專區(1949)-六安地區(1970)-六安市(1992)

駐地變化:城關鎮(1949)-衡山鎮(2003)-上土市鎮淠源東路19號(?)



(1)衡山鎮(面積平方千米,人口萬)

因古衡山國在境內建都而得名。

駐地:西大街社區

轄11個社區、7個村:衡山社區、東大街社區、西大街社區、文峰社區、文盛社區、南潭社區、迎駕廠社區、荷香社區、上元街社區、淠陽湖社區、古城社區、永康橋村、南嶽村、玉帶橋村、順河村、東石門村、錐子山村、牛角沖村。

歷史沿革:城關鎮(1949)-與東城鎮合併為衡山鎮(2003)

*東城鎮:三板橋鄉(1949)-東城鎮(2000)


(2)佛子嶺鎮(面積平方千米,人口萬)

原稱佛寺嶺,後傳為佛子嶺。

駐地:佛子嶺社區

轄1個社區、5個村:佛子嶺社區、長嶺村、通水灌村、高嶺村、汪家沖村、留駕園村。

歷史沿革:佛子嶺鄉(1949)-佛子嶺鎮(1984)

(3)下符橋鎮(面積平方千米,人口萬)

古為渡口,稱下埠口,後建石橋,以埠、符音近,稱下符橋。

駐地:下符橋村

轄6個村:沈家畈村、下符橋村、三尖鋪村、桃園村、聖人山村、廟崗集村。

歷史沿革:下符橋公社(1958)-下符橋鄉(1983)-下符橋鎮(1985)-三尖鋪鄉併入(1992)


(4)但家廟鎮(面積平方千米,人口萬)

因境內有已毀於戰火的但家廟而得名。

駐地:但家廟村

轄5個村:大河廠村、但家廟村、花石嘴村、胡大橋村、觀音岩村。

歷史沿革:但家廟鄉(1949)-團墩鄉併入(1992)-但家廟鎮(1999)


(5)與兒街鎮(面積平方千米,人口萬)

因鎮東有與兒橋,此街坐落在橋旁,故名。

駐地:與兒街社區

轄1個社區、10個村:與兒街社區、四顧沖村、指封山村、百福庵村、石河村、山王河村、大沙埂村、雙樂河村、鳥觀嘴村、凡沖村、真龍地村、黑石渡鎮(面積平方千米,人口萬)

駐地:與兒街鄉(1949)-與兒街鎮(1985)-石河鄉併入(1992)-大沙埂鎮、真龍地鄉併入(2003)

*大沙埂鎮:大沙埂鄉(1949)-樊沖鄉併入(1992)-大沙埂鎮(2000)


(6)黑石渡鎮(面積平方千米,人口萬)

以黑石渡口為名。

駐地:黑石渡社區

轄1個社區、8個村:黑石渡社區、柳樹店村、杜家沖村、戴家河村、新店河村、印墩沖村、朱家畈村、黃家畈村、清潭溝村。

歷史沿革:黑石渡鄉(1992)-黑石渡鎮(1999)


(7)諸佛庵鎮(面積平方千米,人口萬)

因鎮東有諸佛庵,以廟得名。

駐地:俊卿社區

轄1個社區、12個村:俊卿社區、獅山村、仙人沖村、小干澗村、大干澗村、石家河村、西石門村、小堰口村、桃源河村、三河村、上谷村、大嶺村、沿河村。

歷史沿革:諸佛庵鄉(1949)-諸佛庵鎮(1983)-諸佛庵鄉併入(1992)-桃源河鄉併入(2003)


(8)落兒嶺鎮(面積平方千米,人口萬)

相傳漢淮南王劉安謀反失敗被殺,其妻蘇氏逃此生一子,得名落兒嶺。

駐地:落兒嶺村

轄5個村:白雲庵村、爛泥坳村、太子廟村、落兒嶺村、古橋畈村。

歷史沿革:落兒嶺鄉(1949)-落兒嶺鎮(1985)-爛泥坳鄉併入(1992)


(9)磨子潭鎮(面積平方千米,人口萬)

因鎮東河潭中有石狀如石磨得名,水庫及鎮均以此石潭為名。

駐地:磨子潭村

轄7個村:堆谷山村、胡家河村、東流河村、宋家河村、磨子潭村、白水畈村、龍井沖村。

歷史沿革:磨子潭鄉(1949)-磨子潭鎮(1985)-宋家河鄉併入(1992)


(10)大化坪鎮(面積平方千米,人口萬)

相傳有居民遷此拓荒,以插花為界,得名插花坪,後演變為今名。

駐地:金茗社區

轄1個社區、13個村:金茗社區、舞旗河村、石羊河村、汪良村、鐵嶺村、白蓮崖村、俞家畈村、多盤坳村、大化坪村、金雞山村、百家山村、青楓嶺村、王家河村、西河村。

歷史沿革:大化坪鄉(1949)-大化坪鎮(1985)-俞家畈鄉、青楓嶺鄉和安家河的干笠寺村併入(1992)-白蓮岩鄉併入(2003)


(11)漫水河鎮(面積平方千米,人口萬)

相傳楚漢相爭時,衡山國武臣謀反,國王吳芮逃亡山區,剛渡完兩河,其中一條河頃刻之間暴發山洪,水漫兩岸,故稱漫水河。

駐地:西鎮社區

轄1個社區、10個村:西鎮社區、新鋪溝村、道士沖村、歇馬台村、李家河村、安家河村、萬家山村、平田村、徑樹林村、陳家畈村、南莊村。

歷史沿革:漫水河鄉(1949)-漫水河鎮(1985)-道士沖鄉併入(2003)


(12)上土市鎮(面積平方千米,人口萬)

因村西山頂有形似「上」、「土」二字石縫的巨石,稱上土石,後演變為上土市。

駐地:上土市村

轄1個社區、8個村:獅山社區、銅鑼寨村、陡沙河村、龍金村、上土市村、禪堂村、上店村、古佛堂村、江子河村。

歷史沿革:上土市鄉(1949)-古佛堂鄉併入(1992)-上土市鎮(2000)


(13)單龍寺鎮(面積平方千米,人口萬)

以單龍寺得名。

駐地:東風橋村

轄7個村:掃帚河村、雙龍村、東風橋村、烏牛河村、迎水庵村、白沙嶺村、單龍寺村。

歷史沿革:單龍寺鄉(1949)-掃帚河鄉併入(1992)-單龍寺鎮(2015)


(14)東西溪鄉(面積平方千米,人口萬)

因境內有東溪、西溪兩條河流而得名。

駐地:西溪社區

轄1個社區、6個村:西溪社區、余家畈村、童家河村、楊樹口村、東溪村、楊三寨村、桃李河村。

歷史沿革:東西溪鄉(1955)

(15)太平畈鄉(面積平方千米,人口萬)

以太平村得名。

駐地:太平村

轄8個村:王家店村、高山鋪村、蔡家河村、耿家坊村、太平村、洪峰村、蔡家畈村、何家坊村。

歷史沿革:太平畈鄉(1950)-高山鋪鄉併入(1992)


(16)太陽鄉(面積平方千米,人口萬)

以太陽村得名。

駐地:下東河

轄5個村:金竹坪村、太陽村、船倉村、雙河村、楊家河村。

歷史沿革:太陽公社(1959)-太陽鄉(1983)-船倉鄉3村併入(1992)



(17)霍山經濟開發區

駐地:一隆路與迎駕大道交叉口

轄1個社區、3個村:城東社區、洛陽河村、滿路橋村、高橋灣村。

歷史沿革:霍山經濟開發區(2002)-高橋灣現代產業園併入(2018)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