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Fever)-3 機制和經過

01守正用奇 發佈 2024-04-28T03:57:51.610335+00:00

生活啟示錄:A、看懂如下內容有助於我們理解為何醫生在查體、問診時會詳細詢問這些細節,因為這就是他們判斷發熱經過的依據,所以提供病情資料時不要怕麻煩,要好好配合併仔細回憶,儘可能詳細的複述患病經歷;

生活啟示錄

A、看懂如下內容有助於我們理解為何醫生在查體、問診時會詳細詢問這些細節,因為這就是他們判斷發熱經過的依據,所以提供病情資料時不要怕麻煩,要好好配合併仔細回憶,儘可能詳細的複述患病經歷;

B、當發熱處在不同分期時,背後隱含的疾病嚴重程度、處理方式也是截然不同的,醫患雙方基於互相信賴的共同配合才能衍生出最佳的、及時的、專業的治療方案。

一、機體如何表現出體溫升高的呢?內部的調節通路如何?

首先、明確一個概念,體溫調節中樞體溫調節的高級中樞位於大腦視前區-下丘腦前部(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 POAH),該區含有溫度敏感神經元,損傷該區可導致體溫調節障礙。POAH主要參與體溫的正向調節。內側杏仁核(medil amygdaloid nucleus, MAN)、腹側面隔區(ventral septal area, VSA)和弓狀核(arcuate nucleus)主要參與發熱時的體溫負向調節。

其次、再明確一個學說,體溫調定點學說調定點學說是指人和高等恆溫動物的體溫類似恆溫器的調節的理論,即如何把體溫維持在37℃這一水平上,調定點的作用相當於恆溫箱的調定器,是調節溫度的基準。下丘腦前部視前區的溫敏神經元與冷敏神經元起著調定點的作用。這兩類神經元活動的強度依下丘腦溫度的高低而改變,其變化的特點,呈鐘形曲線。這兩條曲線的交叉點,就是已經調試完畢的體溫基準點,簡稱調定點。正常人此點溫度定為37℃。若流經此處血液的溫度超過37℃時,溫敏神經元放電頻率增加,引起散熱過程加強,產熱過程減弱;如流經此處的血溫不足37℃時,則引起相反的變化。

最後、調定點如何變化會導致發熱呢?簡要概述:外源性致熱進入機體,激活機體免疫/炎症細胞,釋放內生致熱,透過血腦屏障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通過中樞性發熱介質提升調定點,調動機體反應即產熱增加,散熱減少,最終體溫升高。

---何為外源性致熱來自體外的發熱激活物稱為外源性致熱原,如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

---免疫/炎症細胞有哪些?主要有兩大吞噬細胞系統,一是單核-吞噬細胞,二是中性粒細胞,外源性致熱原進入機體後這兩大吞噬細胞系統首先負責防禦處理;其他的還有內皮細胞、淋巴細胞、神經膠質細胞、腎小球膜細胞以及腫瘤細胞等;

---何為內生致熱源?在發熱激活物作用下,由體內某些細胞產生和釋放的能引起體溫升高的物質,稱為內源性致熱源,如白細胞介素-1/6,腫瘤壞死因子,干擾素等;

---中樞性發熱介質有哪些?內生致熱源進入中樞後調節中樞細胞產生的胞內調節介質,包括正調節介質和負調節介質。

正調節介質有:前列腺素E(prostaglandin E, PGE),促腎上腺皮質素釋放素(CRH),環腺苷酸(cAMP),Na+/Ca+比值,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

負調節介質有:精氨酸升壓素(arginine vasopressin, AVP),α-黑素細胞刺激素(α-melanocyte-stimulating hormone, α-MSH)。

---何為機體反應?

當調定點上升時機體反應:畏寒、寒戰、皮膚血管收縮、四肢濕冷,病人表現為怕冷,添加衣服或被子,四肢皮膚冰涼和蒼白,頻繁寒戰,主要目的是產熱增加、散熱減少,從而導致體溫升高

當調定點下降時機體反應:皮膚血管舒張、自覺軀體過熱,病人表現為出汗,減少衣服或被子,四肢暖和,皮膚潮紅,主要目的是產熱減少,散熱增加,從而導致體溫降低

機體通過這一系列環環相扣的過程,即通路,來調節機體的體溫恆定。

二、發熱的經過(時相)如何?

發熱的經過大體分為三期:

---體溫上升期:特點是產熱增加,散熱減少,產熱大於散熱,體溫上升;機體表現為畏寒、寒戰、皮白,雞皮疙瘩。

---高溫持續期:產熱和散熱在較高水平維持平衡;機體表現為自覺酷熱、皮干、口渴。

---體溫下降期:特點是產熱減少,散熱增加,產熱少於散熱,體溫下降;機體表現為出汗多、皮膚溫暖潮濕、衣服或被單被打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