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鏡外科醫生鍾芸詩:讓世界感受到中國醫學創新力

中國新聞網 發佈 2024-04-28T05:53:48.224303+00:00

鍾芸詩在做內鏡手術。

鍾芸詩在做內鏡手術。 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上海3月2日電(記者 范宇斌)眼睛盯著屏幕,內鏡一點點探查胃部內部,病灶在眼前放大得無比清晰,雙手熟練地操作內鏡,細緻地將病灶一點點剝除……

這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以下簡稱「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副主任、主任醫師、上海市僑青總會副會長、徐匯區僑聯副主席鍾芸詩工作時的場景。

近日,鍾芸詩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講述從醫路。他說:「我從醫初心就是幫助病人解除病痛,內鏡手術不斷創新發展讓我能夠更好地治病救人,並將內鏡手術發揚光大,讓世界感受到來自中國醫生的智慧與創新。」

在人們通常的理解中,內鏡只是一種檢查手段。而今,它成了一把鋒利的手術刀,鍾芸詩手握這把刀,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成為中山醫院的一把「小尖刀」。

他告訴記者,醫學生時期,只要一想到自己手拿柳葉刀的樣子,就會有一種莫名的興奮。「在課堂上,我了解到消化內鏡技術在外科領域中的新進展,現代外科醫生一手拿刀,一手拿鏡,手到病除,讓我很崇拜,也想成為那樣的醫生。」

內鏡手術是微創外科的一種。2006年,中山醫院周平紅教授從日本學來了ESD(內鏡黏膜下剝離術),能夠治療消化道早癌。

「這次學習打開了中國醫生對內鏡的全新認知。」鍾芸詩說,這項技術傳入中國後,起初沒設備、沒器材,技術也不熟練,正是中山醫院內鏡中心醫生經過多年摸索實踐,不斷創新,才將這項技術發揚光大。

鍾芸詩在做內鏡手術。 受訪者供圖

從輔助診斷的小科室,發展到與外科手術相輔相成的治療手段,如今整合內外科優勢的中山醫院內鏡中心成為全球完成內鏡手術治療數量最多、質量最高的中心。這裡誕生了內鏡下「鏟草皮」「挖隧道」式切除腫瘤的方法——ESE(黏膜下腫瘤挖除術)、STER(內鏡下經黏膜隧道腫瘤切除術)。

鍾芸詩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參與國際首創經隧道食管腫瘤切除手術、內鏡下金屬夾聯合尼龍繩結紮修補內鏡手術後巨大消化道管壁缺損技術,是中國最早開展急性結直腸梗阻內鏡診斷和金屬支架治療的醫生之一,使病人避免了急診手術和結腸造瘺之苦。

「相較於外科手術,內鏡微創治療能對腫瘤進行早診早治,用最小的創傷將腫瘤剝除的同時,保住病人的生理功能,這就是內鏡的優勢。」鍾芸詩說。

他告訴記者,曾有一名來自浙江農村的老人,因大腸腫瘤便血,15厘米的腫瘤距離肛門很近,當地外科醫生都說「腫瘤太大,開刀得要切除肛門。」老人不死心,在兒子陪同下來到中山醫院就診。「我運用內鏡微創的優勢,為老人剝除了這個巨大腫瘤,也保住了肛門。這例內鏡黏膜下剝離面積最大的結直腸腫瘤手術還獲得了當年『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認證。」

在臨床工作中創新治療方式並非孤例。「賁門失弛緩症過去是一種良性的不治之症,我們創新治療技術,在食管表層與夾層中打開一條隧道,切開周圍肌肉以除病根。」鍾芸詩說,POEM(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就是從中山醫院推廣到全國,如今這一治療方式,不斷更新技術,不斷降低併發症和復發率,並大幅縮短了手術時間。

從醫20年來,鍾芸詩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他談道:「我抓住了內鏡治療快速發展的風口,不斷創新,及時總結,將技術轉化為科學理論,並不斷推廣應用。」

近年來,鍾芸詩頻頻通過講課、培訓、手術演示、著書立說,讓更多同行了解並開展內鏡治療技術。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外醫生排隊到中山醫院參觀學習內鏡技術,鍾芸詩也帶教了許多「洋徒弟」,讓更多的國際同行了解中國醫學的進步與創新。

隨著名氣愈大,求診病人中的高齡者、病情複雜者、重症者越來越多,各種棘手的新問題不斷湧現,考驗著鍾芸詩和他的團隊。

如何用最合適的方式解除病人痛苦?如何在保證病人安全基礎上,以最小的創傷獲得最佳的療效?鍾芸詩一直在思考如何在現有技術上創新。「在臨床實際中發現問題,在患者需求中努力創新」,這是中山醫院內鏡中心的創新之路,亦是鍾芸詩的成長之路。

用實際行動立崗建功,鍾芸詩兩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獲第15屆上海市衛生系統「銀蛇獎」一等獎。

榮譽背後是大量的心血付出,鍾芸詩談及,「當一名好醫生,勤奮是前提,中國病人數量多,我們總是要用別人休息的時間加班加點來工作。但是我認準了好的方向,就要堅持做下去,不怕困難、挫折,堅持不一定會成功,但做10件事做成1件就成功了。」

如何成為好醫生,在鍾芸詩眼裡,「醫生首先要有科學精神,實事求是,嚴謹求實,對病人負責,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鍾芸詩對記者說,「技術只是保證我們做更好的醫生,但我們不是技術工人,我們是有人文情懷、有高超技術做保障的醫學工作者。」

他還強調,醫生要不斷學習,終身學習,要懂得觸類旁通,還要敢於將自己的知識技術傳給下一代。作為博士生導師,如今他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人才培養上。

談及未來,鍾芸詩期待,不斷深化微創治療理念,讓病人能以最小創傷、最低價格獲取最佳醫療服務。做出更多前瞻性的有中國數據證實技術優勢的高質量臨床研究,從而制定相關的高質量臨床指南,提供高質量循證醫學依據。傳承好中山精神、醫道精髓、人文關懷,並更好地接軌世界,在交流中取得進步,向世界講好中國醫學故事。(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