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期讖緯神學盛行於世,兩漢神學發展,如何破除對天神的迷信

沸點溫讀 發佈 2024-04-28T06:34:05.617920+00:00

研究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思想也當如此,行於社會的文書、傳世的典籍眾多,實物資料、文字記載不分領域、不分朝代地流傳或出現於當世,這就容易使得在研究中找不著歷史研究的主線而「我執」於一家之言。

引言

恩格斯說:人類的意識和思想向來繁蕪叢雜,只有撥開覆於其上的障礙,才能看清歷史深處的規律。研究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思想也當如此,行於社會的文書、傳世的典籍眾多,實物資料、文字記載不分領域、不分朝代地流傳或出現於當世,這就容易使得在研究中找不著歷史研究的主線而「我執」於一家之言。東漢時期的讖緯神學便是如此。

東漢時期的社會思潮主要為三個方面:讖緯神學的盛行於世、今古文經學爭議的平息(或稱為今古文經學的衰落)和清議之風的興起。其中,讖緯神學的色彩最為濃厚,這種神學思想在兩漢社會(尤其是東漢)的流行,其後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為我們探究兩漢社會開啟了一個新的視角。

一、天子自當天受命——讖緯神學的緣起

讖緯神學是兩漢時期流行的一種社會神學思想,又因為是讖書緯書的集合,故稱為「讖緯神學」,於西漢末年興起,東漢一代造極,統治思想界數百年之久,成為了東漢社會的主要特徵之一。

讖緯神學的興起具有濃厚的時代色彩,兩漢時期讖緯被作為儒生、方士的政治工具而存在,對兩漢的政治造成了極大影響。

西漢時期的讖緯藉助了儒學改造和被定為正統思想的便利,為其思想的正式形成打下了基礎。西漢時期,儒學有今古文經之爭,兩派針對儒學所承襲的流派進行了爭論,最終,今文經「勝於朝」,在學習考試、朝廷受命中占據重要地位;而古文經則「盛於野」,在民間擁有一批支持者——這情況為讖緯的盛行提供了極大便利。

儒家今文經學派將董仲舒時期創立的後完善了的一套陰陽災異天人感應神學理論體系推行於朝野,其核心為「天譴災異」,為「神道」設立教義,精巧的將神學與儒學相結合,提出了「預占化」的概念。

「預占化」的今文神學進一步發展,成為其對社會上盛行的大量方士信仰和民間通俗神學思想的吸收,終於在東漢構成了一個以陰陽災異天人感應為核心、以預占為特徵的大雜燴神學體系。

讖緯在發展形成過程中幾經變化,但總體的趨勢是對社會的影響力不斷加強。比如,董仲舒時期的「災異」觀念還主要是一種「後發制人」的思想武器,但到了西漢後期,以「災異」觀念所代表的讖緯雛形就已經成為了「先發制人」的政治工具。

西漢時期的讖緯神學,從朝廷向鄉野不斷下移,對社會的影響力大大增強。後東漢建立,漢光武帝劉秀用讖緯宣揚劉氏王權的正統性,「宣布圖讖於天下」,使得讖緯被納入官方的正統範圍內,即正式確立下來,並且具有了相對定型化的標準。

二、有神而先知萬物——讖緯神學的盛行

讖緯的神學體系向來龐雜眾多,因為其相對淺薄、粗俗,往往還故作神秘,所以讖緯與社會其他宗教觀、神學觀的界限不甚分明。所以本文只對兩漢出土的碑刻一類實物資料所記錄的讖緯觀念進行討論。

(一)讖緯神學的孔子觀念

作為藉助儒學發展起來的學說,儒家先師孔子對於讖緯意義重大,又因為儒學自漢武帝崇儒更化之後即成為兩漢的正統思想,所以孔子更是備受讖緯學人尊崇。兩漢時期,孔子所修訂編纂的《春秋》一直被稱為「素王之書」,但將孔子稱為「素王」,是自讖緯神學才開始的。

讖緯學人藉助「素王」的概念,使得這一時期的儒學發展儒教,同樣沾染上宗教色彩,這就使得本就依靠今文學家星期的讖緯思想和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之間的界限模糊了,東漢光武帝劉秀也將儒教列為國教,而非儒學。這一點的歷史依據,在連篇累牘徵引孔子和讖緯的漢代孔廟史碑、韓後碑上都有所體現。

(二)讖緯神學的君權神授理論

君權神授本來是董仲舒改造儒學提出的一個理論,最早見於其向漢武帝上書的《天人三策》之上,後來被讖緯神學所借鑑,將原始神學觀、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結合成一套神學理論,這才為皇權所青睞,成為了東漢一代的統治工具。

「感生帝」是將原始的「感生」傳說和「五德始終」論柔和而形成的讖緯獨有的觀念。認為天上的太微宮裡有五個帝王星座,其與人間的帝王相對應,是「王者之先祖」感化於太微五帝而生的結果,所以人間的五帝也要按照五行次序相生。

「特異風貌」指的是將帝王、古代聖賢都作為神權的標誌,這是從圖騰信仰、動物神崇拜向人格神崇拜過程中的思想殘餘。

「符命」思想即帶有符瑞的天命。讖緯所認為的符命的特點是由「四靈」象徵祥瑞、傳達天意、頒發上帝的委任狀——「圖書」,常帶有「五德」的色彩,在神學觀念、孔廟、堯廟的碑文上都有所反映,對後世也產生了比如聖賢之人降生於世必有靈異事件發生的偽科學思維。

(三)讖緯神學的歷史觀念

西漢中葉(尤其是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之後),在大一統觀念影響下,儒者改變「革命」為「禪讓」;改變「五德相勝」為「五德相生」作為改朝換代的歷史依據,這就是為什麼此後歷代王朝創始者改朝換代時都要為自己找「天命」的藉口。「五德相生」成為了讖緯神學歷史觀的核心,甚至主宰了東漢直至三國時期的政治生活。

比如推翻了東漢王朝的黃巾起義軍即打出了「蒼天已死,歲在甲子」的起義口號,為自己展開民變披上了宗教形式的外衣。

(四)讖緯的災異、祥瑞觀念

該觀念也是天人感應自然觀的重要內容。是對「天譴災異」的繼承和發展,也導致了官僚士大夫以「感知祥瑞」為榮的風氣大盛於東漢。

三、四時之變不與人言——讖緯神學的衰落

兩漢時期對於讖緯的民間迷信頗深,主要表現在山川崇拜、人格信仰等方面,後世對這種荒誕淺薄的思想的興起和風行原因頗為不解,但其興起和衰落的背後其實都有著更為深刻的歷史原因——宗教形式服務於政治內容,其因政治而興,最終也一定會因政治而亡。

讖緯的興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漢光武帝劉秀,但世人只知道他重讖,卻忽略了「宣布圖讖於天下」的另一層深意。他將官方花費三十年功夫而整理的緯書頒布於天下,也是為了要取代民間流行的圖讖,將讖緯納入皇室的軌道以杜絕其在社會上的流弊,他的心裡始終對讖緯的盛行懷有一定的戒心。所以,讖緯在東漢的發展一開始就是受到限制的。

東漢的讖緯神學反應和代表了豪族地主(包括以劉秀為首的南陽豪族集團)的階級利益和政治意識,所以才能在政權豪族化的東漢備受推崇。但這種「神授」其實弱化了君權,使得皇權在大一統格局中失去了主動性,這也能解釋為什麼東漢的中央宦官外戚交替專政,地方上豪強地主割據發展的狀況出現的原因了。

這種「神授」的君權弱化了皇權,最終使得專制君主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歷史舞台上的匆匆過客,這種對皇權信仰的動搖是極其不利於封建秩序的維護的。當讖緯變成了政治鬥爭的工具而非維護統治的工具時,其離滅亡也就不遠了——當皇權高度集中,讖緯賴以生存的政治基礎消亡,其只能自覺自愿地退出歷史舞台,再攪不動一絲一毫的水花了。

結語

讖緯神學粗俗、淺薄的內容和其故作神秘的表達方式,是我們要極力反對的。讖緯維護統治的那一面只在東漢的某個時期發揮過一點維護統治的作用,而在其後,它封建糟粕的屬性便暴露無遺。

需要補充的是,讖緯動輒講「革命」、「革政」、「五德更代」,只是其達到目的的口號,袁飛真正意義上的革命。近代章太炎就試圖從讖緯中挖掘一些思想來為革命張目,但結果是其在讖緯基礎上提出的「五無」——「無政府、無聚落、無人類、無眾生、無世界」的思想卻徹底掉入了虛無主義的深淵。

有章太炎先生的經驗教訓在前,我們更需要警惕任何以恢復讖緯神學「正確」革命觀為旗號的洗白運動,堅定地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一邊,批判讖緯神學在內的封建糟粕,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傳統文化繼承採取科學、正確的態度。

參考文獻:

《漢書》

《後漢書》

《白虎通義》

《洛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