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時期為何政治相對清明,來看看朱高熾給他留下多豐厚的遺產

小院之觀 發佈 2024-04-28T07:21:35.197772+00:00

【朱高熾的遺產】明仁宗朱高熾在位僅有9個多月,時間雖不長,他卻進一步完善了自朱棣起創立的內閣制度,朱瞻基繼承了這筆遺產。勞模朱元璋廢除丞相,給皇子皇孫增加了很大工作壓力,每天要批閱全國的奏章成了一種折磨,對皇帝的精力和體力都提出極高要求,我懷疑朱高熾這麼快去世也與此有點關係。

【朱高熾的遺產】

明仁宗朱高熾在位僅有9個多月,時間雖不長,他卻進一步完善了自朱棣起創立的內閣制度,朱瞻基繼承了這筆遺產。

勞模朱元璋廢除丞相,給皇子皇孫增加了很大工作壓力,每天要批閱全國的奏章成了一種折磨,對皇帝的精力和體力都提出極高要求,我懷疑朱高熾這麼快去世也與此有點關係。

朱瞻基不是工作狂,業餘時間他有很多愛好,為了自己的一點小樂子,必須想辦法從工作中解放出來。內閣制度成型了,如何讓這批人既快又好更有效地為自己服務呢?朱瞻基聰明的小腦瓜飛快地轉動著,很快想出了一個好主意。

他決定賦予內閣一個重要的權力:票擬權。

票擬制度,簡單來說就是閣臣們先代為瀏覽奏章,並擬出供皇帝參考的處理意見,寫在小紙條上貼在奏章前,然後一併呈送皇帝。有了這道工序,既能提高國家機器的運轉效能,又能讓朱瞻基在決策時省下很多腦細胞,他就有了更多的時間去畫畫、鬥蛐蛐。

為了避免閣臣在行使票擬權時出現夾帶私貨,甚至假傳聖意的事情,皇帝看過意見後,如果同意,就要用紅筆打個勾,不同意就不打勾叫他們重新想,這叫作批紅,有了批紅這份處理意見才能被轉到六部付諸執行。

這樣主人還是主人,打工人還是打工人,建議權和決策權分得清清楚楚,批紅權在皇上手中,就沒有出現權臣的可能。

在朱瞻基手裡,內閣的地位無疑進一步提升了,但它依然只是個秘書機構,內閣有參與權沒有決策權,票擬權看起來很牛,是否被採納最終還是要由皇帝的批紅決定。內閣也沒有直接的行政權,更像是六部和皇帝之間的中介機構,從這點上看內閣不但沒有分散皇權,反而讓皇權進一步集中了。

不過在宣德時期,內閣的地位確實是歷史最高的,閣臣們的票擬權幾乎很快都會變成皇帝的諭旨。這並不能說是朱瞻基怠政,而是與朱高熾的遺產有關,看看他留給兒子的大臣,就知道這個團隊有多強大。

『含弘善斷夏原吉』

永樂二十二年那個秋天,朱棣結束第五次北征後,回師經過榆木川一病不起,這位64歲的老人已經油盡燈枯,即將走向人生終點。

躺在病榻上的皇帝臉色蠟黃,不發一語。突然他似乎想起了什麼,掙紮起病體,環顧左右,說出了一句話:「夏原吉愛我。」

能讓殺伐決斷的永樂皇帝臨終前說出這五個字,夏原吉何許人也?

夏原吉出身很苦,出道很早,他和楊士奇一樣走的是曲線救國的路線,靠做鄉村教師的收入考入縣學,又由鄉薦進入國子監。論學問,夏原吉只是個舉人,朱元璋卻慧眼識才,將夏原吉提升為戶部主事,因為他發現了夏原吉的最大特長:理財。

從此夏原吉在戶部深耕,在官員人人自危的洪武朝,他絲毫未受波及,建文帝即位後把他升為戶部侍郎,靖難之役中他為朱允炆籌措糧餉,站在了北軍對立面。

朱棣對敵人從不手軟,有人把夏原吉抓來,朱棣本來要殺掉他。夏原吉並沒求饒,只是說:「我本來就該死,但您能否再借我三日,再有三天我就能把手頭上的帳目釐清了,到時候您再殺我。」朱棣一愣,天下還有這種把工作看得比命還重要的人。朱棣也需要有人幫他算帳,他很欣賞夏原吉的工作狂精神,非但沒有殺他,還將他提拔為戶部尚書。

有人提出異議,認為夏原吉是建文舊臣,不可重用。朱棣說:夏原吉是太祖的大臣,怎麼會不忠於我呢?

六部中吏部地位最高,吏部尚書人稱「天官」,其次就是戶部。戶部權力極大,除了稅收、餉祿,還有人口、土田、賦役、糧儲、倉藏等等都歸戶部管轄,它約等於今天的民政部+財政部+發改委,全面管理國家一切經濟事務。

事實證明之前的戶部侍郎是屈才了,戶部尚書才最能發揮夏原吉的特長。朱棣只管搞工程不管搞錢,永樂時期搞了那麼多大工程,財政都靠夏原吉兜著。他通過各種辦法開源節流,在財政上為朱棣的大手筆提供支持,永樂盛世的背後始終站著夏原吉的影子。

夏原吉是個天生的財政高手,在他任上把任重事繁的戶部事務管理得井井有條,得到朝野上下好評。但夏原吉同樣有個原則:「欺君病民,吾不為也」,他被下獄正是與此有關。

朱棣是個豪橫的皇帝,一高興就會打賞有功之臣,或是給他們升官。每當這時夏原吉總是會來一句:「陛下您別裝大方了,您的國庫快破產了。升這麼多官,他們的工資怎麼付?」

這種話別人說出來可能是找死,在夏原吉嘴裡卻顯得那麼自然,而且朱棣經常會聽他的。

永樂十九年,朱棣決定再次親征蒙古,這時連一貫支持他的靖難功臣們也紛紛表示反對,朱棣迫切需要支持,他把目光投向了夏原吉。

對永樂皇帝的好大喜功,主管國家經濟的夏原吉其實是有意見的,之前他殫精竭慮為朱棣找錢,可是這次夏原吉也不再支持朱棣了。他直言不諱地說:「連年出兵,都無功而返,軍馬儲備已損失了十分之八九,加上災荒不斷發生,現在已經內外交困了。」

聽到夏原吉也如此說,朱棣震怒,直接趕人:哼,滾去治理開平的糧食儲備吧!

夏原吉停頓了一下,還是決定把下半句話說出口:「您老人家現在身體又不好,還是靜心調養為好。出征漠北這種事,找個將領代表一下就行,您不用親自去。」

夏原吉明白,當面指責爭強好勝的朱棣身體不好,這種話出口有很大風險,但為了皇帝和國家,他又非說不可。

果然此話一出,朱棣臉都黑了,一揮手就掀翻了桌上茶盞。當即收回成命,命人將夏原吉下獄抄家。

這次抄家,把夏原吉的本來面目也抄了出來。堂堂戶部尚書家裡,除了朱棣御賜的鈔幣,只剩下一堆布衣和罈罈罐罐。一個財神爺能把國家打理得井井有條,自己家卻沒有半分余財,清貧至此。

正如夏原吉所言,後三次親征與其說是打擊蒙古,不如說是武裝巡遊。永樂二十二年,當朱棣在榆木川病倒時,又想到了夏原吉,如果他當初聽從勸諫,是否能多活幾年呢?朱棣這才明白忠言逆耳,夏原吉對自己是真愛啊,所以才會有那句:夏原吉愛我。

永樂時期的強大軍力讓後人津津樂道,在表面風光背後,是國家經濟一把手夏原吉的工作業績,他就是幫朱棣管錢袋子的,沒夏原吉,朱棣根本幹不成那麼多事。

三天後,朱棣死訊傳回京師,太子朱高熾在準備即位事宜的同時下了一道命令,立即釋放獄中的夏原吉,彼時他因直言上諫已蹲了三年的大牢。

夏原吉聽到朱棣死訊,哭倒在地,許久無法站立起來。

朱瞻基更和夏原吉有著特殊的感情,在他還是皇太孫時,朱棣出征留他在北京監國,輔佐朱瞻基的正是夏原吉。除了管理日常戶部事務,夏原吉還要輔導朱瞻基處理國家大事,權力凌然凌駕於六部大臣之上。

作為財政大臣,夏元吉平衡著朝廷的需求與百姓的民生,他一生掌管無數金銀,家中卻都是布衣破瓦;他性格和善,但為了心中正道,可以以命進諫。

這就是夏元吉,明初盛世的奠基者。

宣德五年,五朝老臣夏原吉溘然長逝,朱瞻基震悼,除了加封號、隆重安葬之外,還命戶部永遠免除夏家的賦役,這樣的待遇在大臣中是很少見的。

『簡重善謀蹇義』

蹇義是洪武十八年進士,永樂元年就成為吏部尚書,他還是朱高熾的東宮首席大臣,這種資歷不進內閣是慘無人道的,但蹇義愣是沒進,很大原因在於他過于謹慎,到了滑頭的地步。

蹇義的主要功勞是輔佐太子朱高熾處理政務,他熟悉典故,長於把握根本,為自己博得了「簡重善謀」的稱號。不過在朱高熾兄弟的鬥爭中,他並沒發揮什麼作用,朱棣那次問話時,蹇義明哲保身避免了牢獄之災,把這份功勞讓給了楊士奇。

可是蹇義後來還是坐牢了,永樂二十年,他因為牽連到太子一樁寬宥大臣事件中,得罪了朱棣被投入昭獄。這次蹲大牢對蹇義並不是壞事,在朱高熾眼裡,為他蹲過大牢的東宮官員才是好官員。

蹇義很快就被釋放了,但這次昭獄鍍金的經歷為他的履歷增色不少,在仁宗和宣宗時期他仍然得到重用,也是有資格參與決策的一員。

『明達有為楊榮』

楊榮是很有特點的一個大臣。

當年李景隆、朱穗在南京反水打開金川門,朱棣打馬入城,剛進門就被一個人攔住了。

來者名叫楊子榮,在建文朝出任翰林編修一職。身為翰林院官員,楊子榮自非等閒人物,他在建文二年殿試高中二甲第二名,賜進士出身,授翰林編修。

楊子榮不愧博學多才,他攔下朱棣說了一句話:「殿下是先拜謁太祖陵呢,還是先即位?」

朱棣一拍腦門,到了京城不先去拜祭太祖皇陵,這是大不敬啊!驅駕,前往拜謁太祖陵!

這個故事主要被用來說明三楊之一的楊榮沉著冷靜,足智多謀,能考慮到常人考慮不到的一些問題,他這句台詞(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從此被載入史冊。

細想一下,還能發現楊榮這個人性格有點可怕。

這樁行為,已經不光是揣摩上意,還是政治投機。

當時情況下,朱棣先忙活再謁陵和先謁陵再忙活,沒啥本質區別。根本沒有相關規定,藩王進京必須要先謁陵。即位大事更不是喊句口號,還要經歷一個繁瑣的過程,這期間隨時可以去謁陵。

區別只是有沒有人提出來。

聰明的道衍沒提,禮部官員沒提,朱棣兄弟們沒提,翰林編修楊子榮為啥要提?

楊子榮的厲害之處在於,這個提議只要提出來,那就是百分百政治正確,朱棣不可能拒絕。一腳油門的事,再不去謁陵就有點不好意思了。

況且這一去,不正顯得我老四孝心滿滿!

謁陵提案的專利所有人楊子榮成功達到了目的,成了朱棣入城後第一個注意到的官員。

同一年,楊子榮就被選入內閣,賜名為榮。從此他改名楊榮,深受朱棣重用,歷仕五朝,榮寵無比。

在朱棣手下幹活並不輕鬆,楊榮卻很對朱棣胃口。進士出身的楊榮是個不折不扣的鷹派人物,他的特長是謀劃軍事。自從永樂二年被提拔進內閣起,楊榮就一直是朱棣的武略擔當,邊防事務多出自他的謀劃。

朱棣非常欣賞楊榮的軍務能力,他五次親征,可以不帶其他人,楊榮非帶上不可。總體上看,楊榮是著名三楊之一,謀而能斷,老成持重,被比作唐代名相姚崇一樣的人物。

細細再看,楊榮是這些大臣中的不安定因素,他的存在可能會發生反作用,讓眾人失和。

楊榮的缺點和優點同樣明顯,作為一個鷹派,他表現得咄咄逼人。

除了皇帝,他上懟內閣同事,下噴五府六部都察院,非常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永樂十六年,大臣們實在有點受不了楊榮,共同商量了一個損招:推舉楊榮為國子監祭酒,想讓朱棣就此疏遠他。

能想出謁陵專利的楊榮是個政治高手,他為官的訣竅是善於揣摩上意,從不和皇帝對著幹。楊榮曾對人傳授為官心得:事君必須得體,提意見更要講究策略,若是由於自己的怨恨和剛直而得罪君主,實在是很愚蠢的事,我是從來不會幹這種事的。

因此歷任皇帝都對他印象極好,朱棣更是不會批准這種請求。

奪嫡大戲中,楊榮繼續保持著觀望,從不表現出傾向於太子或漢王的苗頭,他只當朱棣的心腹,地位穩如泰山。

楊榮絕不是傻子,他在等著分最後也是最大的一杯羹。

榆木川朱棣駕崩後,保持觀望十幾年的楊榮迅速作出了選擇。身為隨軍參贊軍務的重臣,他與太子黨金幼孜達成一致,秘不發喪,並在隨後親自與少監海壽趕赴京師傳遞消息,一下在朱高熾面前分數暴漲。

憑藉最後時刻的亮劍,楊榮在權力交接時表現出色,得到了豐厚的回報,他成了朱高熾團隊中唯一沒坐過牢的大臣,也是唯一一位非東宮官員。

朱瞻基當政後,楊榮繼續受到重用,地位雖然不如尚武的永樂時期,也同樣是決策天團的核心人物。

『愛人以德楊溥』

內閣三楊中,只有楊溥不是靠能力吃飯——他靠坐牢出名,以德行上位。

建文二年進士、太子洗馬楊溥是鐵桿的太子黨,也是朱高煦重點陷害的對象。永樂十二年那次迎駕事件中,楊溥獲罪入獄。

官員進了昭獄就沒有刑期之說,關押至死的政治犯比比皆是。等待他們的是皇帝不可預測的心意,說不定朱棣哪天再來一句「楊溥猶在乎」,楊溥就成了第二個解縉。

楊溥一蹲就是十年,這十年裡奪嫡事件繼續發酵,許多東宮官屬被殺,楊溥也處境險惡,家人供給的伙食曾數次中斷。但就是在這樣絕望的條件下,楊溥居然還把諸子百家等經史著作通讀了幾遍,真是不怕學霸成績好,就怕學霸過暑假啊。

朱高熾是個念舊的胖子,他從沒忘記楊溥。朱棣一崩,楊溥立即刑滿釋放,從此升職加薪走上人生巔峰。

然而楊溥後來能成為一代名臣,靠的不是坐牢鍍金,而是出眾的品德。

在昭獄那種條件惡劣的地方能沉下心讀書,楊溥自然不是普通人,讀書需要心平氣順,如果心懷怨念和恐懼,是根本讀不進書的。楊溥一讀十年,這只能說明楊溥一不怕死,二沒有心結。

平心而論,三楊中楊溥的政治成就並不如其他二楊,但他的品德是所有人的榜樣。成為政界要人後,楊溥依舊心如止水,每次上朝他都順著牆跟走,即使對隸屬小官,也不敢怠慢。大臣們遇事喜歡爭論,楊溥每次都心平氣和的處理,讓大家嘆服。

楊榮樹敵頗多,即使楊士奇也有政敵。大家唯有對楊溥的評價是一邊倒,史稱其「安貞履節,釀醴調羹」。

在獄中十年如一日讀書,在官大一級壓死人的官場,能始終保持這樣的品德。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楊溥不是裝的,這本就是他心中的「道」。

一個人能以自己的品德成為天下楷模,這何嘗不是一代名臣范呢。

在朱瞻基眼中,他是個善良的長者,是值得信任的師長,這位老臣歷仕五朝,依然保持著謙虛恭謹,他的「道」始終未變。

『博古守正楊士奇』

進士出身是內閣首輔的必須條件,明朝除一人例外,就是楊士奇。

前鄉村教師楊士奇,朱瞻基的內閣首輔、班首大臣,這個地位是從洪熙時期延續而來,終宣德一朝也未曾被撼動過。

楊士奇在奪嫡事件中為朱高熾父子立下奇功,仁宗即位後知恩圖報,提升楊士奇為華蓋殿大學士、少傅兼兵部尚書,要給他發三份薪水。楊士奇拒絕了最高的兵部尚書那份俸祿,以謙虛贏得了清廉的名聲。

宣德元年平定朱高煦叛亂後,楊榮強烈建議朱瞻基,連趙王朱高燧一起收拾掉以免後患,志在削藩的朱瞻基也頗有這個想法。楊士奇堅決反對,他說:「趙王是您最親的親人,陛下應當保全他才對,不要被群臣言論所迷惑。事情應當如實,怎麼可以欺騙天地鬼神呢?」

朱瞻基考慮再三,終於決定留下這個叔叔,後來他對楊士奇說:「趙王之所以得以保全,都是您的功勞啊。」

這是個有擔當的大臣,為了堅持自己的正確主張他不惜得罪任何人。朱棣、朱高熾、朱瞻基三任皇帝他都敢當面頂撞,地位反而越來越高。

楊榮、楊溥、蹇義等人各有缺點,唯獨楊士奇幾乎是完美的,他總是堅持正確的立場毫不退讓,通過一次次努力將國家拉回正軌。

宣德六年(1431年)七月的一個晚上,朱瞻基微服出遊,帶著幾個侍衛突然出現在楊士奇家中。楊士奇的第一反應不是說些「深感榮幸、蓬蓽生輝」之類的場面話,而是劈頭蓋臉一句:「陛下你怎麼這麼不懂事,不知道這樣有危險嗎?」

這更像是老師教育學生而失人臣之禮,關切之心更溢於言表。朱瞻基卻一點也不在意,只是笑笑說:「我想到有句話要跟你說,所以就來了。」

母親張太后一次對兒子說:先帝當年還在當太子時,楊士奇就敢於直言,不怕觸怒先帝。儘管幾次搞得先帝很不痛快,結果楊士奇都是對的。

這些母子之間的談話一般是極其私人的,沒想到轉頭朱瞻基就把這話告訴了楊士奇。當一個領導告訴下屬自己母親是怎麼評價他的,只能說明領導已經不把他當外人了。

楊士奇是朱瞻基決策團隊的核心,三楊之首,地位凌駕於所有其他大臣之上,朱瞻基和楊士奇的關係已經超越了君臣的範疇。

做到內閣首輔這個位置,等於置身於一個巨大的是非場。有能力的人多的是,首輔就一個,憑什麼非得你來?

楊士奇能坐穩內閣首輔,靠的不是政治手腕而是寬容。

蹇義、楊榮都攻擊過楊士奇,可當楊士奇有機會報復時,他卻放棄了,甚至還替別人說話。邊將為討好楊榮,每年都送良馬給他,事情傳到朱瞻基耳里,他召來楊士奇詢問意見。

楊士奇回答:楊榮通曉邊疆事務,我等人不及,陛下不宜以此小錯而介意。

朱瞻基笑道:「楊榮曾經揭你和夏原吉的短,你為何還替他說好話?」

楊士奇對答:「希望陛下能夠像容我一樣容楊榮。」

話語傳到楊榮耳中,楊榮以此愧對楊士奇,此後兩人相處甚歡。

楊士奇歷仕五朝,與他同朝為官者不計其數,他不止一次被攻擊過,但總是以自己的胸懷感化同僚,次次都以大局為重,努力團結這些人一起為朝廷效力,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把一群強人放到一起,未必會出現1+1=2的情況,很可能是誰也不服誰。楊榮性格尖銳,楊溥才幹略欠,如果楊士奇不是個這麼完美的人,三楊同心輔政這段美談很難出現。

楊士奇出身很苦,經歷坎坷,他沒有因此消沉。困境中他磨鍊了意志,順境中他堅守品行,時代也給了他一點運氣,成就了這位通達事幾的大臣。

大明有過87位內閣首輔,楊士奇排進前三毫無問題,朱瞻基的統治號為治平,楊士奇幫了他的大忙。

「文貞一王官,超等肺腑親。青宮借羽翼,監國日諮詢。遂令寰宇間,雅歸儲皇仁。師保歷三朝,夙夜奉一人」——博古守正楊士奇,實至名歸。

朱高熾的遺產是豐厚的,朱瞻基決策的核心團隊就是他留下的這些人,以內閣三楊為靈魂,再加上幾位非內閣成員。

他們各有所長,分工明確:制度、禮儀多由楊士奇掌握,軍旅邊事大都由楊榮裁決,經濟事務由夏原吉負責,品德修為以楊溥為榜樣,人才選拔由蹇義把關,再加上個軍事統帥張輔。要文有文,要武有武,這幫人是仁宣時期政局平穩,官場清明的根本所在。


《明朝果然很有料》系列文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