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峰為何必須被寫死?你看他身負何罪,少室山大戰時他已面露死相

耳東文史 發佈 2024-04-28T12:00:34.328958+00:00

八零九零後的孩子應該都有過類似的經歷,他們大多看過幾本金庸武俠小說或是幾部金庸武俠電視劇,每當閒暇之時,無需邀約,他們總會與自己的夥伴出現操場上,接下來便以他們從那些小說與電視劇中的招式「攻擊」對方,但打來打去,其實沒人願意當反派,畢竟誰不想當大俠。

八零九零後的孩子應該都有過類似的經歷,他們大多看過幾本金庸武俠小說或是幾部金庸武俠電視劇,每當閒暇之時,無需邀約,他們總會與自己的夥伴出現操場上,接下來便以他們從那些小說與電視劇中的招式「攻擊」對方,但打來打去,其實沒人願意當反派,畢竟誰不想當大俠。

是呀,有人問「讀武俠故事有何意義」,儘管我們關注的是「高手對決」,但不可否認,那種「俠義精神」已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這即是他的意義。


但如果大俠都沒能得到好的結局,這樣的故事還算一個好的故事嗎?比如《天龍八部》中的蕭峰,金庸為何要將他寫死?此舉有何深意?

一、本該圓滿的結局

《神鵰俠侶》中,當郭襄被金輪法王擒去當人質,此時你心中有何感想?至少對於筆者而言,腦海中的想法不是「壞了,襄陽城或許會因此被攻破」,而是「壞了,要最終決戰了,故事要結束了」,至於郭襄本人以及襄陽城的安危,筆者根本不擔心,很簡單,就因為他們是主角立場的一方,果不其然,楊過神兵天降,救下郭襄,還擊殺了蒙哥大汗,接著蒙古退兵,群雄前去華山論劍,故事在一片歡聲笑語中結束,好生圓滿。

而類似的橋段又發生在了《天龍八部》之中,蕭峰被擒,群雄協力救蕭峰,儘管遼軍勢大,那雁門關守軍還如同豬隊友一般遲遲不肯開門,可以說緊張的氛圍是有了,但無論如何,讀者心中還是有底的,金庸不可能會讓大宋一方落敗,中原群雄站在主角一方,自然也可以保全性命,結果依舊不出所料,段譽與虛竹大顯神威,將遼帝耶律洪基擒下,繼而由蕭峰逼他退軍,阻止了一場生靈塗炭的浩劫。


即便此時群雄沒興致來一場「華山論劍」,接下來的劇情也應該是開上一場慶功宴,豪飲一番,讓故事在大團圓的氛圍中結束才對。

可金庸這次沒按套路出牌,蕭峰撿起那與耶律洪基斷義的箭矢,插向了自己的心口,當場氣絕身亡。

蕭峰真的有理由去赴死嗎?

二、蕭峰背負的重壓

其實細細品讀蕭峰的一生,的確是經歷了諸多苦難,甚至可以說是常人難以承受的苦難。

自幼沒了父母,當然,他不知情,喬三槐夫婦給了他足夠發親情,可這種事,前期隱藏得越久,爆發的那一刻,傷害也就越大,何況他的身份敏感,當他契丹人的身份被揭曉之時,他甚至沒有做過任何愧對於大宋的事,就已經被中原群雄視為了罪人,他曾為丐幫立下的七大功勞都不作數,群雄不想跟他廢話,聚賢莊一戰,人人都是衝著要他的命去的,其中居然不乏他曾經的好友兄弟,這是何等絕望。

好不容易,他遇上了願意與他患難與共的愛妻阿朱,二人立下誓言,說要一同去塞外過普通人的日子,結果他卻親手打死了摯愛阿朱,這又是怎樣的悲劇?


再到最後的宋遼大戰,他本不願意背叛遼帝,也不願意幫著大宋群雄去傷害遼國的同胞,所以他甘心被囚,奈何遼帝有侵吞大宋之心,他無可奈何,只能以下犯上,而似乎這也是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畢竟蕭峰死之前就大喊了這麼一句:「陛下,蕭峰是契丹人,曾與陛下義結金蘭,今日威迫陛下,成為契丹的大罪人,既不忠,又不義,此後有何面目立於天地之間?

但其實這三件事都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釋。

第一點,大宋群雄當年圍殺蕭峰,可此時他們已經接受蕭峰,他們願意冒著生命危險去救蕭峰就是最好的證明。

第二點,蕭峰打死阿朱是因康敏讒言所誤,罪人乃是康敏,阿朱也是認為父親有罪才坦然代替他赴死,不能怪蕭峰。

第三點,背叛遼帝實為拯救了更多人的性命,書中也明確提到不僅是大宋群雄不想打,就連遼軍士兵收到退軍的消息也都是歡聲一片,蕭峰此舉深得人心,孰輕孰重,蕭峰這等大丈夫豈能不懂?

所以真正讓他不得不死的理由並非這三點。

三、面露死相的一戰

其實早在少室山大戰時,蕭峰就已經面露死相了,倒不是說他修煉了某種邪功,以至於走火入魔,蕭峰所學武功皆源自少林、丐幫,並無邪功,而他在戰鬥中向來是所向披靡,基本不落下風,他的死自然也與戰鬥無關。

你覺得金庸寫死蕭峰不合理,是因為你認定他是「大俠」,是「主角」,所以在「邪不勝正」且講究「主角為尊」的故事裡,蕭峰自然是安全的,但讀書不能只讀個梗概,若結合細節來看,蕭峰的身份可僅僅只有「主角」與「大俠」,還有「罪人」。


蕭峰的確是一生坦蕩,不曾主動犯下任何過錯,至於他殺死的那些人,除了阿朱是誤殺,其他多半是罪有應得,即便是聚賢莊中的舊友,也是要取他性命之人,他為求自保,也只能痛下殺手,但有幾個角色,卻不該死。

那就是他的養父母喬三槐夫婦以及他的恩師玄苦大師。

別詫異,這幾位高手自然不是蕭峰所殺,但你看在少室山大戰時,蕭峰從父親口中得知當年的真相之後,他又是什麼態度?

書中有這麼一段對話:「蕭峰胸口一酸,說道:『我義父義母待孩兒極有恩義,他二位老人家實是大大的好人。然則放火焚燒單家莊、殺死譚婆、趙錢孫等等,也都是……』蕭遠山道:『不錯!都是你爹爹乾的。』」

聽到這些,蕭峰只回了一句:「這些人既是爹爹所殺,便和孩兒所殺並無分別,孩兒一直擔負著這名聲,卻也不枉了。


蕭遠山報復當年在雁門關圍殺他的那二十一位高手是合理的,但殺喬三槐夫婦和玄苦卻不合理,當然,當子女的,也沒法過多的責備父母,蕭峰能做的也的確只有默默地為父親承擔起這一切罪孽。

而蕭遠山後來在少林寺出家,一身罪孽根本沒能被清洗,這事該算在誰頭上,自然只能是蕭峰了,其實當蕭峰提出與父親共同承擔父親犯下的罪過之時,他就已經面露死相了,畢竟他犯下的是不可饒恕的罪孽。

這才是金庸要宣揚的俠義精神,對錯面前無主角,哪怕你是主角,犯了錯,也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