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晟:隋朝第一戰略家,靠「遠交近攻」,讓突厥分為東、西突厥

之華說史 發佈 2024-04-28T14:19:02.078637+00:00

我們知道,國力強盛的漢朝,特別是漢武帝,花了幾十年時間都未能搞定北方遊牧民族匈奴。但是在隋朝,有一個人,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再次成功實施「遠交近攻」的政策,從而一舉化解隋朝面臨的北方遊牧民族——突厥的強大壓力,讓突厥一分為二,成為西突厥和東突厥。

之華說史,史說自話。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

我們知道,國力強盛的漢朝,特別是漢武帝,花了幾十年時間都未能搞定北方遊牧民族匈奴。


但是在隋朝,有一個人,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再次成功實施「遠交近攻」的政策,從而一舉化解隋朝面臨的北方遊牧民族——突厥的強大壓力,讓突厥一分為二,成為西突厥和東突厥。


1、突厥的崛起


突厥是六世紀中葉興起的一個遊牧部落。

它對於南北朝後期及隋唐兩代的歷史都有很大的影響。

在公元五世紀時,柔然強大,北魏雖曾將勢力伸入西域鄯善、焉耆等地,但西域大部分地區多為柔然所役屬。

突厥也一樣,在金山之陽或塔里木盆地北部,皆臣屬於柔然。及至五世紀之末,高車反叛,使柔然勢力在西域遭到了削弱,在西域出現了柔然、高車、嚈噠、吐谷渾爭奪的局面。

也正是在西域的各種勢力相互爭鬥中,突厥興起了。按《北史》、《周書》所記,突厥同中原王朝交往,大約是在西魏初建之時。

公元552年正月,突厥可汗土門率眾進攻柔然,大破柔然之眾於懷荒鎮之北。

柔然可汗阿那瓌兵敗後自殺,其子菴羅辰等投奔北齊。柔然餘眾立阿那瓌從弟澄注俟利及次子鐵伐為主。

到這年11月,柔然又為突厥所敗,舉國投靠北齊。

北齊文宣帝高洋於是北討突厥,迎納柔然部眾至於朔方,並廢掉庫提,立菴羅辰為可汗,置於馬邑川(今山西省朔縣境內)。到公元554年4月,菴羅辰背叛北齊,為高洋所破,後降西魏被殺。


在庫提為可汗時,柔然別部曾立阿那瓌叔父鄧叔子為可汗,到公元555年亦為突厥擊潰,投奔西魏。後來,西魏迫於突厥的威脅,收縛柔然鄧叔子可汗以下三千人交突厥使者,殺之於長安青門之外。

至此,柔然徹底被突厥征服。

突厥土門可汗擊敗柔然以後,即自稱伊利可汗,雄居漠北。

土門死,其子科羅繼位,是為乙息記可汗,攻滅柔然,遂建成了版圖廣闊、士馬強盛的遊牧汗國。

科羅死,弟俟斤立,是為木桿可汗。當時正是中原北齊、北周兩個政權對立的時候。

為增強實力、拉攏外援,周、齊兩個政權都不惜金帛送往突厥,並設法與之結親交好,以增聲勢。周武帝即迎娶了木桿可汗女為皇后,除送去大批聘禮之外,還每年給「繒絮錦彩十萬段」。

木桿死,其弟他缽可汗立,更為驕橫。到北周攻滅北齊,突厥即曾支持過北齊殘餘勢力與北周對抗。周武帝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四月,突厥入寇幽州,柱國劉雄率兵拒戰,兵敗為突厥所殺。

周武帝於五月準備親自引軍北討,令宇文神舉等五道俱入,並發關中公私馬驢悉從軍。

但武帝於時得病,六月崩於雲陽宮(在今陝西淳化縣西北)。

宣帝繼位,突厥一面要求與北周和親,一面又寇掠酒泉。接著又出兵并州,支持西河(治今山西離石縣)嵇胡反叛,為宇文神舉所擊退。

宣帝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周以趙王招女為千金公主,出嫁他缽可汗。

公元580年正月,周宣帝死,政權落入楊堅之手。次年二月,楊堅代周建隋。

也就在這一年,突厥他缽可汗病死。

他缽死前曾對其子庵羅說:

「吾聞親莫過於父子,吾兄不親其子,委位於我,我死,汝當避大邏便。」

大邏便是木桿可汗之子。但是,大邏便以「母賤」,不為部眾所信服;庵羅母貴,又為部眾所敬重。由此,在突厥貴族之間產生一些分歧。


這時,乙息記可汗之子攝圖發話說:

「若立庵羅者,我當帥兄弟以事之,如立大邏便,我必守境,利刃長矛以相待矣。」

攝圖在他缽可汗時被封為爾伏可汗,統治突厥大汗國的東面。

史稱其「長而且雄,國人皆憚」,於是立庵羅為大汗。大邏便不得立,心裡不服,常遣人辱罵庵羅。庵羅無法制止大邏便,因而想將大汗之位讓與攝圖。在突厥貴族中也以為「四可汗之子,攝圖最賢」,因迎立之,號沙體略,居都斤山。

庵羅被封為第二可汗,居獨洛水(今蒙古國之土拉河)。大邏便以為攝圖與自己都是大可汗子,也應有所封。攝圖不得已立他為阿波可汗,還領所部,居金山以東。

在沙缽略封庵羅、大邏便為小可汗的同時,原來還有西部室點密之子玷厥,稱達頭可汗,居烏孫故地;沙缽略弟處羅侯,號突利設,居於原攝圖的東部。

名義上沙缽略是突厥的大汗,庵羅、大邏便、玷厥、處羅侯都是大汗下的小可汗,從屬於大汗。

但是,由於這些小可汗各有部眾、地盤,自成勢力,所以後來為隋王朝所離間。


2、突厥與隋朝的爭戰


在沙缽略初立之時,史稱他「勇而得眾,北夷皆歸附之。」

隋文帝即位後又「待之甚薄」,因而招來突厥貴族的怨恨。更加上千金公主原是宇文氏趙王招之女,楊堅篡奪宇文氏政權,所以日夜請沙體略代為復仇。

顯然,這只是擾掠隋王朝邊境的一個藉口罷了,其最重要的原因還是自北周統一北方之後力量增強了,周、隋兩代王朝再設有可能像周、齊分裂時期那樣供奉突厥了。

在楊堅忙於禪位時,沙體略被舉為突厥大汗。

他一登上大汗寶座,就開始侵擾邊境。他先是支持北齊原營州刺史高寶寧的反叛,攻陷臨渝鎮(今河北省撫寧縣東北),從東面威脅邊境。


接著於開皇二年(公元582年)發動所屬各部四十萬控弦之士進入長城,全面擾掠邊境。

楊堅命太子楊勇屯兵咸陽、沁源公虞慶則屯兵弘化(治合水,今甘肅省慶陽縣)以防備突厥。

隋行軍總管達奚長儒率兵二千,與沙缽略軍相遇於弘化郡之周槃。

當時沙缽略有軍十萬,眾寡不敵,隋軍大懼。

與此同時,屯於乙弗泊的柱國馮昱,屯守臨洮的金城總管叱列長叉,屯守幽州的上柱國李崇,皆為突厥所敗,「於是突厥縱兵自木硤、石門兩道入寇,武威、天水、金城、上郡、弘化、延安,六畜咸盡。」

次年四月,沙缽略又出兵寇掠隋北部邊境。隋軍出擊,使突厥受到了一次沉重的打擊。

在衛王楊爽於朔州出擊時,隋秦州總管竇榮定率步騎三萬出涼州,與突厥阿波可汗相拒於高越原(今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東部和甘肅省民勤縣西部一帶)。

阿波屢為隋軍擊敗。隋軍驍將史萬歲時在竇榮定軍中,榮定「遣人與突厥曰:『士卒何罪過,令殺之,但當各遣一壯士決勝負耳。」

突厥遣一騎挑戰,史萬歲出應,斬其首而還。突厥大驚,不敢復戰,遂請盟引軍而還。

隋軍在西北地區出擊突厥的同時,東面也主動出擊。幽州總管陰壽這時也率騎十萬出盧龍塞,進攻盤據營州的北齊殘存勢力高寶寧的軍隊。

高寶寧向突厥求援,可是因隋軍全面出擊,突厥抽不出兵力相助。高寶寧在強大的隋軍壓力下只得棄城逃往磧北。

陰壽取得營州後還出重賞緝拿高寶寧,並派人打進其內部進行離間。結果,高寶寧在逃至契丹後為自己的部下所刺殺。

隋軍全面出擊雖曾削弱了突厥的力量,但並未使邊境獲得真正的安寧。

比較徹底解決突厥擾掠邊境的問題,應是隋王朝採用了長孫晟「遠交近攻」、「離強合弱」政策的成功。


3、隋朝「遠交近攻」政策


隋王朝對突厥實行「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政策,是長孫晟的建議的。

長孫晟,祖上原居代北,北魏時遷居洛陽。


故《隋書·長孫晟傳》後的史臣評議說:

「長孫氏爰自代陰,來儀京洛。」

他是北魏上黨文宣王長孫稚的五世孫。其父長孫熾曾任隋文帝的內史舍人、鴻臚少卿、太常少卿等職。

長孫晟在當時以「善彈工射」而聞名於世。北周末年,朝廷曾以趙王招女為千金公主,許嫁突厥。到楊堅執政時,長孫晟送千金公主至突厥。

其時,他缽可汗病死,攝圖繼立。攝圖非常賞識長孫晟騎射本領,每共遊獵,並讓諸子及貴族子弟跟他學習彈射,因之留於突厥近一年的時間。

期間,一次打獵,二人看見兩隻雕在爭奪同一隻獵物,長孫晟拿起弓箭,只用一支箭同時射穿兩隻雕,這便是「一箭雙鵰」典故的來源。

在突厥時,他還結交了攝圖弟處羅侯。這位小可汗很得人心,但為攝圖所忌。因之,突利設「密托心腹,陰與晟盟」。而長孫晟則常與遊獵,「因察山川形勢,部眾強弱,皆盡知之」。

回到長安以後,將這些情況都向楊堅作了匯報。

至開皇初年,突厥南侵。楊堅只得築城、屯兵,以為防備。

長孫晟因之上書,透徹的分析,突厥汗國汗位繼承無定,兄弟叔侄相互猜忌,部落分散,各擁兵眾的事實。正是這種狀況,也就給隋王朝實行「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策略提供了先決條件。

更應指出的是,突厥汗國是用軍事征服的方式建立起來的。對於被征服的部落和小國,設立吐屯,強征沉重的賦稅,使被征服的部落和小國與突厥貴族之間產生了尖銳的矛盾。

正是這兩種矛盾的存在,突厥表面上雖然強大,但是卻經不起隋王朝利用矛盾,內叛外攻,很快地就使這個大汗國逐步衰落下來了。


4、長孫晟的遊說


為達到迅速離間突厥上層的目的,文帝依長孫晟的建議,先遣太僕元暉出伊吾道,詣西部的達頭可汗,賜以狼頭纛,表示友好。


而且當達頭遣使來隋時,亦將之列在沙缽略使臣之上,使沙體略對達頭產生疑忌。

與此同時,文帝又讓長孫晟帶了許多幣帛出黃龍道,用於賞賜契丹等突厥東北部的部落,加以拉攏。然後又通過這些部落,與沙缽略弟處羅侯取得聯繫,「深布心腹,誘之內附」。

在突厥內部挑起了怨恨和猜疑。

隋王朝的離間政策很快就顯出了效果。

開皇二年(公元582年),沙缽略發動各部兵馬,引軍四十萬進入長城,劫掠了武威、天水等六郡人畜,更想向南推進,可是達頭可汗卻不願意參與,引軍而回了。

到開皇三年,隋軍全面出擊,在涼州地區,秦州總管竇榮定在高越原多次打敗阿波可汗(大羅便)的軍隊,使阿波很為沮喪。

長孫晟這時正在竇榮定軍中,乘此機會,他遣使同阿波說:

「攝圖每來,戰皆大勝。阿波才入,便即致敗,此乃突厥之恥,豈不內愧於心乎!且攝圖之與阿波,兵勢本敵。今攝圖日勝,為眾所崇,阿波不利,為國生辱。攝圖必當因以罪歸阿波,成其夙計,滅北牙矣。願自量度,能御之乎?」

阿波使來,長孫晟又同他說:

「今達頭與隋連和,而攝圖不能制,可汗何不依附天子,連結達頭,相合為強,此萬全之計。豈若喪兵負罪,歸就攝圖,受其戮辱邪?」

本來就因母賤而不得立為大汗的阿波已不滿於攝圖,在長孫晟的誘說下當即就採納了長孫晟的建議,留於塞上,並遣使入朝,表示歸順。

這時,沙缽略正在白道被衛王爽的軍隊打敗,退回漠北,聽到阿波遣使降隋,立即發兵襲擊阿波領地,殺害了阿波的母親。阿波退無所歸,於是西奔投依達頭可汗。

達頭可汗本已與隋和好,阿波來奔,即與之聯合,發兵十萬向東,奪回阿波在阿爾泰山以東的原來牧地,與攝圖相攻不已。


在達頭、阿波聯合與攝圖對抗時,原來攝圖屬下一個小可汗叫貪汗可汗,與阿波可汗素來友好,大概也因這層關係,攝圖這時奪其部眾而廢之,所以貪汗可汗亦西奔達頭。

攝圖的從弟地察勤,原來別統部落,也因與攝圖有隙,這時引眾叛歸阿波。

這樣,攝圖名為突厥大汗,而在西部,達頭、阿波、貪汗等聯合在一起,與攝圖對抗,事實上是從突厥大汗國中分裂出來了。

這是開皇三年,也即公元583年發生的事情。


也因此之故,歷來研究突厥史的學者將這一年作為東、西突厥正式分裂的開始。

東、西突厥的分裂當然是隋王朝離間政策的成功,更重要的,還應當看到,突厥汗國是建立在分散的遊牧經濟的基礎之上的,這種經濟不僅鬆散,而且具有很大的割據性。

同時,單靠軍事力量統治被征服的部落,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旦遇到統治集團內訌,統治力量削弱,就會出現分裂割據和起兵反叛,這也是必然的事情。


東、西突厥的分裂減輕了隋王朝北部邊境的壓力,也為隋王朝進一步控制突厥、開拓西域創造了條件。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