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旁聽生,到「國之大醫」!他從醫近70載,國內首次確診「線粒體腦肌病」!

北京協和醫學院招辦 發佈 2024-04-28T15:09:23.194897+00:00

從一個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病理學習班的旁聽生開始,郭玉璞深耕神經病理學近七十年,為我國神經病理臨床與研究做出了大量開拓性的貢獻。今年已95歲高齡的他,用對工作的滿腔熱忱兌現了一輩子為患者服務的初心。本期推送,就讓我們走進這位可敬的國之大醫,聆聽這段醫者往事。

從一個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病理學習班的旁聽生開始,郭玉璞深耕神經病理學近七十年,為我國神經病理臨床與研究做出了大量開拓性的貢獻。今年已95歲高齡的他,用對工作的滿腔熱忱兌現了一輩子為患者服務的初心。本期推送,就讓我們走進這位可敬的國之大醫,聆聽這段醫者往事。

1953年,郭玉璞正式調入北京協和醫院工作。1955年春天,醫院的許英魁主任開辦了神經病理學習班,郭玉璞便前去旁聽,也正是在這裡,他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所在。

隨後,在1961年開設第二屆神經病理學習班之際,郭玉璞就作為許英魁教授的學生參與其中。彼時的北京協和醫院,眾多大師正以開拓者的姿態,勾畫著新中國現代醫學的版圖,嘗試獨立完成一個個新興分支學科的建設。這其中,就包括在當時國人認知中,尚屬罕見的神經疾病,因發病病因不明,症狀複雜多變,病灶難以定位而讓醫者倍感頭痛。郭玉璞正是在此時追隨恩師許英魁,踏入了一個全新而艱難的領域,一干就是一輩子。

在那個年代,國內對於神經疾病的病理研究主要是通過屍檢,而前來協和交流訪問的專家告訴郭玉璞,國外神經病理技術已經有了新的發展。為了學習這項技術,郭玉璞先後前往西澳大學和雪梨大學學習。三年時間裡,郭玉璞不僅積累了大量病理資料,還自費把實驗室藥品、儀器設備買來帶回國內

郭玉璞不僅帶回了先進的設備,也帶回了在面對疑難病症時更開闊的視野。

上世紀六十年代,郭玉璞接觸到了「姜氏三兄弟」的病例,三兄弟都是癲癇、智力障礙,十幾歲發病,20歲左右就去世了。屍檢的結果引起了不同科室之間的激烈爭論,當時不少專家認為這是腦缺血導致的疾病,但郭玉璞認為這是家族遺傳性的腦病,性質待定。一個疾病,窮盡當時的技術手段也無法查出原因,「性質待定」這四個字壓在郭玉璞心裡始終難以釋懷

1980年,郭玉璞發現法國有一篇文章所報的線粒體腦肌病,非常像三兄弟中老二屍檢的材料,但是沒有證據。線粒體是細胞中製造能量的結構,可三兄弟的病理只有屍檢,留下的資料無法證明疾病是線粒體異常造成的。

直到1993年,三兄弟的外甥因為同樣的症狀來看病。掌握活檢技術的郭玉璞立即建議做肌肉活檢。這一次,困擾了他二十多年,「性質待定」的疾病終於現出了原形,這也是國內首次確診線粒體腦肌病。此後,這類疾病的患者再也沒有被誤診過,可以在早期得到更好的干預治療

很快,在郭玉璞的帶領下,神經活檢和肌肉活檢在北京協和醫院的神經病理實驗室開展起來,一個個曾經縈繞在他心中的謎團,漸漸清晰。

歷經多年,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病理實驗室取得了飛速發展。現在,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配備了包括神經病理在內的5個專業實驗室,2021年接診量接近12萬人次,其中疑難危重病例比例更是高達86.2%。

懷救苦之心、做蒼生大醫。郭玉璞始終將患者放在首位,幾十年來,敢於登「險峰」、闖「禁區」,不計個人名利,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突破。如今耄耋之歲,他依然心系臨床和病理,將畢生所學默默傳授,帶動和感染了更多人投身醫學事業,無愧為國之大醫。


關注「北京協和醫學院招辦」頭條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源:協和醫生說、北京協和醫院、北京網絡廣播電視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