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適婚的單身女性:比起逼婚,更要小心這種風聲

冷愛 發佈 2024-04-28T15:47:10.488117+00:00

有個同事的女兒是95後,人長得漂亮,還心靈手巧,會下廚、懂手工活,成長在一個有愛的小康家庭中,性格活潑開朗,善解人意,非常有主見。

有個同事的女兒是95後,人長得漂亮,還心靈手巧,會下廚、懂手工活,成長在一個有愛的小康家庭中,性格活潑開朗,善解人意,非常有主見。

閒聊的時候我問同事,這麼可愛的女孩應該很多男生喜歡?

然而同事眯眯眼,嘆了口氣說:「她反而不想去談戀愛的。我說她什麼時候帶個男孩子回來認識一下?

她不知道哪裡來的觀點,跟我說既然兩個人在一起還沒有一個人開心,那為什麼要追求兩個人在一起?」

我忍不住笑了一聲,問道:「她談過沒?」

同事想了想,說:「零點五到一次?好像當時就是兩個人一起玩,結果可能有點不愉快,然後兩人就掰了。

她不著急,我可著急的呀,人總得找伴的吧?她就是太有主見了,哎。」

正如有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現在有種不好,叫「你媽覺得你單身過得不好」。

如今,我們會在很多平台,刷到這些來自新時代年輕人的靈魂拷問:人為什麼必須要談戀愛、結婚?

其中的邏輯,往往還能駁得催婚的人啞口無言。

那些催婚的人只能幹著急,說不上來到底為什麼,但心裡就是很篤定:人,必須要結婚。

這兩種立場的聲音時不時就正面交鋒,激出幾朵浪花。

歸根到底,結婚和不婚都是生活方式的選擇,貫穿始終的一個基礎就是:對幸福的定義。

基於這點,兩者並不是非此即彼,絕對對立的。

不過同事的擔憂讓我有所感慨,對於為什麼結婚會成為一個人大概率的必然,我想在此粗淺說一下。

01

單身只是一種人生狀態,不是結果

嚴格來說,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生存發展規律。

然而社會形成多年的意識形態,讓人們不得不遵守那些最主流的人生公式。

所以,如果現在你媽覺得你單身過不好,可能是迫於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壓力,「什麼時間就要做什麼事」。

想起之前看的一個故事,有個來自縣城的女生,自稱自己是「俗女」,人生普普通通,沒有亮眼的成就和很大的失敗。

對於自己30歲還沒有處對象,家裡人著急,她倒是很淡定。

她甚至想著自己可能就這樣和愛情絕緣,然後單身躺平,碌碌無為地過一輩子。

結果後來,她和一個葡萄牙小伙子好上了,她覺得自己的愛情來了。

一來二去相處了一陣子,等確認好一些必要事情,例如葡萄牙的生活方式,發展機會等,她就遠嫁去了葡萄牙,人生的走向突然就此變化。

對於這個女生,我認為她的內心是自由又輕盈的,看似胡來,其實挺清醒。

對於未來要走的路,她其實是有種「留空」的處理,沒有因為年紀到了就要結婚生子這種「政治正確」,而給自己很大的壓力。

她單身,是因為當下的狀態只能夠單身;她遠嫁異國他鄉,同樣也是因為當下的狀態,即時機到了,權衡了利弊。

這給到我們的啟示是:

那些人生過得瀟灑的人,儘管狀態都不同,但一定都是對自己有著清醒的認知。

什麼能力做什麼事,這才能一步步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僅浮於表面的「沒有負擔和牽絆」。

如果當下的你是單身狀態,你覺得沒毛病,但你媽無法理解,那你跟隨自己內心的節奏就好,對這種壓力大可一笑置之。

畢竟,這說明現在你的狀態就適合單身,可能你只想專心搞錢,可能你想先治癒童年,可能你就是戀愛恐懼等等。

不過,最好不對自己的人生狀態持有絕對固定的態度,所謂成長型思維,就是為自己保留著一些可能性。

沒準到了下一個階段,你就無心插柳,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02

如何看待「單身一定比結婚好」?

雖然現在社會進步了,不婚不育的人占比開始變多,但目前看起來,找伴結婚依然是社會的主流。

也可以說,如果你和你媽對於你單身,持有完全相反的態度,恰好體現了當代適婚女性正處於這樣一種「困局」。

即:關於婚育的新舊思潮逐漸激烈碰撞,以致任何選擇都變得合理。

又或者說,任何選擇都是錯誤的。

因為,結婚有結婚的後悔,不婚也有不婚的後悔。

我想女性的進步,也許就在於開始明白任何選擇都會有錯誤和後悔吧。

有時候會看到這樣的情況:如果身邊或者社會上出現了背叛出軌、家暴弒妻的案例,反婚的聲音往往會越來越大。

當代年輕人越來越無法理解,為何兩個人哪怕不開心都要硬湊在一起過日子,也因此對婚姻的作用感到困惑。

這些都是現在的人鼓勵單身的理由,我也沒覺得有任何毛病,畢竟,低質量婚姻不如高質量單身。

也想藉此提出一個可能存在的點,就是:

既然適婚的單身女性,例如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處於這樣一種交織著各種聲音的困局中,那麼要注意自己是否被其中一種風聲影響到,而產生了一種逆反心理。

類似:結婚真可怕,不如一直單身,反正也懶得找,一個人挺好。

但要警惕的是,人在沒有任何負擔的時候,往往更容易鬆懈和擺爛,從而放棄做選擇。

就像75歲的女性學者上野千鶴子,她是自己選擇的不結婚,並非被迫或者反叛。

那些高質量的單身,是清醒的人選擇的結果,不是躺出來的。那些鼓吹單身好的人,未必會告訴你這一點。

為什麼會說,幸福是由自己去定義的?

如果說人生是由一個又一個的選擇組成,那麼幸福的人生,就是在不同的時機,做出了自己最不會後悔的那個選擇,絕對不是無動於衷,徹底躺平。

面對你媽乃至其他人的眼光,你想力證你單身就一定比找伴結婚好,沒問題,因為此刻的你,確實比老家那位早婚結果老公很坑的童年玩伴過得好。

但人生存在變數,我們都只是普通人,我們有著很多欲望,如何保證此刻堅定的信念未來不會動搖?

做人,想清楚自己想幹什麼最重要,同時要懂得接受人走著走著,可能會打臉。

曾經的你覺得單身不要太好,可能過後的你也會覺得有個對象吵吵架真香。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個動態的曲線,哪怕打臉了,也是一種進步。

最怕的就是一直沒弄明白自己,從而隨波逐流,人云亦云。

03

你媽覺得你單身不好的原因:怕你孤獨寂寞

我那著急女兒找對象的同事,和老公的感情十分和睦,就算女兒長大成人了,也能夠照樣過520。

尤其是前段時間輪流陽了,就輪流照顧家裡人,辛苦的同時溫馨又踏實。

再來舉電視劇《金婚》的例子,佟志和文麗吵架撕扯大半輩子,雖然兩人在互相傷害中過日子,但就是一直不分開。

在這個意義上,他們的終極歸宿也達到了:互相攙扶,老有所依。

尤其是結局兩人雪地里行走的那一幕,會讓人覺得他們過往生活中的雞犬不寧,可以隨之煙消雲散了。

我想這也是多數父母輩期盼的模樣:結婚後,兩個人就要好好的,無論發生了什麼事,都要互相攙扶到老。

因此他們那年代的婚姻大體都很穩固,縱然有些家庭的催婚,是出於宗族觀念、面子問題、甚至只是人云亦云。

但是發現了嗎?

我們的上一輩,無論平日兩人感情好與不好,重要的都是在緊要關頭有個人可以依靠,這是在他們眼裡結婚的意義。

當然,這裡肯定有反對的聲音:如果嫁的不是人而是鬼,一個人過會更香,才不能委屈自己和鬼過苦日子。

於是,我們和父母這兩代人,對於單身過得好不好,其實衝突點就在於「幸福是什麼」。

我也知道一個人幸不幸福,當然不是由「有無人生伴侶」來簡單判斷的。

像我同事這樣,到了一定年紀,肯定很懂上了年紀後沒有人可以照應的淒楚,那種孤獨感可能未必那麼好忍受。

代入一下:單身到五六十歲,父母年紀大了,身體欠佳陸續去世,自己沒有伴侶,沒有子女,忽然發現這個世界好像只剩自己。

所以,你媽要是覺得你單身過得不好,很可能是一種潛在的擔憂。

擔憂你再不找對象,別人都是出雙入對的,而你就孤苦伶仃,到老了也沒有一個可靠的照應。

相比於全村人對你單身投來的怪異目光,這種潛在的擔憂可能是更值得去注意的。

這裡不是慫恿務必要找對象結婚,只是需要我們想清楚:

當有一天被孤獨感侵襲時,我們是否能自信地確定朋友、閨蜜、寵物,可以完全替代一個人生隊友。

看清楚自己是意氣用事,還是跟隨女性主義的潮流,或者是由衷認可自己單身就一定比有對象過得好。

為什麼結婚會成為大概率的必然,是因為背離社會主流去適應孤獨,需要比自己想像中更強大的內心。

作者 | 西良 90後雙子座,用愛發電的寫手。想法多,推理迷。熱衷從文學作品及生活細節中,探索背後的情感動機與價值觀。

本文的插畫,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公司、組織及個人,未經授權,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