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最受歡迎地方菜系,我服氣的

澎湃新聞 發佈 2024-04-28T16:28:07.571687+00:00

燒鵝、叉燒、白切雞、菠蘿油……光是看到這些菜名,就讓人垂涎欲滴。作為最受歡迎的地方菜系之一,粵菜的受眾遠不止嶺南人。據最近發布的"2023 黑珍珠餐廳指南」,粵菜在全國範圍內位居地方菜系第一。《狂飆》中出現的豬腳面、腸粉、盆菜等廣東菜,更是勾起了大家對嶺南飲食文化的探索欲望。

燒鵝、叉燒、白切雞、菠蘿油……光是看到這些菜名,就讓人垂涎欲滴。作為最受歡迎的地方菜系之一,粵菜的受眾遠不止嶺南人。據最近發布的"2023 黑珍珠餐廳指南」,粵菜在全國範圍內位居地方菜系第一。《狂飆》中出現的豬腳面、腸粉、盆菜等廣東菜,更是勾起了大家對嶺南飲食文化的探索欲望。

我是文史學者、專欄作家周松芳,致力於飲食文化研究,著有《粵菜北漸記》《海派粵菜與海外粵菜》等。吃腸粉一定要加醬油嗎?粵菜文化為何如此流行?澎湃問吧邀請文史學者、專欄作家周松芳一起聊聊粵菜的前世今生。

點擊圖片即可提問

粵菜的特色

@我閒人一個:粵菜好在哪裡?特色是啥?

周松芳:好在外地人覺得的「生」和「腥」,在廣東人看來就是生猛和新鮮,最得食物之本味。比如海鮮,一不生猛,味道遠遜,價格也大降。

@早餐吃的牛肉麵:粵菜的鮮,比如各種煲湯;跟本幫菜的鮮,比如醃篤鮮,有什麼明顯不同嗎?

周松芳:醃篤鮮會用火腿,粵菜煲湯肯定不用。粵菜的鮮是突出本味的鮮,比如海鮮,如果像川菜、湘菜那樣來做,重重的調料味會使海鮮的鮮味無法突出。粵菜做海鮮最推崇的就是清蒸,幾乎不用什麼調料,出鍋時淋點醬油足夠了。在這種情形下,必須保證海鮮或者河鮮足夠鮮活,用廣東話說足夠生猛,否則味道就會大遜;死了的海鮮蒸出來廣東人幾乎嘗都不用嘗,看一眼即知。

@小兔兔:粵菜中的煲湯是否在C位?

周松芳:當然在C位。沒湯沒法開席啊。在家裡也一樣,不先喝湯很難吃飯,哪怕簡單弄個蛋花紫菜都好。通常是湯比菜貴。除了老火湯,燉盅(一小盅一小盅地燉好按位上)也算湯。一頓飯下來,有時要喝幾道湯。@陸川有許多樹:茶餐廳的魚蛋面,碗仔翅,車仔面也算是粵菜嗎?香港的粵菜和廣東有何差異,這種差異是如何形成的?

周松芳:香港與廣東當然不可分割,主體都是廣東人嘛,飲食上也是一體的,當然解放前遠比不上廣州。不過後來香港經濟先起飛,不僅留港的老廚師們得以施展故技,新世代的廚師更有機會大展身手,同時兼容並蓄西方的食材和烹飪技藝,故港式粵菜一度領先內地,並在1980年代後大舉北上廣州,助推了「食在廣州」的復興;適應香港生活節奏而產生的茶餐廳等也同步輸入。至於當下粵港菜式的高下,一家人不必強為分別。

@澎湃網友nIFFNb:有名的粵菜有哪些?

周松芳:每家酒樓餐館都有各自的名菜,特別是私房菜館更是不斷創製新名菜。就普遍而言,粵菜中的燒鵝、白切雞、叉燒肉、黃燜魚翅、溏心干鮑、冰糖燕窩、燉盅花膠、啫啫黃鱔或粉腸等,以及叉燒包、蝦餃、燒賣、腸粉等點心,都為大眾所熟知,可謂有名吧。

粵菜有何講究

@小兔兔:粵菜中有沒有宵夜的位置?

周松芳:宵夜是粵菜最有代表性的一面。有歷史記錄,唐代的廣東就喜歡吃宵夜,因為廣東卑濕火熱,人們沒法早睡,晚睡肯定餓,那麼就需要宵夜。晚睡的另一個方面就是晚起;廣東的早茶,其實並不早,很多茶肆酒樓上午九十點才開檔。粵菜向外傳播,也是以宵夜先行的。比如晚清民初上海開埠通商,粵人蜂擁北上,內地人都是早睡的,粵人卻習慣晚睡,所以早期上海的粵菜館,便主要供應宵夜,服務粵人,稱為宵夜館。當時上海的報紙也說,稍晚一點,想要吃宵夜,就只有找粵人的宵夜館。但報紙也說,粵人的宵夜館,也裝飾得金碧輝煌像大酒樓。到1930年代上海粵菜館進入鼎盛時期後,仍然保留早茶和宵夜,這麼大大延長營業時間,這也只有粵菜館能做得到,所以粵菜館才能成為民國時期上海的飲食霸主。

@澎湃網友qeyaQ3:一頓正宗的早茶應該是什麼樣的,包含哪些菜品,什麼流程?

周松芳:廣州的早茶,吃的東西非常豐富,所謂正宗不正宗,應該是指其出品而言,比如腸粉跟傳統的腸粉相比,是不是走樣了?叉燒包是不是做得很地道?諸如此類吧。早在1920年代,廣州、上海的粵菜館就推出了「星期美點」,也即每個星期的點心都不一樣,可以連續好多個星期,那麼累計下來,粵菜館能提供的早茶點心品種,少則幾十樣,多則一兩百樣。現在比較招牌的一些點心,比如蝦餃、叉燒包、燒賣、腸粉、鳳爪、牛肉丸、蒜蓉排骨等等,想吃大菜也有師傅做。流程大概是坐下來,服務員來幫你開茶位,上茶,用茶水涮一遍碗碟,倒茶,點點心,上點心,開吃,大抵如此。很多人直落,早茶之後連午餐。

@小兔兔:有菜必有酒!粵菜配的酒水有啥講究?

周松芳:以前,廣東人喜歡喝本地的九江雙蒸,一種蒸餾米酒,所以,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白酒出口量第一的是九江雙蒸,因為外國不習慣中國白酒,而海外的中國人早期又以廣東人為主。現在還有很多廣東喜歡用廣東米酒配粵菜。後來漸漸興起洋酒,當然廣州也是最早引進酒的地方,而且習慣認為海鮮宜配洋酒,但這屬於新習慣了。至於年輕人,則青睞啤酒,但偏好那種苦苦的老式珠江啤,其中不能喝酒的,則可以喝那種酒精度含量極低的菠蘿啤。

粵菜的歷史與發展

@小兔兔:粵菜裡面有多少是受到華僑歸國的影響?

周松芳:中國菜的近現代化,無不受西方影響,比如烹飪器具,餐廳設施,西式食材及調料等,其中現代廣式點心,受西式影響最大,傳統點心多是保質期較長的油器。西式的傳入,仰賴的正式歸僑。上海著名的新雅飯店,即歸僑所建。

@白色蓋毯:粵菜傳播到全國各地後,口味發生了什麼變化?

周松芳:入鄉隨俗,粵菜傳到一地,即跟一地傳統的口味相調和,比如傳到上海後,跟江南人的口味相調和,就形成了海派粵菜;1958年,著名實業家兼教育家沈燕謀去到香港,吃了誕生於1846年的老牌的杏花樓粵菜館之後,竟然覺得是「襲上海一粵菜館之舊名也」,並說「治餐甚佳,有家鄉風味,為之飽啖而返」,儼然把上海的粵菜館當作江南鄉味了(朱少璋編《沈燕謀日記》)。粵菜傳到天津,就受到北方菜系的影響,我最近在整理晚清民國的手抄粵菜譜,其中就有不少天津菜,而且也明確說到要用天津食材。@SELINAA:嶺南文化如何塑造了粵菜?

周松芳:什麼叫嶺南文化,這本身就是一個很難準確概括的問題。物質決定意識,廣東的環境決定廣東的文化吧。廣東長期孤懸嶺外,氣候又決定動植物生長繁殖旺盛,史記和漢書都說人民就地謀食容易,不避生腥,加之氣候炎熱食物也不宜保存,所以食味求鮮就成了第一特徵。

到明清,由於山嶺多,耕地少,人口密度大,廣東人被迫向外拓殖,甚至遠涉重洋,同時西方的堅船利炮也首先敲開廣東的大門,這共同塑造了嶺南開放的文化,飲食的西化特徵也很鮮明,廣東點心就大多是中西結合的產物。

《飲食西遊記》,周松芳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2年4月出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