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時,曾國藩握有12萬湘軍,為何不派3000精兵勤王

天問晨曦 發佈 2024-04-28T16:30:37.208290+00:00

曾國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 ,晚清時期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 ,清末漢族地主武裝湘軍的首領。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 ,晚清時期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 ,清末漢族地主武裝湘軍的首領。

道光進士,曾任內閣學士,道光末年官至侍郎。善於講「道德」說「仁義」,對程朱理學推崇備至。太平天國進軍湖南時,被任命為幫辦團練大臣,在湖南舉辦團練。後來組建起一支具有正規軍規模的地主武裝團練——湘軍。咸豐四年發布《討粵匪檄》。 率湘軍出省作戰,為清政府收復失地。為了強化鎮壓力量,他主張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設立安慶內軍械所,製造新式槍炮。咸豐十年(1860年)任兩江總督、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次年攻占安慶,奉命統轄蘇、皖、贛、浙四省軍務。 同治三年(1864年)攻陷天京。次年奉命赴北方鎮壓捻軍起義。同治七年(1868年)調任直隸總督。同治九年 (1870年) 在辦理天津教案中媚外殘民,受輿論譴責,回任兩江總督,病死南京。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曾國藩為首的漢族地主經世派的崛起,使清封疆大吏由權貴當權變為經世派當權,促使清地方官員中滿漢比例的變化。地方督撫力量的強化與離心傾向的加強。 他曾鼓吹並推進洋務運動,主張對外堅守「以羈縻為上」;對內修明政事,急求賢才,引進西方的軍事和技術。

曾國藩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時,曾國藩握有12萬湘軍,為何不願派3000精兵勤王

晚清時期,蒙古鐵騎已經呈現出日薄西山之勢,實力大不如前。

柿子要拿軟的捏,此時的清政府在西方列強的眼中,無疑是一塊軟柿子。因此,列強國家入侵中國可是一點沒心慈手軟。

1860年9月21日,僧格林沁率領蒙古鐵騎迎戰英法聯軍,雙方在八里橋開戰。

面對入侵者,蒙古鐵騎們心裡憎恨,他們用力的握住手上的刀,想要狠狠的刺向敵人,讓他們知道清政府的厲害。

可事實並沒有如他們想像的那般發展,在英法聯軍的超強火力中,他們迅速的敗了下來,他們的刀都還沒有挨著英法聯軍,就被炮火、槍彈打死了。

這場看似轟轟烈烈的戰爭,其實短短几小時就結束了。事後據統計,清軍可謂是全軍覆沒,損失慘重,地下躺著的屍體,大多都是蒙古鐵騎。而反看英法聯軍,他們的傷亡相當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這一仗,讓清政府深刻認識到了自己和西方的差距。

當戰敗的消息傳到咸豐皇帝耳朵時,他驚慌失措,不知該如何應對英法聯軍,只能倉皇地收拾行李逃跑。

有些人可能很疑惑,當時咸豐帝的手上明明有兩個王牌,一個就是僧格林沁帶領的蒙古鐵騎,一個就是曾國藩手上帶領的湘軍。

雖說僧格林沁失敗了,可曾國藩不是還沒上嗎?把他派出去和英法聯軍打一打,也未必會輸,畢竟當時的曾國藩手下已經有12萬湘軍,而曾國藩又是帶兵打仗的一把好手,就算在敵我懸殊大的情況下,他也還是有勝率的。

事實上,不是咸豐皇帝不想派曾國藩去打,而是曾國藩不想上,在丟了一張王牌,另一張王牌失效的情況下,咸豐皇帝才不得已選擇了出逃。

曾國藩不是號稱忠心耿耿嗎?為什麼在國之危難之際,他卻選擇袖手旁觀,按兵不動呢?

這主要有3點原因。

其一,想給咸豐帝一個教訓。

想當初,國家太平時,咸豐皇帝就處處偏心蒙古鐵騎,他覺得這才是自己人,用起來更安心。而對於湘軍,他處處打壓,時不時的還敲打一番曾國藩,為的是讓他們認清自己的地位,怕他們生出不好的心思。

面對皇帝的偏心,湘軍們心裡自然不舒服,可他們又無可奈何,只能將這種不滿意壓制於心底。

如今,咸豐帝要求湘軍出兵勤王,這是對湘軍的一種肯定,同時也是他服軟的表現。藉此機會,湘軍自然想要給咸豐帝一個教訓,讓他明白湘軍的重要性。

其二,想集中精力對付太平天國。

曾國藩在收到咸豐帝的求救信時,他正帶兵圍困安慶。曾國藩想的是,拿下安慶後,便能重傷太平天國主力部隊,屆時滅掉太平天國便指日可待。

在這個緊要關頭,咸豐帝卻一紙密信,讓他出兵勤王,這不是在給他添亂嗎?

曾國藩不想派兵去,他覺得這個時候,處理太平天國,比迎戰英法聯軍更為重要。

一旦他調兵離開,太平天國就會藉此機會發動猛烈的攻擊,要是沒有抵擋住,清政府就有可能會被太平天國取代。而英法聯軍入侵北京,並不是想要消滅清政府,他們只是圖財罷了,既然用錢就能解決的事,根本就不算事。

因此,他不想要出兵北京,一心只打算攻下安慶。

其三,怕丟失兵權。

咸豐皇帝雖然下令湘軍來幫忙,但其實他內心並不是很信任曾國藩,所以他在密信里要求道,由鮑超擔任主將,率領3000精兵日夜兼程趕赴北京,之後將這些兵交由勝保調遣。

自己一手帶出來的精兵,就這樣輕易移交別人,曾國藩心裡當然不高興了,更何況這些兵還移交給勝保,他更是一千萬個不願意。

勝保這個人算是他的死對頭,他曾經因為嫉妒曾國藩立下赫赫戰功,因此多次在咸豐皇帝面前給他上眼藥水,兩人的梁子是結得很深的。

這三千精兵若是真到了勝保手上,將來他肯定要不回來,自己費這麼多心思卻為仇人做嫁衣,曾國藩沒這麼傻,所以他不打算出兵。

因這種種原因,曾國藩沒打算派兵勤王,但他也不能直白的說自己不去,因此他採取拖延術。

他接到咸豐帝的信以後,沒派兵,而是給咸豐帝回了一封信,信里表示鮑超人生地不熟,讓他帶兵,恐怕無法按時到達北京,再說,他的品級太低了,這些兵恐怕不服他,換一個人選更合適。

可以想像,咸豐帝收到這封信的時候,內心有多麼崩潰。那時候的通信可不像現在這麼發達,他們這信一來一回就得耽擱好幾天的時間,戰機便這樣被延誤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