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要再增千億斤糧食產能?咋實現?

大河網 發佈 2024-04-28T17:14:04.907964+00:00

周口市高標準農田內,收割機穿梭忙碌,喜迎豐收。資料圖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李玉坤 攝影周口黃泛區農場,烈日下飽滿的麥穗。資料圖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李玉坤 攝影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聚焦糧食生產,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這一任務。保障糧食安全,關鍵是要保糧食生產能力。

周口市高標準農田內,收割機穿梭忙碌,喜迎豐收。資料圖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李玉坤 攝影

周口黃泛區農場,烈日下飽滿的麥穗。資料圖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李玉坤 攝影

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聚焦糧食生產,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這一任務。

保障糧食安全,關鍵是要保糧食生產能力。面對國內外複雜形勢,中國堅持重農抓糧,糧食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

再提升千億斤,意味著中國糧食產能將邁上一個新台階,達到1.4萬億斤以上。高點之上為何要再增千億斤?面臨哪些難題?怎麼實現?

確保需要時能產得出、供得上

糧食生產能力,即由資源狀況和經濟、技術條件所決定的,各種生產要素綜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相對穩定實現一定產量的糧食產出能力。此次「一號文件」明確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那麼上一輪是什麼時候?成效如何?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曹慧對本報記者介紹說,2009年,我國曾發布專項規劃,提出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當時預測2020年全國糧食消費量將達到1.145萬億斤,按照保持國內糧食自給率95%測算,國內糧食產量應達到約1.09萬億斤,比2009年時約1萬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增加近900億斤,考慮到影響糧食生產和有效供給的不確定性因素較多,專項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糧食生產能力達到1.1萬億斤以上。

「從實際進展看,糧食產能提升之快遠超預期。」曹慧說,2010年我國糧食產量就已達到1.1萬億斤以上,黨的十八大以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更是在前期連續多年增產、起點較高的情況下,接連邁上1.2萬億斤、1.3萬億斤新台階。2022年糧食產量達到13731億斤,創歷史新高;人均糧食占有量遠高於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做到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已經處於歷史高位

為何還要進一步提升糧食產能?

曹慧認為,產能是產量的基礎,擁有一定的糧食生產能力,才能確保需要時能產得出、供得上。「總體看,當前我國糧食安全有保障,但基礎仍不穩固,糧食安全形勢依然嚴峻,國際國內兩方面因素均需關注。」

看國際,俄烏衝突以來,全球糧食安全狀況比以往更為嚴峻,這一影響正延續至今年。聯合國糧農組織1月份報告顯示,烏克蘭受嚴峻的財政限制、部分地區農民難以下地勞作等多重原因影響,冬小麥種植面積同比下降約40%;國際天然氣價格仍在波動,化肥價格依然處於高位,可能導致全球化肥使用量減少,威脅糧食產量。

看國內,糧食供需還將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消費量呈現剛性增長趨勢,消費結構由以穀物、蔬菜等植物性消費為主的單一模式,向動、植物性消費並重的多元模式轉變,大豆、油料自給率偏低以及飼料糧產不足需等問題依然存在。

首次提出開展噸糧田創建

糧食產能再增千億斤並非易事。曹慧分析,從1.1萬億斤到1.2萬億斤用了2年時間,1.2萬億斤到1.3萬億斤是3年,但在1.3萬億斤這個台階上已保持8年。「受自然資源等多重因素影響,在1.3萬億斤這個高平台上,糧食產能越往上走難度越大。」

難題之下,如何實現糧食產能新躍升?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圍繞糧食生產作出系列部署,其中「開展噸糧田創建」首次出現在文件中。

噸糧田指糧食年畝產達到2000斤的農田。創建噸糧田是提高糧食單產的重要舉措之一,近年來一些地方已經在推動「噸糧田」「噸半糧」創建,且取得了不錯成效。

「一季小麥、一季玉米,去年畝產分別達到1400斤、1700斤,加起來年畝產超過3000斤,我這已經是『噸半糧』了。」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種糧大戶魏德東介紹,這幾年他的農場在擴大糧食種植面積的同時,通過培肥地力、優化品種推動單產提升,年畝產多年前已達到2000斤。

噸糧田有,但不普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張青認為,目前,我國中低產田占耕地面積的比重較高,有效灌溉面積占全國耕地面積一半多一點,「靠天吃飯」的局面仍未根本改變。

根據農業農村部發布的《2019年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公報》,基礎地力較高、障礙因素不明顯的一至三等耕地占耕地總面積的31.24%,四至十等耕地占比近七成,其中耕地基礎地力相對較差、生產障礙因素突出的七至十等耕地占比21.95%,這部分耕地短時間內較難得到根本改善,應持續開展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和耕地內在質量建設。

「在強調穩住面積的同時,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釋放了主攻單產、力爭多增產的鮮明信號。」曹慧認為,提單產、建噸糧田是一項系統工程,在良田、良種、良法、良機等方面要協同發力。今年,我國將繼續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建4500萬畝、改造提升3500萬畝。以玉米為重點啟動主要糧油作物單產提升工程,示範推廣一批高產優質耐密品種,集成運用精量播種、側深施肥、種肥同播等技術,開展糧油作物整縣整建制高產創建,加緊研發大型智能農機裝備、丘陵山區適用小型機械和園藝機械,這些都將為噸糧田創建提供有力支撐。

讓農民種糧能獲利、多得利

增產能,要強化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物質基礎,也要健全機制保障。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在提出繼續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增加產糧大縣獎勵資金規模等政策的同時,還首次提出支持開展小麥「一噴三防」。

2022年,針對小麥生產的特殊困難和問題,中央財政加大支持力度,實施新的小麥「一噴三防」補貼政策,對小麥生長期噴施殺蟲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葉面肥混合劑等「一噴三防」措施給予補助,以防病蟲害、防乾熱風、防早衰。

圍繞「一噴三防」,一系列政策部署加快推進,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繼續實施小麥「一噴三防」補助全覆蓋;農業農村部日前提出,及早布置安排病蟲害防控,制定好小麥「一噴三防」實施方案,搞好聯防聯控、統防統治和應急防控,努力減輕災害損失。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劉錄祥認為,「一噴三防」是一項在實踐中逐步形成、行之有效的小麥植保措施,政策保障有助於推動其大面積普及,為小麥生產保駕護航,這也充分說明我國對糧食生產的高度重視。

「推動糧食產能新增千億斤,『強政策』至關重要。」曹慧說,應以政策支持力度的增強來調動和提升農民種糧和主產區抓糧「兩個積極性」,包括通過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的扶持政策體系讓農民種糧有奔頭,通過逐步完善的利益補償機制讓主產區抓糧經濟上得實惠。此外,還應在促經營上下功夫,不斷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增強農戶經營能力;做好產銷銜接、延長糧食產業鏈條,鼓勵發展糧食訂單生產,實現優質優價,加快推動糧食產業增值增效。以有效措施充分發揮市場引導作用,讓農民種糧能獲利、多得利。

本版綜合新華社、人民日報、農業農村部官網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