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煙墨,開始是宋代由油燈燃燒產生菸灰製作的,到清代規模化生產

林蔭文史 發佈 2024-04-28T19:36:09.794548+00:00

關於制墨技術史的著作可謂汗牛充棟,趙權利先生在《墨史述略》一文中,梳理了從史前石墨作顏料,到秦漢制松煙墨,再到五代南唐制油煙墨的發展歷程。吳春浩先生的《墨史淺說》一文稱,宋代使用桐油煙制墨技藝已經真正成熟,並為解決松樹等制墨木材短缺帶來了新的轉機。

關於制墨技術史的著作可謂汗牛充棟,趙權利先生在《墨史述略》一文中,梳理了從史前石墨作顏料,到秦漢制松煙墨,再到五代南唐制油煙墨的發展歷程。吳春浩先生的《墨史淺說》一文稱,宋代使用桐油煙制墨技藝已經真正成熟,並為解決松樹等制墨木材短缺帶來了新的轉機。

如果您喜歡該作品,看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點讚加關注!

宋代北墨多用松煙,因此顏色青黑,經過蒸潤則顏色更青。南墨用油煙,因此墨色純黑,而且有油蠟,依照此方法甚至可以辨別宋代南北方的書畫作品。南宋賈似道與廖瑩中等刊刻《九經》,便用撫州萆抄紙與油煙墨印造。下文主要探討油煙墨的誕生及油煙制墨技術的發展。

(一)南唐油煙墨的考辨

清人認為桐油制墨始於南唐時期,元明以來松煙制墨法逐漸式微,而只有油煙法傳承有序,不斷發揚光大。

魏晉時期的墨丸使用了漆煙,宋代沈珪制墨也用古松煤雜脂漆滓製成墨,其精黑髮光取名「漆煙」。陶宗儀認為南唐時期主要還是用松煙制墨,號稱「李庭珪」的墨並不是真品,造墨也不精。油煙墨的產生應源自宋代張遇。又據清人考證,上古時期用竹挺點漆液書寫,後用石墨,即煤炭。

漢代用松煙為墨,魏晉以前不僅用石墨,還用膠。宋代張遇將油煙加入腦麝,變革了制墨的技術。然而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記載了李庭珪《造墨正法》取煙法,該法用清麻油也即芝麻油點燃收煙,是較為奢侈的,而且與上文引清人稱「南唐李廷珪始兼用桐油」的說法稍有出入。

不過,該記載與明代《墨法集要》取煙制墨的記載十分相似,所加藥劑蘇木、(宣)黃連、杏仁這三味是一樣的,只是劑量不同。元代出現的史料不能直接證明南唐就已經有了油煙墨,今後還需要繼續發掘新史料或者依靠考古資料來探尋油煙墨的起源時間。

(二)宋元:油煙墨技術發展成熟期

宋代油煙墨的製作也重視輔料的添加,可以增加香氣。秦皮具有不宜脫色的特性,因此在宋代之前造墨也多添加秦皮。《墨譜法式》共介紹了制墨技法13種,其中6種為油煙墨法,其餘7種為松煙墨法。制墨所需油煙主要靠燃燒桐油、芝麻油、大蔴子油、瀝青、清油。在宋代油煙制墨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在製作技法上應部分參照了松煙墨的製法,在技藝的成熟度上兩者相當。

北宋時期油煙的部分來源,很可能是讀書時點燈以及佛寺燃燈所收集的油煙。《雲麓漫鈔》上文後半段所記載的,應是宋代專門生產油煙的方法,先將粗碗放置在水槽內,是為了吸收桐油燃燒的熱量以便減少桐油的揮發,進而增加油煙產量,粗碗盛桐油點燃為燈,上面再覆蓋一個碗收集油煙。

油煙混合牛膠揉成形,並且可以添加松節油、漆油共同燃燒取煙,使製成的油煙墨更加柔軟。北宋以松煙墨為貴,但是由於松木逐漸砍伐殆盡,松煙墨的生產必然會遇到原料短缺的問題,為了應對松煙墨供應的短缺,人們逐漸開始使用油煙墨。

北宋永嘉的葉谷所制油煙墨,質量與潭州的胡景純所制之墨不相上下。胡景純專門取桐油燒煙制墨,取名桐華煙,其形制堅薄。畫工以此墨為寶,點目瞳子,如同點漆一樣閃亮。而宋代所用的蒲大韶墨也是油煙墨,閬中人蒲大韶將松煙與油煙混合起來,所制墨堅久耐用,為東南士大夫所喜愛。宋代葉茂實也擅長制墨,據載:「其法用煖閤羃之,以紙帳約高八九尺,其下用碗貯油炷,燈煙直至頂。」可見宋代利用油煙制墨確實有所發展。

元代陸友認為,宋末松煙制墨法不及前代,「松煙之法久絕」,劉、葉之徒專尚油煙墨,而油煙墨宜簡版上書寫,不宜紙張。元代天曆之前,在民間油煙墨已經開始代替松煙墨,被推廣使用了。但是有人認為油煙墨「滋媚而不深重」,朱萬初所造松煙墨得到了元朝皇帝的賞識。隨著松木資源的逐漸稀少,以及松煙墨技法傳習的衰落,油煙墨在宋代之後開始逐漸發展壯大。

(三)明清:油煙墨發展的高峰期

明代沈繼孫是著名的制墨師傅,他的著作《墨法集要》從浸油到試墨對油煙墨的製法做了詳細的總結。「繼孫自言:初受教於三衢墨師,後又從一僧得墨訣,遂並錄成書。」沈繼孫自稱其在浙江衢縣拜墨師學藝,後從一個僧人處得到了墨訣然後寫成了這本書。佛教僧人經常需要抄寫經卷,對墨有很大的需求。可知佛教僧人應該對中國古代油煙制墨法的形成也有重大貢獻。《墨法集要》記載了從浸油到試研的21個步驟。

明代之前有浸油法,將油脂與其他藥物按照比例浸泡在一起,燒煙前過濾出乾淨的油脂燃燒,這樣取煙較黑,而明代的浸油法比較簡單,不再添加那麼多的藥物了。明代制墨依然主要採用松煙,而松煙製取前,必須先將松樹中的松脂去除乾淨。在松樹根部鑿一小孔,用燈火緩慢炙烤,使松脂流出,然後採伐松木燒煙制墨。這種方法對松樹的砍伐量較大,隨著松木的不斷消耗,松煙墨的製作肯定是不可持續的。

宋應星稱當時製造的油煙墨只占制墨總量的十分之一,可見當時油煙墨的產量較低,這與當時油脂的價格、產量也有關係。但是明代的油煙法由於採用植物油或動物油製取,比燒松煙墨更加經濟方便,日後逐漸盛行並占據了主要地位。目前日本的古梅園依然延續著明清時期從中國學習到的油煙制墨法。而中國的安徽徽州胡開文墨廠不但保留著傳統工藝精華一一古法手工點菸技術,而更注重以現代科技成果為徽墨生產服務,獨創現代化點菸技術。

清代只有桐油燒煙法興盛,而松煙法、漆滓法基本都衰敗了。蘇合油做的煙墨是黃金價格的三倍,可見其價值不菲。蘇東坡總結了製取油煙墨的經驗,松煙在火焰遠處取,而油煙在近處取,油煙有了積累就立刻收取,油煙墨比松煙墨還要黑。但是如果調製油墨的方法不對,成不了好墨,這並不是油煙本身的問題。

油煙收集好後,還需要用膠混合成形。豬油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使用,豬油取煙效果差,不如廣東東部的牛膠燃燒效果好。油煙墨應取蜀地、楚地的桐油燒煙。使用桐油煙所制墨書寫的文字有著美玉的文理色彩。

清代光緒年間內務府有《墨作則例》,清廷專門設官吏與造墨人四名,學手六名負責造墨,所作墨有獨草墨、三草墨、硃砂墨等多種。造墨的方法有多種,基本上都是取桐油、豬油、芝麻油,一般用生漆調桐油以增加油煙的黑度,豬油中加紫草增加油煙黑度。並且還加入其它各種藥物浸油燒煙。

清人徐珂認為唐宋時期松煙墨多,而油煙墨少,因此蘇東坡得到油煙墨後十分珍惜。而到了清代,油煙墨多,而松煙墨少,即使市場上有松煙墨,其質量也很難得到保證。清人謝崧岱認為,南唐李廷珪開始使用油煙制墨,謝氏還將各種油煙排列等級進行了品評。各種油煙的等級依次為,湖南土產桐油、松脂(松香)、豬油、燈油(蘇子油)、芝麻油。

各種油脂取煙的方法各不相同,得到的煤煙量也不同,重點在於取煙器皿距離火焰的高度。燃燒一斤松脂可得煙三四錢,其他油取煙約是松脂的一倍,而桐油每斤可得煙一兩二三錢,得煙量是最大的。桐油不僅得煙量大,而且墨色黑亮,時間越久越黑,其他油煙都不及桐油煙。

「墨」從「黑、土」,墨的最早來源,可能就是黑色的礦物,如煤炭、石墨。唐代始用松煙制墨,北宋出現了油煙墨。宋代油煙墨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但是油煙墨的產量並未占據首要地位,這是因為宋代的油脂價格依然較為昂貴。油煙墨的製作方法較松煙墨更為緩慢繁瑣,而且燒油取煙產量低,造成油煙墨價格更加高昂。初期油煙的來源很可能來自於生活中油燈燃燒產生的菸灰,後來逐漸發展成了專門用油燈取煙的規模化生產。

明代《墨法集要》、《天工開物》也對前代油煙墨生產經驗進行了總結。由於油煙墨書寫效果優於松煙墨,但是價格昂貴,雖然長期以來受到士大夫階層的青睞,但油煙墨僅屬於小範圍文人的寵兒,普通文化階層最常使用的還是較廉價的松煙墨。因此清代之前松煙墨長期以來占據市場的主要地位。清末進口的廉價礦物油取代了油脂,成為制油煙墨的主要原料,進而使得油煙墨價格降低,此後油煙墨很快在市場中占據了主要份額。

清代謝崧岱從友人處獲取了制油煙墨的技巧與知識,並親自實踐,著有《南學制墨札記》,謝崧岱後來選用油煙,再加上其他輔料,發明了使用方便的墨汁,並在北京創辦了著名的「一得閣」墨汁店。「一得閣」生產的墨汁有兩大類,即「油煙」類和「松煙」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