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歷史上的四代亂政,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秦國會內亂數十年

縱橫三千年 發佈 2024-04-28T19:52:55.470888+00:00

眾所周知,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國家,而在秦朝建立之前,中原曾經陷入長期的諸侯爭霸之中,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發兵南征北戰,攻陷六國,統一天下,號稱皇帝,才有了至今為人所銘記的秦朝。

眾所周知,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國家,而在秦朝建立之前,中原曾經陷入長期的諸侯爭霸之中,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發兵南征北戰,攻陷六國,統一天下,號稱皇帝,才有了至今為人所銘記的秦朝。

秦始皇的成功雖是必然,但也離不開秦國六代賢明的先王的餘澤,正是因為他們他們在位時期勵精圖治,將秦國治理的井井有條,國立鼎盛,秦始皇繼位之後才能以如此快的速度掃滅六國,一統中原。

然而,在這赫赫有名的「七代明君」之前,秦國曾經歷過一段歷經四代,長達六十年的黑暗時期——四代亂政。這四代亂政具體指什麼?為什麼秦國會內亂數十年呢?

四代亂政

這場動亂還得從秦厲共公說起,秦厲共公在位時期,正值春秋向戰國轉型,中原各國都陷入內亂之中,曾經秦國最大的敵人晉國即將被三家瓜分,國力日頹,這也給秦國造就了崛起的機會。

秦厲共公趁機清理內政,派兵攻打他國,將秦國的國力推上了一個新的巔峰,然而,在他死後,這短暫的繁榮瞬間煙消雲散,秦國就此陷入了數十年的內亂之中,史稱「四代亂政」。

秦厲共公過世後,他的長子秦躁公繼位,秦躁公在位時期,秦國真是天災人禍不斷,先是盟友背刺,然後又是蠻夷入侵,弄得秦國的士兵疲於奔命,更糟糕的是,秦躁公八年,秦國突然盛夏飄雪,當年土地幾乎絕收,秦國的國力受到了極大的打擊。

就在這時,秦躁公突然毫無預兆的暴病身亡,詭異的是,他死之後,大臣們立刻從他國接回了他的弟弟繼位,史稱秦懷公。秦懷公在歷史上並沒有留下什麼政績,為人似乎也相當平庸,但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位僅僅四年,就被造反的庶長給逼的拔劍自殺。

至此秦國的亂象全面開始,臣子只要有兵在手,就能逼的國君自殺,那國君的威嚴還剩下多少?事實也果然如此,之後的幾任秦王,沒有一個真正掌握了實權,也沒有人能讓秦國的國力重新回到巔峰,相反,秦國陷入了一個漫長的黑暗時代,國力日漸衰微。

秦懷公死後,大臣們推舉了他的一個孫子繼位,是為秦靈公,這位國君的統治甚至比上一任還要糟糕。他在位時期,三家分晉已經結束,但這並不意味著秦國的強敵已經消失,事實上,局勢變得更加糟糕——魏國崛起了。

魏國分到了晉國最大且最為優渥的地盤,繼承了晉國的大部分家底,實力十分雄厚,這時魏國又出現了一位變法家李悝,他通過改革強大了魏國的勢力,然後魏國的目光就轉向了秦國。

落後就要挨打,這是古今不變的至理,魏國國力強盛之後,立刻發兵四處攻戰,首當其衝的就是秦國,秦國的少梁城被魏軍發兵占領,秦靈公率兵回擊,好不容易才奪回了少梁城,可就在僅僅兩年後,魏軍捲土重來,徹底攻陷了少梁城。從此秦國就只能退守黃河以西,東出的路徑被魏國徹底堵死。

國家陷入到如此困局之中,秦靈公卻完全沒有能力挽回頹勢,鬱悶之下,他只能將所有的精力都奉獻給了神明,徵調民工大興土木,到處修建迷信工程,弄的本就糟糕的局勢雪上加霜。

秦國百姓的生活陷入到了水深火熱之中,然而,這漫長的不幸還遠遠沒有結束。

輾轉紛亂

在位僅僅十年之後,秦靈公在一片內憂外患中滿懷不甘的閉上了眼睛,按照繼承順序,大臣們本應該擁立他的兒子秦國太子繼位,然而,以左庶長為首的大臣們卻以太子太過年幼為名,拒絕立他為王,然後迎回了秦靈公的叔叔繼位,是為秦簡公。

秦簡公上位之後,原來的秦太子終日驚懼,他這樣的身份放到哪國都是被斬草除根的結局,可他不想就這樣坐以待斃,便跟隨著母親流亡魏國,以期來日。

秦簡公倒是一個頗有作為的秦王,他下令按畝收取賦稅,在一定程度上充盈了國庫,然後又放開了武器禁制,允許官吏百姓配戴刀劍,使得秦國的戰鬥力逐漸增強。這是這段黑暗時代中難得的一段安穩時期,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

公元前410年,魏國發兵攻打秦國,這一次魏國準備充分,一路勢如破竹,秦國節節敗退,最後魏國大獲全勝,直接攻占了秦國的整個河西地區,差點把秦國打到滅國的地步。

至此,秦國近乎陷入了絕境,在這種深切的痛苦和憂慮之中,秦簡公駕崩,他的兒子秦惠公繼承了王位。秦惠公頗有壯志,一上位就勵精圖治,收攏大軍,希望能夠儘快奪回秦國的河西之地,重新締造秦國的輝煌。

秦惠公十一年,準備就緒的秦惠公終於對魏國發動了反擊,他親自率領著50萬大軍進攻河西,想要奪回河西之地。然而,他的對手叫做吳起,結果不難想像秦軍大敗,而吳起以一敵十,以五萬的兵力打敗了秦惠公親自率領的五十萬大軍,秦國再一次陷入了敗局。

當然,這也不是說秦惠公全無作為,兩年之後他柿子挑軟的捏,率兵進攻蜀國,攻陷了蜀國的新鄭之地,總算是給秦國打下了一塊新的地盤。然後,他就駕崩了,眾臣擁立了他的兒子秦出公繼位。

悲劇的是,這位新上任的國君年僅兩歲,根本就無法掌管朝廷朝中大權都落到他的母親手裡,這位太后昏庸無能,一味的重用身邊的宦官和親戚,又貪圖享樂,弄得朝野上下怨聲載道,「群賢不說自匿,百姓郁怨非上」。

這時候,又是朝廷的一位庶長站了出來,他發動政變直接殺了秦出公和太后,然後贏回了流亡魏國的秦靈公太子繼位,這也就是史上赫赫有名的秦獻公,重用商鞅變法,開啟秦國輝煌時代的七君之首。

至此,秦國持續了數十年的四代亂政終於走向了尾聲,持續了數十年的內亂也宣告結束,秦國的輝煌時代逐漸來臨。可這麼多年,秦國為什麼會始終陷入內亂之中的?難道幾次滅國之災在他們眼中都不算什麼嗎?

內亂之因

若要說起秦國的內亂,那就不得不提起秦國的衰敗之因——殉葬制。在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頻發,人口寶貴,在這種情況下,人殉的制度已經被漸漸取消。然而,在秦穆公死前,這個制度卻被重新啟用。

秦穆公是秦國的一代明主,他在位期間重用其他國家投奔來的賢才,將秦國治理的井井有條,國力蒸蒸日上,可在他死前不知出於什麼原因,他竟然下令讓自己的三位重臣殉葬。

這些臣子都是有名的賢人,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此事一出,別說他國家,秦國罵的狗血淋頭,就連秦人自己都怨聲載道,《秦風·黃鳥》都唱道,「彼蒼者天,殲我良人!」

此事之後,秦國的名聲一落千丈,其他國家人才除非是實在活不下去了,否則的話絕不會入仕秦國,生怕哪天就被國君拉去殉葬,這也就導致秦國的大權全部落到了宗室和外戚手中。

權力的過度集中,一方面導致了秦國的人才儲備不足,國力日益衰退,另一方面也導致了掌握權力的宗室外戚互相爭鬥,以至於內亂頻發。

在四代亂政時期,國君的權威受到了削弱,此消彼長,臣子的實力得到了極大的增強,但哪個大臣都想要獨攬大權,在這種情況下,內亂就是必然的。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他們甚至將國君的更迭都當成了洗牌的機會。

在秦國的政變之中,庶長這個詞頻繁的出現,秦懷公是被庶長所殺,秦簡公是被庶長推上了王位,就連年幼的秦出公,也是死在了庶長所發動的政變中。這個庶長原本指的是歷代秦王的庶長子,之後幾經演變,一直由秦國宗室擔任。

然而,就是這些秦國的宗室爭權奪利,將國君都不放在眼中,頻繁內亂,才弄的秦國實力江河日下。當然,除了他們本身對權利的追逐欲望之外,秦國的內亂之所以延續的如此之長,還歸功於他國的頻繁插手。

無論是秦簡公還是秦獻公,都曾經在魏國為質,魏國為了影響秦國的朝局,一直接連不斷支持有魏國背景的秦國王子繼位,使得國君頻繁換人,這無疑也加強了秦國的內亂。

四代亂政可以說是秦國歷史上最黑暗的年代,別說是百姓們生活悽慘,就連高高在上的國君也是朝不保夕,被逼自殺的,暴病而亡的,逃亡他國的……

內憂外患使得秦國陷入了一片內亂之中,宗室們互相奪權,征戰不休,弄的國力日頹,好在秦國天命不絕,秦獻公繼位之後,啟用商鞅變法,就此開始了秦國的輝煌時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