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2023年致股東信:投資箴言,歷久彌新

銀行螺絲釘 發佈 2024-04-28T19:55:10.769724+00:00

文 | 銀行螺絲釘 (轉載請獲本人授權,並註明作者與出處)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巴菲特股東信了。巴菲特自己沒有出版書籍,不過每年會寫一封長長的股東信;另外在開股東大會的時候,也會開很長時間,來回答股東的問題。這麼多年下來,信息量也非常大,相當於十幾本書了。

文 | 銀行螺絲釘 (轉載請獲本人授權,並註明作者與出處)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巴菲特股東信了。


巴菲特自己沒有出版書籍,不過每年會寫一封長長的股東信;

另外在開股東大會的時候,也會開很長時間,來回答股東的問題。

這麼多年下來,信息量也非常大,相當於十幾本書了。


巴菲特年紀也非常大了,股東信且看且珍惜。


今年的股東信也有一些要點,螺絲釘也幫助大家來解讀一下。


兩類股票資產


巴菲特旗下的股票資產,有兩類。


一類是非上市公司,通常購買下公司100%的股權。

就好比我們自己開了一個公司,這個公司的股權100%歸屬於自己。


第二類是從公開市場買入股票,是持有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股權。

這種跟咱們投資股票基金類似。


對普通投資者來說,咱們投資公募基金,主要是第二類。


因為第一類股權投資,門檻比較高,少部分朋友可能自己家裡有開公司、做生意,那屬於類似的股權類資產。


不過普通投資者有另一個大機構沒有的優質資產:人力資產。

例如工資等收入。


人力資產收入通常是非常穩定的,幾乎每個月都是正收益(畢竟上班發工資天經地義)。

在資本市場,很難找到一個每月都正收益的資產。

但人力資產是有這樣的特點。


巴菲特可以用100%控股的公司來賺每年新增現金流。

大多數普通投資者,則是用人力資產,來賺每年新增現金流。


但有了這些現金流,都可以去捕捉好機會。


「有效市場」理論之爭


巴菲特說:股票「有效市場」只存在於教科書中。


這句話是巴菲特和當年學院派,恩怨情仇的延續。


有效市場是金融學一個非常著名的觀點。


時間回到1965年,當時麻省理工大學的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教授,寫了一篇論文。

這篇論文裡,薩繆爾森證實了一個觀點:

「股票過去的表現對未來是沒有影響的」。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隨機遊走理論。


論文發表之後,同樣在1965年,芝加哥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尤金·琺碼進一步推導了這個理論,提出:

「市場是有效的,股票價格反映了所有可以獲得的信息,這使得股票在任何時候都是充分定價的」。

這就是有效市場理論。


但是現實世界中,就是存在一個活生生的長期戰勝市場的例子,巴菲特。

他的收益超過市場很多,而且很長時間都超過了市場收益。


於是,巴菲特接受到來自學院派的質疑。


麻省理工學院的薩繆爾森(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人)、芝加哥大學的法瑪(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CAPM模型的發明者)、羅切斯特大學的詹森(詹森指數發明者),史丹福大學的威廉夏普(夏普比率發明者)、普林斯頓大學的馬爾基爾(《漫步華爾街》作者),組成了黃金搭檔,開始圍攻巴菲特。


這幾位金融學大師赫赫有名,幾乎每個金融學專業的學生都聽過他們的名字。


其中,馬爾基爾的攻擊最犀利,他在《華爾街日報》上公開發表文章,表示對巴菲特的不屑,他認為:「巴菲特充其量不過是一隻幸運的猴子」。

意思就是,巴菲特獲得超額收益,其實主要是運氣,幾億的投資者,總有一個運氣很好的人。


巴菲特醞釀了一次大反擊,打了學院派的臉。


1984年,哥倫比亞大學慶祝格雷厄姆《證券分析》這本書誕生50周年,開了一個大型研討會。巴菲特作為格雷厄姆的高徒,必然是會議的核心。而出席會議的另一方,就是來自其它大學的金融學家。


在這個會議上,這些金融學家公開批評格雷厄姆的思想,認為是過時的。市場有效才是金融學的核心,現實生活中總會有一小部分人,會因為運氣原因獲得成功。


巴菲特有力的反擊了這一點。


他拿出了9個基金經理人的歷史業績。這9個人是查理芒格、施洛斯、比爾魯安等格雷厄姆的學生和員工,以及巴菲特本人。


他們都是格雷厄姆理論的追隨者。巴菲特認為,他們之所以獲得投資成功,是因為自身的努力和格雷厄姆理念的正確,而不是所謂的運氣。


這也就是巴菲特所說的「有效市場只存在於教科書中」的意思,跟當年的學院派之爭有關。


當然,市場有效理論還是有道理的,市場大多數時間還是有效的,只不過並不是每時每刻都有效。


這也是獲得超額收益的來源。

像A股也是,主動優選、指數增強,也都跑贏了同期的大盤指數,獲得了超額收益,還是有一些方法論的。


注重公司長期盈利


「股東應重視股票分紅和公司長期利潤。」


這句話,對應了格雷厄姆所說的「稱重機」理論:「市場短期是一台投票機,長期是一台稱重機」。


短期里,市場漲跌無法預測。

但是時間拉長後,如果上市公司的業績越來越高,最後股價也會跟著業績長期上漲。


投資者應該弱化短期漲跌,重點看長期的公司盈利增長。


根據估值的股債配置


「公司將始終持有大量現金和國債,保持現金流健康。」


這種投資理念同樣來自于格雷厄姆。


格雷厄姆有一個招牌的資產配置策略,根據估值調整股票、債券資產的比例。

如果股票市場估值低,會增加股票資產比例;

反之,如果在牛市,債券資產比例會提高。


巴菲特結合這個思路,也做了改進。


巴菲特並不是管理固定的資金,每年他旗下的公司會賺到新的錢。

相當於同時有存量資金和增量資金。

如果市場比較貴,新增的資金,會放在現金和債券類資產。

如果市場下跌,出現了買入好機會,會抄底買入看好的股票。


咱們投資組合的時候,也是應用了類似的策略:

股票基金在4-5星級熊市便宜的時候才會投入;

如果走出4-5星級,可以投資債券基金過渡。


原理也是來自於此。


歷久彌新的投資箴言


還有一些其他的話,也是巴菲特和他的老搭檔,查理芒格,之前說過不止一次的:

如果我知道我會在哪裡死去,那我永遠不會去那裡。

投資沒有100%的把握,因此使用槓桿是危險的。一串美妙的數字乘以零,永遠等於零。

如果想成為一個偉大的投資者,你必須不斷學習。

找一個非常聰明的高級合伙人,最好比你年長點,並認真聽取他的意見。

……


總結


每年的股東信,也有人會吐槽說,巴菲特講的東西沒有太多新意。


確實,很多投資的原則,巴菲特說了很多遍。

也不僅僅是巴菲特,像指數基金之父約翰博格,寫了十幾本書,

裡面的投資原則,也無非是指數化、分散、耐心、低成本等。


這些原則有用麼?

自然是非常有用的。


但實際上,雖然講了很多遍,但能遵循這些原則的人並不多。


從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算起,價值投資誕生了幾十年,但一直到今天的市場,也不算普及。


原因在於,任何一種策略,都不是一直有效的。

當策略短期失效、低迷的時候,投資者就容易放棄,容易去追尋短期的熱點。


國內也有一些走價值投資策略、長期收益也不錯的基金。

但即便是這樣的基金,能堅持持有5年以上的投資者,比例也只有0.4%上下。


明白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這或許是巴菲特、約翰博格等投資大師,反覆講投資原理的原因。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作者:銀行螺絲釘(轉載請獲本人授權,並註明作者與出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