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畝產可達6000斤,為什麼沒成為主糧?只因吃多了不易消化嗎?

科學探索菌 發佈 2024-04-28T23:18:11.049138+00:00

民以食為天,在有限的土地上種出更高產量的糧食,才能解決世界上所有人的溫飽問題,可至今世界上卻仍然有許多人吃不飽,特別是在非洲地區,部分極度貧窮的人仍長期飽受飢餓,營養不良。

由袁隆平等農業專家研究的超級雜交水稻,其最高產量平均每畝地也只能勉強超過2000斤,而人類目前種植的紅薯,每畝平均產量已經可以達到6000~8000斤。水稻、玉米、小麥是全球公認的三大主糧,其中玉米和小麥的平均畝產目前也已經能夠超過2000斤。


民以食為天,在有限的土地上種出更高產量的糧食,才能解決世界上所有人的溫飽問題,可至今世界上卻仍然有許多人吃不飽,特別是在非洲地區,部分極度貧窮的人仍長期飽受飢餓,營養不良。


紅薯的產量如此之高,比其他三種主糧高數倍,像玉米小麥那樣,用旱地種植就可以了。除此之外,紅薯的口感和味道也還不錯,可以生吃,是在饑荒時解決溫飽問題的重要糧食作物。


那為什麼紅薯沒有成為主糧呢?


紅薯過去又叫做番薯,在部分地區也被叫做地瓜或者紅苕,有些超市中賣的地瓜粉就是紅薯粉,地瓜干也是由紅薯製成的。此外,紅薯澱粉還可以製成紅薯粉條等副產品。


紅薯原產於美洲,在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後,經歐洲傳向了全球。紅薯進入我國是在明朝中後期,萬曆十年(1582年),陳益從安南(今越南)引進番薯,是我國引進紅薯的第一人,不過並沒有推廣開。十多年之後,福建人陳振龍又從呂宋(菲律賓)帶回了紅薯種,並上書官府推廣種植。


這些先輩雖然是偷偷帶回來的紅薯種,但行為卻很偉大,因為他們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明末的饑荒問題,也在此後的歲月中,讓不少人免於被餓死。


眾所周知,紅薯吃多了,胃裡容易脹氣,消化不良,這是因為紅薯中的纖維素比其他三種主糧高得多,這種東西在胃裡不容易被胃酸消化還會產生氣體,必須要排放出去才行。


小麥、玉米、水稻會成為主糧,是人類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所作出的選擇,並且它們不像紅薯那樣含有太高的纖維素,更容易消化吸收。紅薯之所以纖維素比較高,是因為它不是種子,而是塊莖。此外紅薯的蛋白含量也沒有其他三大主糧以及土豆高。


吃多了不容易消化,真的是紅薯不能成為主糧的原因嗎?


其實,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紅薯不易長時間存儲,這應該才是阻礙紅薯成為主糧的主要原因。


如果溫度太低,紅薯就會凍爛變質,將沒辦法食用。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些地區會將紅薯儲存在地窖中或者山洞中過冬,為此專門挖的洞還被叫做「苕洞」。不過就算如此,也很難讓紅薯儲存超過一年時間。


相較之下,小麥,玉米,水稻,在烈日下曬乾之後,含水率變得很低,就很容易儲存了,在乾燥的環境下儲存得當,放個兩三年也很難發霉變質,並不影響食用。


既然紅薯不容易儲存,那為什麼不將它曬乾呢?說實話,要將紅薯曬乾,必須將其切成小小的片狀或者塊狀,不然就算是7個烈日也很難將其完全曬乾。然而曬乾之後口感也會變差。


不容易長時間存儲,就意味著紅薯很難讓人們在乾旱等災荒年間渡過難關。


從歷史上來看,紅薯在我國確實有很長一段時間是作為主糧地位而存在的,只不過現在人們有了更高的追求,相比較於水稻、小麥、玉米而言,它很難在膳食上玩出花樣,特別是小麥粉可以做出各種各樣美味的麵食,紅薯就不行。紅薯自然而然從主糧的地位跌了下來,變成了和土豆一樣的存在,成為了副食。


在我國,作為主糧的實際上主要是水稻和小麥,其中南方產水稻,北方產小麥,至於玉米和紅薯,吃的人並不多,它們主要還是用來餵豬等家禽家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