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的數學和天文學貢獻

老伊先生談史 發佈 2024-04-28T23:31:38.232619+00:00

作者 胡翌霖 (清華大學助理教授)責編 許嘉芩 劉愈◆ ◆ ◆ ◆ ◆除了翻譯和保存,阿拉伯人也作出了不少獨創性的科學成就。首先必須提到馬蒙的宮廷數學家花拉子米(約780—850),他整理了印度數學,引入包括0在內的印度數字,引入了小數、分數和負數等。

作者 胡翌霖 (清華大學助理教授)

責編 許嘉芩 劉愈

◆ ◆ ◆ ◆ ◆

除了翻譯和保存,阿拉伯人也作出了不少獨創性的科學成就。

首先必須提到馬蒙的宮廷數學家花拉子米(約780—850),他整理了印度數學,引入包括0在內的印度數字,引入了小數、分數和負數等。他的另一部著作《還原和化簡的科學》更是影響深遠,其中還原(al-jabr)譯成拉丁文就成了今天的代數(algebra)一詞。雖然更早的亞歷山大城的丟番圖就被譽為代數之父,但花拉子米對歐洲科學的影響更加直接。

不過其實花拉子米的這本書並不含有方程和代數符號,即便是他自己引入的印度數字符號也很少使用,而是充斥著幾何圖形及其描述(見圖1),實質是用歐幾里得幾何學來解決我們現在所謂的代數問題(解方程)。

▲圖1 花拉子米《代數學》的一頁

比如說我們要解形如X2+bx=c的一元二次方程,花拉子米給出的一個方法如下(見圖2):

求解X2+10x=39,作一個邊長為x的正方形,然後從兩個方向分別延長出10/2,也就是5,就形成了兩個面積為5x的矩形,合起來就是10x,此時X2+10x就是那一個正方形和兩個矩形的面積,然後我們發現再補上一個邊長為5的正方形,就又構成了一個邊長為(x+5)的大正方形。那麼這個大正方形的面積應該是(39+5×5),也就是64,算出來邊長是8,所以就解出來x+5=8,x=3。當然我們現在知道這個方程還有一個負根是-13,但花拉子米從幾何學的視角看來沒有意義。

▲圖2

阿拉伯人在天文學方面也成果斐然,一方面阿拉伯人吸收了托勒密的《天文學大成》並讚譽為「偉大之至」,但另一方面阿拉伯人並未就此止步。他們承認托勒密體系的思路和技巧,但對其具體的模型和數據保留意見。阿拉伯人一方面通過天文觀測校正托勒密模型的參數,另一方面也在不斷改進新的行星模型,並且試圖化解托勒密體系與亞里士多德物理學的衝突。

例如,在13世紀的馬拉蓋學派(馬拉蓋位於伊朗北部,當時阿拉伯世界最大的天文台之一坐落於此)發展出一套幾何工具,稱為圖西雙輪(Tusi couple)(見圖3),用兩個圓的運動合成出一個往復的直線運動。稍後14世紀的伊本·沙提爾藉助圖西雙輪,建立出一套不再需要托勒密「勻速點」的行星模型(見圖4)。這一模型雖然仍是地心體系,但在數學上基本與哥白尼體系等價。科學史家沒有找到哥白尼引用馬拉蓋學派的證據,但很少有人會認為這只是單純的巧合。有科學史家評論道:「問題不是哥白尼是否了解馬拉蓋理論,而是何時、何地和以何種形式了解了馬拉蓋理論」。

▲圖3 世紀抄本中描繪的「圖西雙輪」

▲圖4 伊本·沙提爾的水星模型

在天文觀測方面,阿拉伯人建立了許多專業的天文台(如圖5),包括一個帶有觀測孔的穹頂,一座配套的圖書館,還有精密的觀測儀器和大量專職天文學家。例如在撒馬爾罕的天文台配有半徑40米的巨型六分儀,用以確定天體穿過子午線時的緯度。

▲圖5 撒馬爾罕天文台的巨型六分儀

阿拉伯人還發明或改良了星盤(圖6),這是一項在天文學、地理學、航海和占星等領域用途廣泛的觀測工具。

▲圖6 阿拉伯星盤(1067年)

阿拉伯天文學如此發達,以至於中國從元朝起專設回回司天監,供養穆斯林天文學家,引入阿拉伯天文學。明朝的欽天監仍然沿用元制,分別處理漢歷和回回曆,並引入阿拉伯人的數理方法,明朝的貝琳依據阿拉伯天文學編著出《七政推步》,推算日、月和五大行星,但托勒密體系的幾何模型在中國基本上都被置換為代數方法。

阿拉伯天文學的繁榮也許與其宗教需求有一定關係,伊斯蘭教要求在確定的時刻進行某些儀式,因此需要精確的時間和曆法測量。另外伊斯蘭教有朝向麥加進行朝拜的儀式,而在世界各地確定麥加的方位就成了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