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何沒有能統一三國?比之統一天下,曹操更關心怎麼當皇帝

減水書生 發佈 2024-04-29T00:01:05.324445+00:00

曹操有統一三國的實力,也有統一三國的能力。但相比統一三國,曹操更關心怎麼當皇帝。所以,赤壁之戰後,曹操的工作重心,由南征北戰變為勤修內政。

曹操有統一三國的實力,也有統一三國的能力。

但相比統一三國,曹操更關心怎麼當皇帝。

所以,赤壁之戰後,曹操的工作重心,由南征北戰變為勤修內政。而勤修內政的中心工作,就是給自己升官。

赤壁之戰前,曹操廢除東漢三公制,恢復秦漢丞相制,然後自己當了丞相。丞相已經是最大的官。但要篡位,還是太小。

公元212年,曹操被准許「參拜不名、劍履上殿」。這是西漢相國蕭何的待遇。相比丞相,這就往前進了一步。

公元213年,曹操被冊封魏公,加九錫、建魏國。曹操的魏國定都鄴城,有十郡之地,而且還能任命丞相、太尉、大將軍等百官。

丞相府,只能設置十三曹;但魏公,則可以設置百官。在當時,魏公曹操的百官才叫百官,獻帝劉協的百官都是擺設。

所以,曹操的魏國,名為魏國卻實為魏朝,真正主宰北方天下的是鄴城的魏國朝廷;獻帝的東漢,名為漢朝卻實為許國,除了給曹操封官,就是對孫權、劉備發號施令,關鍵還不管用。

特別是加九錫。

這基本就是篡位當皇帝的必要但不充分條件。王莽篡位之前,就先加了九錫。在中國古代,歷史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當下的選擇要從歷史中尋找依據。歷史上有人這麼幹過,那當下就可以這麼做。

公元216年,曹操被冊封魏王,位在諸侯王之上,可以奏事不臣、受詔不拜,而且能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去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

這套操作下來,老百姓根本搞不清是曹操出門祭祀還是皇帝出門祭祀。

但這還沒完,魏王曹操的宗廟、祖、臘皆如漢制。你漢獻帝怎麼祭祀祖宗,我魏王曹操就怎麼祭祀祖宗。

除了祖宗,還有子孫。

魏王曹操的王子們直接晉級列侯。漢獻帝的兒子能封王,魏王曹操兒子不能封王,但能封列侯。

這一點,曹操不如漢獻帝。

但也實在沒法繼續僭越了。即便位在諸侯王之上,但曹操仍舊是魏王,他怎麼也不能讓兒子跟自己平起平坐。

這時候,曹操雖非天子,卻已有天子之實。

公元217年,曹操繼續變本加厲,可佩戴十二旒王冕,能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你不用搞懂這些禮儀具體是啥,只需要知道它們都是天子才能享用的就行。天子的冕冠,前後各懸十二條玉串,這就是十二旒。本來只有漢獻帝才能戴的帽子,現在曹操也能戴。

說了這麼多,那與曹操能不能統一三國有啥關係?

關係就是孰輕孰重。這直接決定了曹操關注什麼、爭取什麼以及做了什麼。

曹操主要關注鞏固內部。只有內部鞏固,他才能當上皇帝。只要當上皇帝,那能不能統一三國,完全不重要。

晉元帝司馬睿南渡過江,對江東代表顧榮感慨到:寄人國土,心常懷慚。意思是被迫流亡到你們的國土上,我真是慚愧到無地自容。

魏晉時人壓根沒把南方之地放在眼裡,那就是一片充滿魔幻現實主義的化外世界,你統一它幹嘛?

曹操問裴潛:你曾跟劉備共事,那你覺得劉備咋樣?裴潛的回答是:使居中國,能亂人,不能為治;若乘邊守險,足為一方之主。

這個評價要多刻薄有多刻薄。但後來劉備入主益州,而實際就應了裴潛的話,乘邊守險足為一方之主。這不挺好嗎?曹操也就沒必要惦記四川。

公元215年,曹操搶先拿下漢中。「若無漢中,則無蜀矣」。這之後,曹操應該怎麼做?

再接再厲,拿下益州。司馬懿就是這麼建議的。但曹操則反問一句: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耶?

然後,他就回家了。再然後就是公元216年,曹操當了魏王。

如果一股腦幹到成都,那還有什麼三國鼎立?但是,曹操根本不在意三國與否,而只在意魏王與否。

公元217年春,曹操親征濡須口,這是第二次濡須口之戰。第一次打了個平手,這一次打到孫權請降。既然勝了,那能不能再接再厲一把,直接平推江東?要知道,後兩次濡須口之戰,曹魏可都打輸了。所以,這一次非常關鍵。

但是,也沒有。

曹操立即接受孫權投降,然後直接回家。這一年十月,曹操戴上了漢獻帝賜予的十二旒王冕。這頂帽子,比江東重要太多。

所以,曹操的關注不是統一三國,自然也就沒能統一三國。

那麼,曹操為啥仍舊沒有走到篡位這一步?

其實,當時條件已經非常成熟。曾經的心腹謀臣荀彧,同時也是曹操篡位路上的最大絆腳石,在公元212年就死了。

荀彧雖死,但荀彧家族仍舊與曹操暗通款曲,並逐漸結成利益共同體。隨著內部逐漸鞏固,很多世家大族都跟曹操形成了利益同盟:大家一榮俱榮、一辱俱辱。

但是,曹操還是擔心。

一是因為曹操的觀念非常保守。

這主要是因為前車之鑑太慘烈。董卓也就換個皇帝,然後就被整個天下的郡守州牧追著打。董卓實在累了、慫了、不想打了,然後躲到關中不玩了。但這還不行,最後還是被搞死。袁術這傢伙屬於腦子不清醒一流,蠢勁兒上來啥都敢干。他硬是拿著一塊石頭給自己封了皇帝。但隨後,立即體會了一把啥叫眾叛親離。

曹操擔心這些悲劇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篡位受禪、當了皇帝,然後手下的封疆大吏們全都造反,這種可能有沒有?

不管有沒有,曹操都不敢賭,最後也就只能認了。

二是因為曹操的人設非常之差。

曹操的出身不好。純從道德名聲論,他比劉備和孫權都差。劉備頂著漢室宗親的名號,只要實力允許,那就會特別好混。孫權雖然出身寒族,但也算世為郡吏。祖上當的官,確實不大,但沒啥道德負擔。曹操他們家真心有錢,卻頂著閹黨的名聲。「親賢臣,遠小人」,老曹家妥妥的小人一流。

所以,曹操雖然是個有錢的土老闆,但就是羨慕那些藤校畢業生。羨慕可以親近,但也可以恨。羨慕了,還能擠進士族圈子,那就可以親近;羨慕了,卻肯定擠不進去,那就只剩下恨了。所以,曹操才會唯才是舉。這是對士族相當不友好的政策。

你曹操把當時有實力的人都給得罪光了,然後還怎麼好意思讓人家支持你?

觀念保守所以不敢去賭,人設太差所以不好意思,篡位當皇帝這事,也就只能一直等、一直拖。

當孫權勸他稱帝的時候,曹操不是高興的不得了,而是恐懼的不得了。「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孫權這傢伙太壞,這是準備把我放在爐火上燒啊。

對於孫權這個舉動,曹操的謀臣們卻有相反的看法,認為這就是個機會。於是,趁機勸說曹操趕緊稱帝算了。曹操當了皇帝,謀臣們就可以由幕府謀臣晉級為國家大臣。所以,這夥人比曹操積極。

但曹操還是不敢。

最後只能留下一句: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改朝換代當皇帝這事,還是留給兒子曹丕去做吧,自己只能當個周文王。

所以,曹操也就不可能統一三國了,有實力、有能力,但他沒這心。

至於曹魏立國之後,可能仍舊有實力,卻沒了能力。而至於司馬懿父子三人,則肯定要重蹈一遍曹操的歷程。司馬父子完全沒統一的心思,跟曹操一樣,滿腦子都是篡位當皇帝。

所以,統一三國這事就還要往後一直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