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鐘表能賣給乾隆皇帝?

古月考古論史 發佈 2024-04-29T00:04:07.029160+00:00

從17世紀到18世紀,英國和法國不只在歐洲對戰,也在世界範圍內進行殖民地和商業利益的爭奪,特別是收割來自東方的財富。

從17世紀到18世紀,英國和法國不只在歐洲對戰,也在世界範圍內進行殖民地和商業利益的爭奪,特別是收割來自東方的財富。

最明顯的一點,就是英國和法國都開了一家「東印度公司」。英國的這家開得早一些,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就成立了,等到64年後路易十四下令開辦自己的東印度公司時,英國人早就在印度紮下根了。

在18世紀中期,英國和法國還在印度打了三次卡那提克戰爭,最終結果是法國人一度被迫從印度撤走,連經營多年的根據地都被英軍占領。

相比之下,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生意在亞洲越做越大,不僅深耕印度,也把生意做到了中國,早在明崇禎十年(1637),東印度公司的商船就從廣州拉走了112磅(約50公斤)茶葉,此後茶葉也成了中英貿易的重要物資。

1670年英王甚至以立法的形式授予英國東印度公司極大的權力,占地、鑄錢、募兵、宣戰、斷案都可以「自行其是」,從而使之成為大英帝國在東方的一個「超級藩鎮」。這一年是康熙九年,據《清通鑑》記載,此時的英國東印度公司還和鄭氏政權達成協議,允許英國商船到中國的廈門和台灣從事貿易商務。

康熙二十三年(1684)開放海禁之後,廣州十三行逐漸成為大清對外貿易的唯一窗口。在出口茶葉、絲綢、陶瓷等物資的同時,也進口了不少新奇玩意兒和「奢侈品」,西洋的鐘表自然也是其中之一。這些好東西都流進了清朝宮廷和官宦豪紳家裡,而其中最重要的買主不是別人,正是乾隆皇帝。

01

西洋鍾成了中國皇帝的心頭好

作為一個有著數千年文明史的國家,中國人開發計時器的歷史可以說源遠流長。從最早的日晷,到漢代張衡的渾天儀,一直有集天文觀測、演示和報時於一體的特點,並且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北宋時期蘇頌主持製造的水運儀象台更是水鐘的登峰造極之作。

不過中國人與西方機械鐘錶的相遇,還要等到16世紀中期才開始,這時西方傳教士開始來到中國活動。傳教士們為了和中國的官員搞好關係,不少都把新奇的西洋鐘錶作為「敲門磚」。

比如,義大利耶穌會士羅明堅就是送禮的高手。明萬曆九年(1581)他到廣州的時候,就送給總兵黃應甲一塊機械錶,這件事情還被同事利瑪竇拿小本本記了下來,說這是一種「用許多小金屬齒輪安裝成套的計時工具」。

第二年羅明堅「得寸進尺」,在肇慶府向兩廣總督陳瑞獻上了包括自鳴鐘在內的貴重禮物,為了方便總督大人使用,他不僅把錶盤的阿拉伯數字換成漢字,還把鐘錶改成按十二時辰報時,「正午一擊,初未二擊,以至初子十二擊」,可謂極其用心了。陳瑞也收禮辦事,當起了羅明堅在當地傳教的「保護傘」。

羅明堅甚至還給同事們寫了攻略,告訴他們送禮就要送鐘錶,而且最好是一座「裝潢豪華且體積大的鐘表」再配一隻「小型的、可每點鐘報時」的小表。

而傳教士們把鐘錶送進皇宮的夢想,終於在1601年由利瑪竇實現了。這年是萬曆二十九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的第二年,利瑪竇向萬曆皇帝進呈了禮物,其中就包括前文提到的《坤輿萬國全圖》,而皇帝對兩座自鳴鐘尤其感興趣。

據說其中一座樓式自鳴鐘的高度甚至超過了內殿的房頂,萬曆帝為此專門在御花園建造了一座鐘樓來擺放。另外一座台式自鳴鐘則被皇帝放在自己的寢宮,只為每天聽報時,還叫四個太監和利瑪竇學習鐘錶知識。據利瑪竇記載,有次太后叫皇帝把這座鐘給她送過去看看,萬曆怕她借了不還,還故意不給鐘上發條,果不其然,這座鐘很快又被送了回來。

明清交替之後,歐洲客商、使節與中國之間的往來更加頻繁,也經常攜帶歐式懷表、自鳴鐘等來到中國。清朝入主中原後的幾代皇帝,都和自鳴鐘「交情匪淺」。順治皇帝就很有時間觀念,「得一小自鳴鐘以驗時刻,不離左右」,而他的兒子康熙皇帝就更愛鐘錶了。

在記錄康熙訓子之言的《庭訓格言》裡有記載康熙說自己小時候拿自鳴鐘當玩具,為了顯示勤政,還寫詩說自己早上起得特別早,一邊等著鍾報時,一邊問奏章怎麼還沒來。康熙皇帝還在端凝殿南邊建了自鳴鐘處,專門存放、研究自鳴鐘。雍正帝也在諸多貢品里獨愛鐘錶,曾寫詩說「珍奇爭貢獻,鐘錶極精工」。

當時,進口的西洋鐘錶以英國產品居多,其次是法國、瑞士等國家的產品。如今,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中外鐘錶仍有1500餘件,而對這些收藏貢獻最多的,毫無疑問是「大清第一鐘錶玩家」—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


02

大清第一鐘錶玩家

愛新覺羅·弘曆生於1711年,當時法王路易十四和英女王安妮的統治都進入了尾聲,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也打了整整10年,英法兩國在這年簽訂了初步和平條約。3年後,英國議會通過了《經度法案》。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為長壽的皇帝,乾隆1799年駕崩的時候,歐洲依然因為法國打成一鍋粥,這年英國參與了第二次反法同盟,而剛從埃及趕回國的拿破崙正準備策劃霧月政變。

但對於乾隆皇帝來說,歐洲只是一個遙遠的概念。不過他倒是和大自己一歲的路易十五有些交集,後者曾送給他一張壁毯,被放在了圓明園的遠瀛觀;而他之所以想修大水法,也是因為對從傳教士那裡看到的凡爾賽宮噴水池莫名心動。

有趣的是,乾隆皇帝的一生還恰巧與西方鐘錶大發展的時代完美平行,無論是瑞士制表因宗教戰爭興起還是英法經度之戰,都完整地發生在他生活的年代。

乾隆登基的1735年,賈汗-雅克·寶珀在汝拉山區的小鎮上註冊了自己的品牌;發兵出征準噶爾的1755年,江詩丹頓的創始人讓-馬克·瓦舍龍成為日內瓦「閣樓工匠」的一員;平定大小和卓之亂的1759年,約翰·哈里森做出了H4航海鍾;下旨編纂《四庫全書》的1772年,庫克船長攜帶航海鍾探索太平洋……

乾隆可能想不到,洋人們之所以能遠渡重洋給自己送來奇異精巧的鐘表,是因為背後發生了這麼多故事,但這並不妨礙他享受紅利,搖身一變成為18世紀中國大地上最厲害的鐘表收藏家。乾隆皇帝收藏鐘錶有三個明顯的特點。

其一是數量多,經常一年就收上百件。有記載稱,光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他的各處宮殿行宮鐘錶陳設就多達286件,而乾隆四十九年(1784)兩廣總督與粵海關監督等累計進貢鐘錶也多達130件。據不完全統計,終乾隆一朝,進貢的鐘表大約有2700件,其中大部分都是英國鍾。從平時居住的養心殿,到度假避暑的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他所到之處幾乎必有鐘錶作為裝點。

其二是來源廣。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除了國外使團不遠萬里來送禮,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廣東、福建官員,也會定期尋覓西洋鐘錶向皇帝大獻殷勤。其中最厲害的一位名叫海存,是原粵海關監督德魁的兒子,乾隆四十三年(1778)他一口氣進貢了63件鐘表,結果被照單全收。除了收禮,乾隆皇帝也會派人幫他買鐘錶,而且每年採買支出不小,像1793年一年的採購費就高達十萬兩白銀,甚至還會找西方定製。

其三是很懂表。每次官員進貢,都會變成他的鐘表鑑賞大會,不滿意的時候還會指斥「樣款形式俱不好」「粗糙洋鐘不必呈進」。而且光靠進貢採買已經滿足不了乾隆的需求,他開辦做鍾處,出品了眾多「御製鍾」,還招募了不少外國傳教士和工匠,儼然在宮裡搞了個制表廠。他甚至在養心殿長春書屋寢宮床的床頂上墜一根繩子,號稱「拉鍾線」,顧名思義,只要一拉繩子,隔壁連通的鐘表就會報時。由此可見,乾隆已經是玩轉「問表」的頂級玩家了。

乾隆的奢華做派與好大喜功,和遠在歐洲的前輩路易十四不相上下。兩個人在鐘錶上的審美也相當一致,都喜歡奢華繁複、奇技淫巧,各種機械裝飾要像變戲法一樣。

比如乾隆有一座愛不釋手的「寫字人鍾」,是英國鐘錶匠蒂莫西·威廉森和瑞士制表商雅克德羅聯手打造的。該鐘共有四層樓閣,高2.3米,內部暗藏很多機關。最頂層是一個金燦燦的圓亭,圓亭內側有兩個金人手舉一圓筒做舞蹈狀,啟動後,二人可以旋身拉開距離,將圓筒拉開,上書「萬壽無疆」四字。從下往上第二層是鐘錶的正常計時部分,有一個非常復古的羅馬錶盤。第三層有一個敲鐘人,每當時間報完3、6、9、12時後,敲鐘人便會微微側身,敲打面前的鐘碗奏出樂曲。在鐘錶的最底層,周邊環繞著亭台護欄和邊角獸,在中間端坐著一位歐洲相貌的機械人,一手扶案,一手銅鍍金寫字人鍾北京故宮鐘錶館藏彩漆描金自開門群仙握筆做提筆狀,每當上鏈後啟動裝置,這位機械人便可以在面前的紙上寫下「八方向化,九土來王」八個漢字,寫字時頭還會隨之擺動,引得乾隆皇帝甚是驚喜。


而乾隆養在身邊的外國鐘錶匠,也都要為他的喜好服務。有人為他做出「能走三四十步的一獅一虎」,有人為他做了「兩個捧著花瓶走路的機器人」。受命做這個「走路機器人」的法國人汪達洪就寫道,「我雖然是以鐘錶師的身份被召入京,但不過是個機器匠罷了。皇帝需要的其實是奇巧機器,而非鐘錶」,一不小心說了大實話。

雖說歐洲的鐘表商們把皇帝的喜好穩穩拿捏,但也有人因為過於耿直而吃虧。比如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來華的英國特使馬戛爾尼,除了在不跪皇帝這件事上耿直,他帶的禮物也很「實際」,如前膛槍、望遠鏡、地球儀,以及一座「天文地理音樂鍾」。馬戛爾尼覺得這座鐘彰顯了英國的現代化,但乾隆卻對此並不感興趣。

後來有人告訴馬戛爾尼,乾隆皇帝對鐘錶的口味已經被各種奇巧機器「養」得很刁鑽。有了寫字人鍾,哪裡還看得上這素麵朝天的天文鐘。據說馬戛爾尼很快也學機靈了,在乾隆大壽時送了一塊鑲嵌鑽石的金表,不過在乾隆看來,應該還是不過爾爾吧。

03

把大玩具賣給皇帝

如果在瑞士的諸多腕錶品牌中,找一個和中國最有淵源、把乾隆皇帝的喜好拿捏得最準的,那麼雅克德羅可以說當仁不讓。雅克德羅的創始人皮埃爾·雅克-德羅(Pierre Jaquet-Droz)是個瑞士人,1721年出生在制表重鎮拉紹德封。在家族長輩的薰陶下,他對鐘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且不拘泥於做表,更喜歡把自動玩偶等精密機械裝置融合到鐘錶中。

1758年,在紐沙泰爾總督的支持下,37歲的雅克-德羅特製了一輛馬車,帶了6座鐘,前往西班牙覲見國王費爾南多六世。雅克-德羅的到來在貴族圈子裡引起了轟動,很快6座鐘全部售出,收穫了2000枚金幣和更多訂單的雅克-德羅一夜暴富。有錢之後,他看準了王公貴族們的獵奇心理,在兒子和養子的幫助下,開始大力研發自動玩偶。

1775年,雅克-德羅在巴黎給路易十六和瑪麗·安托瓦內特王后展示了三尊類人自動玩偶:作家、畫家、音樂家。其中音樂家是一個演奏管風琴的女性人偶,通過用手指按下琴鍵來奏出音樂;畫家是一個小孩的樣子,能畫出四種不同的圖像;作家是最複雜的一個,手持鵝毛筆蘸著墨水能夠寫出長長的文字,眼睛還會跟著正在書寫的文字移動。這三件作品在當時歐洲的上流圈一炮而紅,後來兩次回訪巴黎展出,還去了倫敦、里昂等城市。

雖說雅克-德羅成名是在法國,但真想把生意做大,還得靠英國人。1763年,英國在七年戰爭中戰勝了法國,在北美和印度收割了大片法屬殖民地;之後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第一次工業革命方興未艾,倫敦也成為當時的世界工業和貿易中心。

雅克-德羅不只在倫敦辦了工廠,還希望依靠英國人的貿易渠道把自家的鐘表賣到東方的宮廷。於是在1783年,雅克-德羅在倫敦表廠和英國經銷商詹姆斯·考克斯(James Cox)建立了聯繫。

詹姆斯·考克斯1723年生於倫敦,比雅克-德羅小兩歲。考克斯15歲便開始學徒生涯,他的老師是一名金匠兼玩具商。受其影響,22歲出師後,考克斯也開設了自己的店鋪。

1760年左右,考克斯開始製作鐘錶和自動機械玩偶,比較知名的作品包括一台由大氣壓力驅動的鐘表(考克斯聲稱它是個永動機),還有大型自動機械孔雀鍾,裡面有三隻真鳥大小的機械鳥,後來賣給了葉卡捷琳娜大帝,目前收藏在冬宮。

但他的主要市場還是遠東,特別是中國、印度等地區。考克斯曾經向乾隆皇帝進獻了兩台自動機械玩偶鍾,並因此受到喜愛,乾隆甚至曾經買下過他的整船貨物。而他對中國的出口,甚至一度幫英國平衡了貿易逆差。到18世紀70年代初期,考克斯的工廠已經達到800~1000名工人的規模,而當時雅克-德羅才剛到倫敦辦廠。

1778年,受到英國政府針對中國的出口禁令影響,考克斯家族遭遇資金困難而破產。1782年,考克斯讓兒子來到廣州開設商鋪,結果起死回生,成功轉型成為18世紀下半葉中國市場銷量最高的英國鐘錶商。

當時雅克-德羅在歐洲已經成名多年,兩家的合作可以說是雙贏。經過接洽,考克斯在廣州代理了雅克-德羅作品的銷售,10年間進口了600多件,包括懷表、帶音樂裝置的鼻煙盒表、香水瓶表等等,而目前北京故宮一共收藏了13件雅克-德羅的鐘表作品。

其中最厲害的,就是賣給乾隆皇帝的一座鳥籠鍾。

這座鐘今天還收藏在故宮鐘錶館,正式名稱叫「銅鍍金轉花自鳴過枝雀籠鍾」,據描述「機器啟動,小鳥左右轉身,展翅擺尾,在兩橫杆上往返跳躍,並發出抑揚不同的鳴叫聲。隨著樂曲聲,籠內圓筒開啟,內有水法轉動,酷似瀑布,頂端的寶星花交錯旋轉,光芒四射」。

今天雅克德羅品牌的制表工坊里還收藏著另一款鳥籠鍾。猶記得金色的鳥籠中有數隻惟妙惟肖的小鳥,扭動開關,玻璃雕刻模擬的水柱緩緩旋轉,就像清泉直下,而小鳥還會震動翅膀、開口發出嘰嘰喳喳的叫聲,其精巧絕妙真的讓人嘆為觀止。據說還有一座鳥籠鍾已經被杜拜的富豪收藏了。

1799年2月7日,乾隆皇帝崩於養心殿,終年虛歲89歲。沒過幾天,嘉慶皇帝便下召賜死了乾隆的寵臣和珅,並抄了他的家。據野史記載,查抄的家產中還包括「大自鳴鐘十九座,小自鳴鐘十九座,洋表一百餘個」,也不知有多少是乾隆賞賜的,而老皇帝的死也帶走了中國宮廷鐘錶與中西鐘錶貿易最為繁盛的歲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