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森球!來自1480光年外的高等文明,如果給我們發消息,要回復嗎

山人阿努 發佈 2024-04-29T00:32:37.241386+00:00

在天文學中有一種確定行星大小的方法,叫做凌日法,就是當有行星在恆星的前面通過的時候,恆星由於被遮擋,就會導致恆星的亮度發生細微的變化,通過光度下降了多少,我們就可以判斷這個行星的大小,就類似於我們太陽系的水星凌日、金星凌日這種,一般行星都是按照一定的周期在圍著恆星公轉的,所以這個恆星的亮度變化肯定也是有周期的。

2015年9月,NASA的克卜勒望遠鏡在天鵝座方向,發現了一顆非常詭異的恆星!有多詭異呢?科學家一度懷疑這顆恆星就是高等文明存在的證據。當時發現這顆恆星的科學家呢,是個女的名字叫塔比,所以就把這顆恆星命名為塔比星


這顆恆星距離我們1480光年,在天鵝座方向,之所以說這顆恆星詭異呢,是因為他的亮度變化非常的奇怪。在天文學中有一種確定行星大小的方法,叫做凌日法,就是當有行星在恆星的前面通過的時候,恆星由於被遮擋,就會導致恆星的亮度發生細微的變化,通過光度下降了多少,我們就可以判斷這個行星的大小,就類似於我們太陽系的水星凌日、金星凌日這種,一般行星都是按照一定的周期在圍著恆星公轉的,所以這個恆星的亮度變化肯定也是有周期的。但是這個塔比星的亮度變化就完全沒有規律,不管是亮度還是周期都沒人任何規律,簡直太詭異了,就是到目前為止只發現了這麼一個。

一開始的時候NASA甚至懷疑是望遠鏡壞了,但是經過檢查發現,克卜勒望遠鏡沒有任何問題,就在這個檢查的過程中,對比了一下這顆星以前的觀測數據,結果發現了更加詭異的事情,就是2011年3月5號的時候,這顆星的亮度突然降低了15%,2013年的2月28號和4月27號,這顆恆星的亮度突然降低了22%!22%什麼概念,相當於我們太陽系的亮度突然降低了1/5還要多,這就絕對不是簡單的行星遮擋引起的了。因為行星遮擋導致的亮度降低其實是微乎其微的,就拿太陽系舉個例子,地球經過太陽的時候,太陽的亮度只會降低0.01%,而太陽系最大的行星木星,直徑大概是太陽的十分之一,最多也只會導致太陽的亮度降低1%,他這個降低了22%!


如果遮擋這顆恆星的天體是一顆行星的話,至少得是這顆恆星直徑的25%以上,這就奇怪了,如果一顆行星達到這樣的大小的話,就會由於核心壓力過大而發生核聚變,然後就會發光,但是遮擋恆星的這個東西卻不發光,就很奇怪,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個東西絕對不是一顆普通的行星。

科學家當時給出了這麼幾種解釋:

第一種叫塵埃說,就是說這不是一個行星,而是一些星際塵埃遮擋住了這顆恆星的光線,太牽強了,宇宙空間裡怎麼可能會有這麼大一堆星際塵埃呢?就算是星際塵埃,他這個運行的周期也太不規律了。

第二種叫宇宙彗星群說,就是跟塵埃說類似,但不是塵埃而是大量的彗星,後來也被推翻了。

第三種叫小行星撞擊說,但是小行星撞擊的話,肯定是要有一個過程的,他這個亮度變化的時間,一看就不可能是小行星撞擊,變化的太快了!


那麼科學家最終根據反推法給出了一個結論,就是這顆恆星所在的這個星系裡面有一顆比木星還要大五倍的行星,不能再大了,再大就變成恆星了,而且還得帶有一個由小行星群組成的行星環,這樣一個行星在經過恆星的時候就會造成恆星亮度降低22%,但是這樣還是解釋不了一件事就是它這個變化是無規律的變化,就好像是有人在操控一樣。

因此,就有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就是這顆恆星的外面有一個戴森球,戴森球是一個人造物,如果是一個人造物的話,就可以進行人為控制他的位置,也就可以解釋剛才那個恆星無規律的亮度變化的問題了,而且你別說遮擋22%了,就算遮擋100%也是有可能的。


好,終於進入我們今天的正題了,戴森球其實前兩天我們剛剛講過,2級宇宙文明的標誌就是利用戴森球獲取所在星系的恆星的能量。當然2級文明到目前為止,還只是科學家的假想,包括戴森球,也只是美國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提出的一種假想,戴森還有個身份就是他曾經是愛因斯坦的副手,2020年才剛剛去世,享年96歲,為整個物理學界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我發現物理學家都很長壽,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

戴森的這種假想是這樣的,他認為,其實像地球這樣的行星蘊含的能量是非常有限的,在一個星系裡面,絕大部分的能源都來自於恆星的輻射,而這部分能源絕大部分都被浪費掉了,就拿太陽系來說,八大行星收到的太陽能量加起來,也只占了太陽總能量的十億分之一。


而我們要想利用恆星的能源,就需要一個巨大的球狀結構把這顆恆星包裹住,儘可能多的吸取恆星輻射的能量,這樣才可以長期保持文明的發展。不然的話,地球的能源就這麼多,而人類文明的發展又需要越來越多的能源來維持,如果人類文明持續的時間足夠長的話,就必須考慮建造一個戴森球這樣的結構,來滿足文明發展的需求。我們之前講的2級文明和3級文明,其實都是在戴森球這個假想的基礎之上總結出來的,2級文明就是利用本星系的恆星能源,而3級文明就不限制在本星系了,就可以任意使用宇宙中所有恆星的能量了。

但是,仔細想想的話,其實戴森球的確有點不切實際,我們之前說過一般星系中,恆星都會占據絕大部分的質量,比方說我們太陽系中,太陽的質量就占了99.86%,就算是我們把剩下的0.14%全部用來建造戴森球,也無法完成。因為這個球實在是太大了,直徑在2億公里以上,如果為了建造這樣一個戴森球需要拆掉所有的行星的話,就沒有什麼意義了。連家都沒有了,要這些能量還有什麼用?

於是,實際上的戴森球有四種方案:


第一種叫做戴森環。也就是把一系列的恆星能量收集器首尾相接,排成一個圓環,因為材料不夠嘛,所以就只能做一個環出來,軌道半徑為1個天文單位,也就是1AU,AU就是地球到太陽的距離,也就是相當於在地球軌道上建這麼一個收集能量的環,這樣的結構可以利用恆星能量的1%,雖然只有1%,但是也已經相當驚人了!


第二種方案叫做戴森雲。戴森雲的話,就不是一個環了,而是非常多的獨立的環,而且這些環不在同一個軌道上,因為根據軌道力學,這個戴森雲的軌道運行會非常複雜,如果都在同一個軌道上的話,就容易出現擠壓變形的情況。另外製造這樣的結構的話,所有的行星上的物質將被使用殆盡,人們只能搬到這些戴森雲上居住,到時候這個結構上面將會建造供人類居住所有的相關設施。那麼這個結構利用恆星的能量就由組成他的這些收集器的數量來決定了,理論上是可以達到100%的。


第三種方案叫做戴森殼。這個戴森殼其實是一個小說裡面提到的,這部小說叫做《圓環世界》,作者是美國科幻作家拉瑞·尼文,小說中的描述是:一個獨特的堅固的環繞太陽的物質殼體。其實就像一個雞蛋殼一樣把太陽包在裡面,而太陽就是雞蛋黃,這個戴森殼就可以100%的吸收太陽的能量,同樣到時候人類也需要居住在這個戴森殼的內壁上,如果這個戴森殼的半徑也是1個天文單位的話,那麼整個內壁的表面積,將是地球表面積的55億倍!

到那個時候,人們不只是能源得到了解決,就連居住空間都變大了。小說中描述,那個時候人們居住的地方叫做尼文環,因為小說的作者就叫尼文,這個尼文環呢是建在這個戴森殼的內壁上的,通過旋轉來模擬地球上的重力,人類在上面住著也比較舒適,而且可以自行控制白天黑夜,很有意思,建議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小說,其實包括劉慈欣的《三體》裡面也有關於尼文環的描述。


好,第四種叫做戴森泡。個人認為這種結構更加切合實際,因為跟其他的都不一樣,其他的都是環繞軌道的方式,而這個戴森泡是許多獨立的結構組成的,這些獨立的結構叫做太陽帆衛星,這些衛星又被稱為太空殖民地!所以,在這些衛星上面也是可以住人的,而且各自都是獨立存在的,如果我們可以製造出足夠數量的太陽帆衛星的話,理論上我們也是可以獲取太陽100% 的能量的。並且沒有了環狀結構的束縛,就像是被太陽潮汐鎖定的衛星一樣一直是一個面朝向太陽,這種結構實施起來相對來說要簡單的多。

另外還有一些其他的結構,比方說戴森網格,就像是給太陽罩上了一個漁網一樣,或者說給太陽織一件鏤空的毛衣,想法不錯,但是可行性不高。

那麼我們說了這麼多戴森球,我們再回到一開始說的這顆恆星,遮擋這顆恆星的東西到底是不是一個戴森球呢?後來2021年的5月17號,自然雜誌上刊登了一篇論文,論文中說我們中國四川的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從天鵝座方向,就是這顆恆星的方向,接受到了530段超強宇宙射線,這個宇宙射線有多強呢?這是人類觀測到的最強的宇宙射線,就有點類似於《三體》中葉文潔在紅岸基地監聽宇宙射線一樣,平時監測到的都是一些比較弱的雜音,突然一下增強了,就好像有人突然跟你說了句話一樣。


而且這個宇宙射線裡面還有光子,這就說明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宇宙射線,而是一道雷射,光子不帶電荷,所以不會被磁場所吸引,這就更奇怪了,就相當於一股雷射直挺挺的打在了地球上,這顆恆星我們一開始說了,距離我們1400光年,能這麼精準的照到地球上,就稍微偏一點點都不可能照到地球上。難道就這麼巧嗎?這個光不管是強度還是方向,都非常的不自然,人類目前也不具備發射這種雷射信號的能力。

所以科學家就懷疑,這顆恆星附近一定有高等文明的存在,而且這些宇宙射線中包含著他們的某些信息,只是我們還沒能解讀出來,如果哪天解讀出來的話,就說明天鵝座那個方向上真的有高等文明的存在,而戴森球也就是真實存在的了。

最後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解讀出來對面說不要回答!不要回答!!如果是你的話,你會不會回答呢?相信知識的力量,我是山人阿努,我們下期再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