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趣話;話說張家口通橋——兼說宣府廣惠橋

張垣文化 發佈 2024-04-29T01:43:20.715353+00:00

文史趣話話說通橋——兼說宣府廣惠橋明萬曆二十八年建成的通橋(普渡橋),照片拍攝於民國初年楊潤平明萬曆二十六年,辛丑,公元1600年。北京西北的宣府鎮有兩座大石橋同年竣工。一座是宣府鎮城南的洋河廣惠橋,另一座是張家口堡東的清水河通橋(普渡橋)。

文史趣話

話說通橋

——兼說宣府廣惠橋

明萬曆二十八年建成的通橋(普渡橋),照片拍攝於民國初年

楊潤平

明萬曆二十六年,辛丑,公元1600年。北京西北的宣府鎮有兩座大石橋同年竣工。一座是宣府鎮城南的洋河廣惠橋,另一座是張家口堡東的清水河通橋(普渡橋)。

這兩座橋改善了宣府鎮的交通面貌,對軍事建設和經濟發展有巨大推進作用。其橋樑工程之艱難,規模之宏大,堅固壯麗,與300多年前的北京盧溝橋有一比。應屬歸入中國橋樑建造歷史的重大事件。

明朝宣府鎮設在萬全都司地。「其地東據黑山,南距紫荊關,西接枳兒嶺,北距西高山,東南距居庸關,西南盡順聖川,西北跨德勝口距野狐嶺,東北據獨石。廣四百七十里,袤八百六十五里。」大體上是今張家口市的中部和南部。

山川糾紛錯落。太行山脈最北端,燕山山脈最西端,陰山山脈東端,在這裡相逢扭結。河流有洋河、桑乾河、白河、閃電河等。河流沖刷沉積,形成串珠狀分布的山間盆地。特殊地勢造成河流的特點,平時水量較少甚至乾涸,雨季洪水爆發,水流量百倍千倍增加,交通斷絕,人亡貨損,往往造成不可預料的災害。

洋河在永定河上游,全長118公里,流經宣府鎮城南。枯水期,河床裸露,流量最小不足0.1秒立方米;汛期最大流量可達1300秒立方米。汛期徑流量占全年的80%。洋河之險在於河砂厚積,河床不穩。枯水季沙塵隨風飄蕩,洪汛期細砂隨波逐流,水質渾濁如同黃河。

清水河是洋河的重要支流,河長99公里。流水又高向低落差達,徑流量季節變化顯著。最小流量僅0.2秒立方米,汛期流量最高達2330秒立方米。洪水滔天,沖刷堤岸,橫掃村莊街市,是張家口人難以抹去的噩夢。

宣府鎮、張家口等地軍民久有修建橋樑,化河險為通途的夙願。可惜沒有安定發展環境,缺少必要的經濟基礎,工程艱險施工技術幾乎無先例。宣府鎮在洋河上做過些嘗試,木橋、土橋、舟楫相連的浮橋,都難以長久。洪水一來,所有努力頃刻化為烏有。張家口清水河上所謂的橋,不過是枯水季的簡易小橋,每年重建,洪水到來一掃光。

隆慶五年(1571),明朝與北方蒙古族和解,「俺答封貢」,開通民族間貿易。戰爭停息,和平環境出現。如當時所記載:「數千里軍民樂業,不用兵革,歲省費什七」。「九邊生齒日繁,守備日固,田野日辟,商賈日通,邊民始知有生之樂。」萬曆初年,經過張居正改革,國家長城防務鞏固,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地方軍政部門財政好轉,商人及社會各界也積累了財富。可以說,修築橋樑改善交通的條件已經具備。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張家口清水河上的橋樑工程開啟。兩年後,1599年,宣府鎮南洋河灘也開啟橋樑工程。

兩座橋樑幾乎同時完工,以開工時間論,清水河通橋早于洋河廣惠橋。宏偉的工程不僅改善交通運輸條件,方便軍民通行,還成為塞上邊城最靚麗的景色。

張家口堡通橋:「縈趾於淵,豎石為樁,犬牙相衡,魚鱗密次。長二十五丈,廣二丈二尺,高一丈八尺,翼以扶欄,如其長之數。……蓋二百年荒煙白露,一旦而長虹偃波,稱為要害之津梁焉。」

宣府鎮城廣惠橋:「舁沙布橋,以礫實之,為層者二,為級者六,為門十有七。橋長千尺,廣並數軌,高不及廣者尺有咫,基之闊九丈有二,闊四丈有八。樹華表者四,標題者二檻,楯高六尺有五,岸南北熔化金為犀者四,以壓水怪。橋南聚沙為長堤,」

兩座橋建成後都有後續工程,主要是加築引橋和環境的美化。

洋河廣惠橋竣工到坍塌廢棄,僅使用100年多一點。張家口清水河通橋毀於1924年,實際使用324年。歷史上通橋幾經洪水衝擊,經維修改造又繼續使用,它的堅固足以證實其設計精妙與建造的高標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