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姆猥褻男嬰事件後,網友卻只在乎保姆的性別

雷斯林 發佈 2024-04-29T04:27:56.638595+00:00

說山東聊城有個保姆猥褻男嬰,被判了五年:中國新聞周刊發出後這條新聞大概半小時後,評論區中就出現了一條消息,認為男嬰請男保姆照顧也不安全。

01



前不久有個令人髮指的新聞。

說山東聊城有個保姆猥褻男嬰,被判了五年:


或許是出於對受害人的保護,官方並沒有透露出太多的信息。


但表示此人將在刑罰執行完畢後的五年內禁止從事與未成年看護、教育相關的工作。



中國新聞周刊發出後這條新聞大概半小時後,評論區中就出現了一條消息,認為男嬰請男保姆照顧也不安全。


到了晚上六點多,就有人提出請把男保姆寫在新聞標題上。



另外一邊,在同樣報導了這條新聞的法制日報微博下,有個7000多轉的轉發更是直接寫明白了作案手法:


作為媒體的大眾網淄博也在評論中提及了這一信息,更加讓廣大網友確信。


於是輿論立刻爆炸了。


憤怒的圍觀群眾氣不打一處來,紛紛指責如果是男的,為什麼新聞里不註明,不註明也就算了,還在視頻重用女保姆的背景圖誤導眾人。


面對男性犯罪故意遮遮掩掩,有人發出了靈魂質問:難道是男保姆三個字燙嘴嗎?


紛紛建議媒體把熱搜話題改成男保姆,只為了還女性一個公道。


更有知情者表示自己就住在同一小區,於是透露了案件細節,看完之後更是讓人作嘔。


甚至連當時庭審的圖片都找出來了。


網上罵成一片,這是別有用心的媒體在利用性別刻板印象將對於女性的厭惡推到了極致。


如果媒體不會寫標題,建議回小學重修。


見網友們攻擊性拉滿,再加上各種「知情人士」的爆料,不少媒體在後續報導中也加上了男保姆。




不過這件事情後來的發展著實有點出乎意料了。


有人通過搜圖發現,網上流傳的那張男保姆接受庭審的照片,並不是當時的現場照片,而是好幾年前另一樁案件,名字也和犯罪分子對不上。


很明顯,這是被惡意拼接上的。


作為被大家口口相傳的證據之一,大眾網淄博的抖音評論區,你現在重新回去搜索也會發現,原文已經被刪除。


而那個所謂爆料事件詳情的帳號,也被人發現是一個小號。



之後四川觀察採訪了法院,面對保姆其實是個男性的傳言


法院工作人員表示:網上現在有些不實的消息,他們也從未發表過任何現場的圖片和視頻。


至於保姆的性別他們則含糊地表示按正常理解就行了,大家應該都清楚。




02


這次的事件看到這裡,我最大的感想莫過於無論說什麼的新聞,最後都能變成和性別有關的新聞。無論說什麼的議題,最後都能變成性別議題。


這邊在說男性有多壞,就找出以前類似的事件,證明只有男的才會想出這麼變態的作案手法。



那邊就把女保姆犯案的事情做成合訂本發出來,說她們壞事做盡:


仿佛一切爭端到了網上最重要的就是立場。

於是你看到現在兩邊都在聲嘶力竭地咆哮著完全相反的內容:



好像犯錯的是異性,自己就獲得了莫大的勝利。

甚至不惜為了讓自己的觀點更站得住腳不惜故意抹黑對方。


就本案來說,保姆的性別重不重要?


重要。


但現在什麼事情都能變成男的女的在那對罵,反而會模糊焦點。


就本案來說,官方不強調保姆性別,其實也是希望大家不要把重點放在保姆性別上,保姆的犯罪無關性別,無論這個人是男是女都掩蓋不了此人猥褻嬰兒事件的嚴重性。


沒有透露太多信息某種程度上也是出於對受害者及其家屬的保護。並不是說把所有細節事無巨細地全盤向網友展現就會將事情往好的一面發展。


比起性別,更應該關注的,這個處罰本身是否合理,僅僅是禁止從業五年真的合適嗎,對保姆行業的監管是不是更應該加強,不在家的父母又怎麼保障孩子的安全,為了避免類似的事情發生我們能做些什麼?


可奈何不了網友們就是喜歡衝著這個話題爭個你死我活,也算是一種網際網路時代的特色了。


如果把所有新聞都變成性別議題,所有話題都往男女鬥爭上去靠,是病態的。
這不但煩人,也會讓許多同樣重要的信息,被埋沒在無止盡的爭吵與謾罵中。


假如是女的,標明性別就會被說歧視加深刻板印象。

如果是男的,不標明性別又會說是壞事不提男。


然後再度陷入無休止的爭執之中……


類似的事件,讓我想起前段時間有個公眾號發了篇文章,說違規司機里有多少個女司機,結果就被網友們噴了。


既然都是違法行為,其實和司機是男是女都沒關係,並不用特地提出來。


司機如此,保姆也是如此。




03


不得不承認,現在網上百分之九十九的罵戰,說到底都是身份政治引起的。


以前我們討論問題,講究一個「對事不對人」,主要討論事情本身的邏輯和發展。


但現在更多人信奉「對人不對事」,遇到事情了先把人扒清楚,到底是男是女是胖是瘦,然後根據這個人身上的身份標籤開始站隊互噴,根本不管他們做得對不對,說得對不對。


乃至於最近每一次事件,討論都趨於兩極化。

之前看知乎上的@林夢駒打過一個有趣的比方:



把所有的撕點一字排開,不外乎下面這些:

「你不是男人/女人,憑什麼討論男人/女人的事情?」
「你不是中國人/美國人,我們中國人/美國人的事情,你別插嘴。」
「你不是黑人/白人/黃種人,當然只會代表自己的利益。」
「你不是異性戀/同性戀,你是年輕人/老人。」等等等等。


身份政治就是這樣,用一個個標籤把人群切割開,並且認為不同標籤的人不可能屬於同一陣營,杜絕不同群體間任何對話的可能。
最後就是每個人守著自己身上的標籤喊口號吧,越喊越過分,越喊越極端,越喊越相信自己喊的是真理。
身份政治可以讓人對一個無冤無仇的人破口大罵。
可以讓人在一個身份群體中感受到力量,體會到「集體的溫暖」。
可以幫助迷茫的人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活著的意義。
如果這就是你們想要的,那我尊重你們。


但我還是覺得比起一個人先天是誰,還是TA後天的經歷,包括接受了什麼教育,完成了怎樣的成就,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更重要,更能代表TA。


所以比起僅僅因為同為男性,就搞什麼「男人幫助男人」,我更願意和正常人共情,搞「正常人幫助正常人」。


有時候,在網際網路上帶頭衝鋒喊得最大聲的人並不一定是真真切切站在你們這一邊的,他們早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這麼做只是深知起什麼樣的話題會成為流量密碼。


所以對於這次的事件,只希望情緒上頭的網友們冷靜一下,認清這件事裡最重要的並不是性別,保持理智和克制。




04


話又說回來了,大家之所以撕得這麼起勁,和一些媒體添油加醋也是脫不開關係的。


為了寫報導,隨便直接拿一張圖片來用。


同一張圖,搜出來每次都是不同的新聞。



看到網友的一句所謂「爆料」,不加證實的就給當事人添加信息。甚至連網友惡意拼接起來的圖片都能當素材來用,就更離譜了。


本來那些媒體機構,應該像他們宣傳的那樣,提供專業而精準的信息,成為網際網路信息亂象中的定海神針,讓人安心。它們本應該成為這場風暴中佇立的戰士,本應該成為沙塵暴中讓人放心的綠洲。然而現在,一些媒體,卻加入了風暴,成為了沙塵暴本身。

這是不對的。


作為媒體,不應該擁抱信息亂象。


否則無異於在為網際網路信息污染的繼續蔓延煽風點火。


如果想讓我們網際網路信息重新煥發生機,就需要更多專業、負責的機構、個人,去輸出高質量、有內容、精準的信息。 畢竟,比起讓普通網友「鑑別真偽」,專業媒體「提供真實」才是應盡的義務,不是嗎?


-END-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