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移植14年,「地貧寶寶」健康長大

光明網 發佈 2024-04-30T02:02:53.731543+00:00

本報記者 楚燕 通訊員 石青青14年前,女孩丫丫(化名)因患重度地中海貧血(簡稱地貧)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這些年來,她健康成長,成績優秀,目前就讀於我市一重點高中。昨日,丫丫的父親李先生回到當年給女兒做移植的醫院,分享了求醫路上的點點滴滴。

本報記者 楚燕 通訊員 石青青

14年前,女孩丫丫(化名)因患重度地中海貧血(簡稱地貧)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這些年來,她健康成長,成績優秀,目前就讀於我市一重點高中。昨日,丫丫的父親李先生回到當年給女兒做移植的醫院,分享了求醫路上的點點滴滴。他說,希望丫丫的故事能讓更多地貧患兒家庭看到希望,提醒大家做到早防早診早治。

輾轉省內外求醫

女嬰被確診重度「地貧」

2005年9月,丫丫的誕生讓李先生的小家庭更添歡樂。丫丫快1歲時,有一天,奶奶陪她外出玩耍,一旁有位家長嘀咕了一句,「這孩子臉色不太好啊!」家人仔細觀察後發現,丫丫的臉色確實比普通孩子蒼白。於是帶她到醫院檢查,這一查,結果讓人如遭晴天霹靂。「白血病、溶血性貧血……每個醫生的說法不同,最後孩子被確診為重度地貧。」回憶起當初輾轉省內外求醫的經歷,李先生說,「各種檢查做下來,我們心都碎了!」

2006年夏天,出生剛10個月的丫丫開始進行輸血治療。起初一個月輸1次,後來半個月輸1次,輸血量也從1袋增至2袋。因為頻繁輸血,小寶貝身上針眼密布,讓人心疼不已。得知重度地貧患兒容易夭折,長期輸血還可能帶來一系列問題,李先生開始積極尋求更徹底的治療方法。「聽說孩子在4歲前做移植效果好,我們專門跑到廣州的醫院諮詢。那邊的朋友說,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血液科的鹿全意主任就能做地貧移植。經過慎重考慮後,我們決定回到廈門,就近找鹿醫生治療。」

在骨髓庫找到供體

移植成功孩子得救

做移植需要尋找合適的供體。在丫丫之前,中山醫院血液科已開展親緣供體的地貧移植,而李先生和妻子均攜帶地貧基因,不能作為供體。鹿全意經過反覆搜索和動員後,終於在中華骨髓庫為丫丫找到供體。

2009年4月15日,健康的造血幹細胞移植到丫丫體內。「當時手術非常成功,各項血液指標逐步好轉。女兒雖然晚半年上幼兒園,但生長發育基本跟上了普通孩子的步伐。」李先生欣慰地說,「現在她的個頭已接近160厘米,全家就數她血色素最高。」

這一路走來,李先生也認識了很多重度地貧患兒家庭。求醫路上的艱辛,只有親身經歷過才能體會。「當初也有親友勸我放棄,但我就是放不下。她既然當了我的女兒,我肯定要拼盡全力救她!」李先生希望女兒的故事能燃起更多重度地貧患兒家庭的希望。同時,他提醒廣大育齡青年,一定要做好婚檢,有地貧家族史的人婚育前最好做相關基因篩查。一旦確診,要儘早治療。

【醫生提醒】

做好產前篩查

有助預防出生缺陷

地貧是目前危害人類健康最大的一種遺傳性血液疾病,多見於兩廣、雲南、貴州、福建等南方地區。多年前,福建沒有醫院開展重度地貧移植治療,患者只能遠赴外省求醫。

鹿全意說,丫丫是福建省首例從中華骨髓庫尋找供體成功移植的地貧患兒。迄今為止,中山醫院血液科已為近200名重度地貧患兒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長期生存率達到90%。他提醒,婚檢、產前篩查有助於減少地貧患兒的出生,輕度地貧一般不需特別治療,重度地貧患兒5歲前做移植治療效果最好。

來源: 廈門日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