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補攤逐漸淡出德州街頭!市民呼籲城市中應有「小修小補」一席之地

德州晚報 發佈 2024-04-30T11:30:37.894564+00:00

近日,商務部發言人表示,讓修鞋、配鑰匙等「小修小補」規範有序回歸百姓生活,讓居民生活消費更便利。該消息一經發出便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不少群眾為此舉「點讚」。

近日,商務部發言人表示,讓修鞋、配鑰匙等「小修小補」規範有序回歸百姓生活,讓居民生活消費更便利。該消息一經發出便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不少群眾為此舉「點讚」。

近日,記者走訪德州城區,發現曾經隨處可見的「小修小補」攤點已所剩無幾,多數經營修鞋、配鑰匙、補胎等工作的攤點因各種原因先後搬離,堅持至今的老師傅屈指可數。

01 26年的攤位「不敢」搬,怕老顧客找不到了

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德州醫院旁的新湖大街附近,道路西側的配鑰匙攤遠近聞名,今年63歲的宋雪松經營此攤已有26年。

「1996年下崗後,我就一直在附近擺攤,最開始在這棵大樹旁,後來搬到胡同口了。」宋雪松說,由於家在旁邊胡同的緣故,當年為了方便,就把攤點設在了家門口。

早些年他的攤點經營範圍更加廣泛,修鞋、修自行車、換鍋底等修修補補的事情都是手到擒來,但隨著年齡漸長,身體大不如前,如今只剩配鑰匙還能繼續從事。

雖然感應鎖、指紋鎖、密碼鎖等智能門鎖逐漸成為主流,但鑰匙依舊是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由於種種原因,鑰匙損壞或丟失也不可避免。「早些年用鑰匙的人更多一些,一把鎖也不便宜,輕易捨不得換新的,所以配鑰匙的人也多,忙的時候一天能配200多把,而現在一天最多也就30把左右。」和以前相比,宋雪松的生意冷清了不少,但憑藉獨到的手藝,也收穫了不少回頭客,甚至很多人慕名而來。

宋雪松說:「現在配一把鑰匙兩三塊錢,利潤微乎其微,所以也沒人願意幹這一行了,但有些時候,少了這一行還真不行。」

將配好的鑰匙交付到顧客手中後,雙手冰冷的宋雪松也準備收攤回家。「只要還有人需要這一行,只要我身體還允許,就會一直從事下去。」宋雪松說,曾經想過將攤點搬到遮風擋雨的地方,可這麼多年都在這裡,真要是搬走了,怕老顧客有需求時找不到自己。

02 平時感覺不到重要,關鍵時刻離不開

「新鞋走路時鞋掌總會發出很大的響聲,所以每次買鞋後,我都會來這裡處理一下,老師傅手藝很好。」2月22日上午,東地大街宏力小區南側的修鞋攤迎來了當天的首位顧客,家住附近的王女士坐在板凳上,注視著修鞋師傅曹作銀的操作。

今年70歲的曹作銀多年前從樂陵來到德州城區,開始從事修鞋工作,至今已有30餘年。「最初我在德州二中旁的小胡同附近,後來搬到了文化路和東地大街交叉口這裡,最後來到了現在的位置。」回想起曾經的日子,曹作銀不禁感嘆時光飛逝,僅在當前攤點的位置,就有十多年了。

「我最拿手的是修皮鞋,可現在穿皮鞋的人越來越少,多數人都換上了旅遊鞋,而且鞋壞後修的人也少了,很多人直接扔了。」雖然顧客不斷減少,但依舊有人有著修鞋的需求,而這也是曹作銀堅守這一行的意義。

除了修鞋外,修拉鎖也不在話下。交流的過程中,便有多位市民拿著衣服或背包來到攤位前,讓他幫忙修理壞掉的拉鎖。「這麼冷的天,我敞著衣服找了三條街,打聽了好久才知道這裡有修拉鎖的。」市民趙先生說,平時生活中感覺不到這些「小修小補」有多重要,但在關鍵時候,還真離不開這些老師傅們。

「每次有顧客來,基本都會說『終於找到了』。也正是這句話,讓我覺得這個社會依然需要我。」短暫的忙碌過後,攤位又回歸冷清,坐在椅子上的曹作銀守著攤位,等待著下一位顧客的到來。

曹作銀說,為了避免影響他人通行,他特意選在樹旁設攤,「如果礙事,我肯定會挪挪位置,我需要的地方不大,一個邊角就夠。」

03 希望有個棚子,讓顧客不用露天等待

2月27日清晨,石油機械廠宿舍旁的修車攤準時營業。今年46歲的孟凡玉來到攤點前,將工具整齊擺在一旁,坐在板凳上,等待顧客的到來。

「幹這一行十多年了,我家就住在旁邊,有人來就幹活,沒人來就和路過的街坊鄰居聊聊天。」多年前,孟凡玉到天津打工,負責自行車及電瓶車的組裝工作,對於車輛零部件的修理也積累了不少經驗。由於家庭緣故,他和妻子回到老家德州,憑藉自己的一技之長,開起了這個修車攤。

隨著城區的修車攤逐漸減少,市民紛紛感嘆,遇到扎胎等情況時,推行很遠也難尋修車師傅。「從上學到現在,我車子壞了都來這裡修,不論是自行車還是電動車,孟師傅總能很快修好。」家住嘉御園的袁女士作為孟凡玉修車攤的老顧客,即便在很遠的地方車子壞了,也會推到這裡來修。

從2018年開始,孟凡玉的修車業務得到拓展,加入了流動修車這項服務。「一般都是老顧客,只要打個電話,我馬上帶著工具過去,收費也多不了幾塊錢。」孟凡玉說,雖然流動修車增加了收入,但還是以守在攤點為主,「要是有人車子壞了,大老遠趕過來,卻發現攤位沒人在,肯定特別失望。」

為了讓等待中的顧客能夠休息,孟凡玉還特意在攤點附近放置了多把椅子。「顧客本就不多,所以更要做好服務,要是能有個小棚子就好了,我倒是無所謂,至少顧客不用在露天的環境下等待了。」孟凡玉說。

04 設立社區便民服務點 讓「小修小補」有序回歸

曾幾何時,走街串巷的叫賣聲迴蕩耳邊,修理舊家電、修車修鞋修拉鎖配鑰匙的攤點隨處可見。

隨著時間推移,很多攤點的老師傅年歲已高,無法繼續從事此類工作,相繼退出。面對風吹日曬的工作環境以及並不可觀的收入,後輩也不再繼續從事,一個又一個攤點隨之消失。

拉鎖損壞、鞋面磨損、鍋上的缺口……當一件八成新的物品拿在手中,面對微小的破損,多數人首先想到的還是修一修繼續用。看似簡單的「小修小補」,很多人卻無從下手,四處打聽,也難尋修補的地方。此時此刻,大家希望家門口就能有一個修補攤位,讓老師傅用靈活的雙手,賦予破損物品「新生」。

在市民選擇的同時,對於配鑰匙、修鞋、修車等攤主來說,他們憑藉一技之長掙錢,也是一種就業選擇。

不少市民表示,「小修小補」的攤點越來越少,即便有需求也沒有精力四處尋找,所以壞掉的物品只好扔掉,修修補補似乎成了過去式。在感嘆之餘,大家也呼籲「小修小補」回歸,滿足市民需求。

「小修小補」中蘊含著「大」民生,這不僅關係到百姓需求,也關係到就業選擇。回歸的前提是規範有序,如何讓攤點在不影響城市治理的同時,獲得足夠的生存經營空間,也成為了一個問題。

在德城區青龍街,周邊小區居民每當需要修補時,都會第一時間來到「社區便民服務點」。今年58歲的靳邦國,就是青龍街上有名的修補師傅,從2002年至今,他一直在這條街上從事著配鑰匙和修車子的工作。「最開始也是在這個位置,我把所有的工具都放在三輪車上,每天運來運去挺費勁的,後來社區給我們打造了這個櫃檯,下班後東西直接鎖進柜子里,太方便了。」靳邦國說。

青龍橋社區黨委委員陳景芬介紹,為滿足群眾對日常便利服務的需求,進一步規範管理社區攤點,2019年,社區在管轄範圍內設立了3處「社區便民服務點」,統一為攤點打造櫃檯用於擺放和儲存工具,並劃定工作區域便於管理,在提升城市形象的同時,也為「小修小補」留出了一席之地。

此外,還有市民提出,可利用好「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根據不同社區情況,打造維修點,通過租金減免、點位優先、政策扶持等方式,讓「小修小補」有序回歸,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