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活天地寬,太湖有「四變」

中國民商新聞 發佈 2024-04-30T17:05:31.281425+00:00

遊客在太湖畔觀賞紅嘴鷗  2022年12月12日,3輛滿載魚苗的卡車駛入江蘇省無錫市經開區水韻廣場的放流點,隨著流水槽閘門打開,約30萬尾魚苗躍入太湖,這是無錫首次選擇在冬季放流。接下來的一年,投放的花鰱和白鰱預計可食藻600萬斤以上。  「食藻」為何如此重要?



  2022年12月12日,3輛滿載魚苗的卡車駛入江蘇省無錫市經開區水韻廣場的放流點,隨著流水槽閘門打開,約30萬尾魚苗躍入太湖,這是無錫首次選擇在冬季放流。接下來的一年,投放的花鰱和白鰱預計可食藻600萬斤以上。

  「食藻」為何如此重要?只因藻乃太湖「心病」,江蘇與之纏鬥逾15年。黨的十八大以來,在與湖共生的理念指引下,江蘇著眼於徹底根治太湖水質痼疾,從生態修復到產業調整協同發力,令湖體富營養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湖體生境持續復甦,也為湖畔發展動能加速轉化注入一泓活水。太湖回春,變在哪裡?

  水質之變:以實招謀改變

  無錫市貢湖灣濕地保護區,是近年來市民的遊憩勝地。貢湖灣水面與太湖直接相連,站在親水平台上俯瞰,遠處碧波萬頃,水天一色;近處水草搖曳,魚蝦穿梭。

  「十幾年前可沒有這般美景啊。」無錫濕地生態科普館館長陸亞琪親歷了水質的變化,「那時只看得到魚塘和藍藻堆放點交錯,底泥黑臭,水質是劣V類。」

  斗轉星移,功不唐捐。2022年盛夏,江蘇省無錫市生態環境局拿出了一份亮眼的半年成績單:太湖無錫水域水質15年來首次達到Ⅲ類標準,各項水質指標均創2007年以來最好水平。

  太湖水質向好,不止於無錫一域。2022年,湖體平均水質已恢復至Ⅳ類,藍藻發生次數、面積、密度均為2016年以來第二低值,異常水體發生次數為近10年來最少。

  走在太湖之濱,感受得到治湖者謀變的決心。目前沿湖建成水質自動監測站419個,對5大湖區、15條入湖河流、124個重點斷面、跨界重要河流斷面實現全覆蓋。再加上衛星遙感、無人機、無人船等手段綜合運用,水質藻情的精準研判已不在話下。基於如此精密監測,強化源頭治理、嚴格執法監管、持續削減陸域污染輸入……都是治湖者毫不含糊的實招。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必須要好好珍惜。」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秦伯強向半月談記者講起自己的觀察,從近年數據看,太湖水質雖有反覆,但污染指標已進入下降通道,為更深入的流域治理奠定了基礎。


  觀感之變:與「綠油漆」作別

  小小藍藻,為何能成為太湖水質的心腹大患?只因一旦遇到適宜的氣溫和富營養化水體,這種看起來極為簡單的原核生物便會瘋狂繁殖,造成水質污染,魚類死亡,臭味瀰漫。曾經,藍藻是許多沿湖居民眼中太湖難以剝離的「綠油漆」。

  「如今『綠油漆』少見嘍。」無錫市生態環境局太湖水污染防治處處長羅清吉說,他和同事們曾為處置藍藻危機連續加班,跑遍全市大小水體。如今,面對每年夏季的「大考」,他們有足夠的底氣。

  「專業化隊伍、機械化打撈、工廠化處理、無害化處置」,目前江蘇沿太湖共建成藍藻打撈點84個,日打撈能力超過6萬噸,配置固定式和移動式藻水分離站31個,打撈藍藻輸送基本實現封閉化,重點水域藍藻打撈已達到「日產日清」。

  底氣,還來自沿湖地區精準布局的控源截污。近年來,太湖流域建成城鎮污水處理廠176座,日處理能力831萬噸,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標準持續提高。太湖周邊的人們始終謹記,要恢復湖水自淨能力,須得「三分治,七分養」,眼下的投入,正是久久為功的開端。

  生境之變:珍稀生物歸來

  小小的「傘蓋」、細細的觸手,伴隨著落花落葉在清澈的水中舒展。這就是近年來在太湖中時常可以看到的「水中大熊貓」——桃花水母的倩影。

  遠在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前,地球上就已出現了桃花水母輕盈的身姿。它堪稱水質「監測儀」,在不理想的水質中選擇休眠,發育為肉眼難辨的水螅體;只有在相宜碧水中,才可能長成為「完全體」。

  桃花水母等眾多生物重返家園,是太湖生境改善的生動註腳。在上游常州市,有「環境檢測師」之稱的地衣又活躍起來,白鷺留下足跡。在下游蘇州市,有著3億年歷史的植物「活化石」松葉蕨再度現世,有著「國蝶」之稱的寬尾鳳蝶芳蹤可尋……

  「水體生態向好與否,生物種類的變化是最客觀的指標。」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太湖處處長劉朝陽說。

  守護這些生靈的家園,要下足「繡花功夫」。2021年以來,在太湖流域,江蘇實施輪作休耕43.5萬畝,建設生態安全緩衝區項目13個、綠島項目32個,流域共建成省級以上濕地公園及濕地保護小區150多處。


  產業之變:向綠色要效益

  2022年9月,常州西太湖科技產業園內,一款「從0到1」的高溫甲醇重整燃料電池掀開面紗。「不同於常規的氫燃料電池,它以甲醇水溶液為燃料,實現制氫供氫內部化,燃料不斷,則發電不斷。」常州創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劉邐說。

  氫能源汽車、氫質子交換膜……到2026年,常州武進將力爭集聚氫能相關企業100家以上。武進區副區長朱岩說,站在氫能產業發展的風口,他們向湖圖強,「氫灣」在望。

  征途不止於新能源藍海。結合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太湖流域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物聯網等多個新領域,已建成省級以上綠色工廠142家。

  為何如此在意「綠色」?只因這裡有太湖。「砸籠換綠」做減法,是近年太湖流域擘畫高質量發展首先下定的決心。唯有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才能交出長三角區域水安全保障令人滿意的答卷,樹起全國湖泊治理的標杆。

  有決心,就要動真格。江蘇已開展對流域2萬餘家涉磷企業整治,實施以環境質量為核心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十三五」期間,依法關停取締「散亂污」企業4.1萬家,一級保護區基本建成無化區。

  回望15載治理路,太湖不斷恢復年輕態。「我們有信心實現將太湖打造為『世界級生態湖區』的願景。」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秦亞東說。

來源:半月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