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店博主套路多,正在失去消費者的信任

南方plus客戶端 發佈 2024-05-01T06:46:42.104637+00:00

文|正餘弦「探店齁幣多,真假廚子說。」近兩年興起的網絡探店,不僅「雲解饞」,也讓不少缺斤短兩、名不副實的店鋪露了馬腳。而後,部分商家聯繫探店博主「開團餐」「做推廣」,內容生產逐漸帶上廣告宣傳的性質。

文|正餘弦

「探店齁幣多,真假廚子說。」

近兩年興起的網絡探店,不僅「雲解饞」,也讓不少缺斤短兩、名不副實的店鋪露了馬腳。

而後,部分商家聯繫探店博主「開團餐」「做推廣」,內容生產逐漸帶上廣告宣傳的性質。

這也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有網友證實博主口中「牛羊肉當天宰殺」涉嫌虛假宣傳;又有博主兩次測評炸醬麵「自相打臉」……

頻頻「翻車」背後,探店作為一種新的廣告宣發形式,缺少相對公開透明的監督機制,更無法保障其內容的真實性。

探店視頻若是收取了推廣費用,就可視為一種廣告行為,需對其真實性負責。

依據現行廣告法,若虛假廣告造成消費者損害,涉事探店主播作為廣告發布者和變相的「代言人」,應當與廣告主承擔連帶責任。

日前,某平台制定《餐飲探店規範》,規定平台也可通過下架視頻、封禁投稿等處罰動作打擊虛假宣傳行為。這一嘗試可看作是對內容「公信力」的維護,對源頭生態的整治。

也要注意到,源自消費者的監督普遍且有力。應對博主探店、商家推廣等行為進行定位,確保「監督有靶向,投訴有渠道」。

「趨味」更需「存真」,用好事前事後的監督手段,確保新業態運行在法律約束下的合理區間,可期激發餐飲消費更強活力。

【作者】 張宇馳

南方評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