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隊時為什麼容易著急?30分鐘是個等待上限

生命時報 發佈 2024-05-06T22:27:34.350665+00:00

等公交、等地鐵要排隊,坐電梯、吃食堂要排隊,到銀行辦事、醫院看病也要排隊…排隊是件浪費時間的事,當你隨著長隊緩緩向前挪動時,一定問過自己:「這麼長的隊,是走還是繼續排?」


等公交、等地鐵要排隊,坐電梯、吃食堂要排隊,到銀行辦事、醫院看病也要排隊……只要出門,排隊就是個無法迴避的話題。

排隊是件浪費時間的事,當你隨著長隊緩緩向前挪動時,一定問過自己:「這麼長的隊,是走還是繼續排?」


《生命時報》邀請心理專家解讀排隊為什麼讓人煩惱,並教你正確處理排隊焦慮。


受訪專家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余小倩

30分鐘是排隊的心情轉折點

台灣中興大學與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學者的一項聯合研究發現:

主題遊樂園遊客對最喜愛的設施平均可接受的排隊等待時間為17.89分鐘,標準差為11.38分鐘,即無論其它環境因素如何改變,6.51~29.27分鐘為遊客可接受的等待時間。

也就是說,30分鐘是遊客等待的心情轉折點

  • 未達到該點前,遊客對設施的品質知覺會隨著等待時間而提高;
  • 一旦排隊時間超過臨界值,遊客就會開始變得急躁不安,抱怨遊樂設施和自己的選擇。

麻省理工學院運營教授理察·拉爾森的研究還表明,人們主觀感受到的排隊時間比實際所用的時間長了36%。

即當我們排隊時,會主觀放大等待所花費的時間,自動開啟「度日如年」模式。


什麼決定了排隊時的去留?

香港的消費心理學專家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人在排隊中途決定是去是留時,排在身後的人數起著關鍵作用

雖然理論上來說,決定等待時間的是前面有多少個人,你後面排的是15個人還是50個人,對你的等待時間沒有任何影響。

然而,據觀察發現,對於排在隊伍前面的人,他後面的隊伍越長,就越不願意離開。

專家認為,這一有趣的排隊現象來源於人們的「向下兼容」心理,即跟不如自己的人比較,會更讓人平心靜氣。

哈佛大學學者的一項研究也發現,當一個人排在隊伍最後一位,更容易選擇乾脆放棄排隊,因為沒有任何沉沒成本,無需為此付出什麼。

相較而言,當一個人排在隊伍中間時,選擇放棄或者更換隊伍的概率都會低很多。

研究同時發現,換隊伍的人,最後往往反而花費了更多的時間等待。


不得不排時,4件事減少焦慮

沒有人喜歡排隊,但排隊有時是為了帶來秩序和平等。如何減緩排隊時的焦慮?專家總結了4點。

自覺遵守排隊禮儀

排隊時人與人之間要留有一定距離,不能緊挨著別人,至少要與前面的人保持1米距離,疫情下這種「排隊禮儀」更值得推廣。

非特殊情況不插隊,也是防止排隊時產生矛盾的重要原則。

看看身後的人

充分利用「向下兼容」效應,在比較急躁的情況下,把處境比自己糟糕的人作為參照物,以此來尋求心理安慰。

排隊不耐煩時,看一下身後那麼多人,想想自己比他們更接近終點,你會覺得自己還算是幸運的,也就多了幾分耐心。

分散注意力

如果排隊是可預期的,就做好排隊等待的準備,比如帶上電腦處理一些工作,帶上圖書、手機看一些視頻或聽音樂等。

充分利用好時間,注意力不集中在等待的時間上,焦慮和不耐煩的情緒也會相應減少。

調整期望值

人們到迪斯尼樂園玩遊戲時,很多時候要排一兩個小時的隊才能玩一個項目,但人們因為太期待和興奮而往往不會產生厭煩感。

我們可以試著調整對正在做的事情的期待程度,比如吃飯排隊時想想很快就可以吃到美味的飯菜了,等車時想想很快就可以回家了,這樣整個排隊過程就會被期待心理占據而不是煩躁。▲


本期編輯:徐夢蓮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關鍵字: